【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研究员李晶等撰文《“苏超”流量转化瓶颈及苏州的策略建议》,文章从苏超”赛事赋能苏州文旅发展现状出发,探讨当前“苏超”流量转化瓶颈与文旅发展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现将文章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苏超”流量转化瓶颈及苏州的策略建议
- 李晶 许宏玮 -
一、苏超”赛事赋能苏州文旅发展现状
1.赛事带动客流住宿双增长
“苏超”联赛对苏州文旅市场提振效应显著。
一是主场经济效应显著,核心区域住宿升温。赛事期间,作为联赛主场所在地的姑苏区表现尤为亮眼,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幅超过15%,其增速显著高于日常非比赛日水平,充分体现了苏超赛事对核心区域住宿市场的直接带动作用。除核心区域外,赛事效应辐射全市,带动苏州整体住宿市场显著提升。美团平台数据显示,苏州市整体酒店预订量在赛事带动下跃居至江苏省内前五位,同比增幅超20%。
二是政企协同深化,叠加效益持续释放。市政府联合市场主体推出“持球票享住宿优惠”政策(覆盖180家合作酒店),叠加景区预约量激增150%,有效激发引流与二次消费,形成显著叠加效益。
2.文旅消费融合深度拓展
联赛成为文旅融合创新试验田。
一是创新融合产品增值,“观赛+”模式效益显现。赛事期间,苏州市文旅局推出了“苏超观赛+文化体验”联票服务,购买联赛VIP门票可免费获赠拙政园沉浸式夜游、传统评弹艺术鉴赏、特色苏式糕点手作体验等文化项目。此举措将单一观赛升级为深度文化体验游,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4天(原2天),数据显示延长停留期间人均消费增长近3倍。
二是衍生消费热潮涌现,市场活力强劲。苏超赛事热度强力辐射至衍生商品市场,球衣销售呈全域性增长态势。京东平台数据显示,赛事期间苏州球衣成交额居省内首位,常州、泰州、无锡等地球衣销量环比增幅均超200%。
三是餐饮夜经济紧密联动,消费场景活跃。“苏超”赛事有力拉动了球迷聚集型餐饮业态,“看球酒吧”等关键词搜索量全省环比暴增426%,苏州相关搜索量位居全省第二,印证赛事对夜间消费的强劲带动。四是服务配套优化升级,功能互补联动商圈。为优化球迷观赛体验与服务保障,苏州市在核心人流聚集区(金鸡湖、山塘街、火车站等)设立5个多功能“球迷驿站”,提供行李直送、观赛导览等一站式便民服务。创新打造“夜游+赛事”沉浸式动线(如联动平江路夜市),有效实现观赛流线与文旅休闲相结合,显著提升便利性与趣味性,有效促进周边商圈消费。
3.政策创新多维赋能
政策联动放大赛事综合效益。
一是消费礼包精准施策,激活本地市场。苏州推出多重惠民举措,除酒店优惠外,同步发放覆盖餐饮、零售等领域的满减券与折扣券,降低游客综合成本,提升消费频次与客单价。
二是平台资源高效协同,放大政策效能。苏州市政府联合美团等平台,发放总规模2000万元的线上消费专项补贴,依托平台精准流量与数字化营销,将惠民政策直达消费端,有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是跨城互惠机制创新,拓展区域客源。苏州与无锡(苏州市民景区全免)、常州(持球票游客专属优惠)建立双向互惠,有效打破地域限制,引导观赛客流特别是年轻群体向周边扩散,实现跨区域消费联动。四是古镇联动特色赋能,延伸文旅消费链条。将同里、周庄纳入协同体系,对扬州市民实施门票全免,配套《只此周庄》演出半价优惠,强化“赛事+古镇”吸引力,辐射苏中地区,激活跨区域文旅消费。
4.品牌赋能与动能升级
联赛成为城市品牌迭代与产业升级载体。
一是热点传播激发品牌效应,赋能本土名产出圈。赛事衍生的“太湖之争”“蟹味德比”等地域特色话题在社交媒体裂变传播,带动碧螺春茶叶、阳澄湖大闸蟹等特产全网搜索量及电商转化率显著攀升,体育流量高效转化为实体经济增量。
二是文化符号创新植入,多维焕新城市形象。将园林花窗、苏绣工艺深度融入球队视觉系统,赛场引入沉浸式评弹展演,构建“赛事即文化窗口”场景,立体输出“古典美学与现代活力交融”的城市新形象。
三是产业联动机制升级,破解季节失衡难题。发布“跟着赛事去旅行”三年行动计划,系统推动赛事档期与虎丘灯会、天平山红叶季等文旅旺季绑定,打通“赛事引流—旺季承接—全季消费”产业协同链条。
四是新兴业态集群涌现,引领文体旅融合创新。在“体育+”战略驱动下,园林主题民宿、古巷观赛餐吧、赛事文创集合店等业态于平江路、李公堤等核心区规模化落地,标志着赛事经济从短期引擎升级为驱动文旅模式迭代的核心动能,提供可复制的“苏州范式”。
二、苏超”流量转化瓶颈与文旅发展制约
1.客源流量运营效能亟待提升
一是基础服务衔接不畅。赛事期间姑苏区酒店预订量增长15%,但尚未配套赛事接驳专线,叠加球迷自驾导致古城路网高峰时段拥堵。同时,拙政园夜游场景因导览服务容量不足,游客排队时长超1.5小时,影响游客体验,服务承载能力需进一步强化。
二是客群精细化服务不足。当前酒店优惠策略尚未针对家庭客群(亲子需求)与年轻球迷群体分层设计,缺乏类似盐城“学生球迷补贴”、南通“银发观赛关怀”等精准政策,也缺乏类似扬州“足球民宿+星空露营”组合的分层引流策略。
2.文旅二次消费场景开发不足
一是衍生消费链尚未健全。苏州球衣热销尚未有效延伸至衍生产业,对比南京借势打造“鸭血粉丝能量站”实现单月2000万元销售额,苏州在特色IP衍生品开发(如苏绣联名运动装备)、非遗消费场景转化等方面仍显不足,影响品牌价值深度挖掘。
二是业态协同创新深度不够。平江路联动多停留于基础夜市运营,与无锡清名桥“运河夜观赛”(游船直播/AR特效)带动周边客流增长30%的创新模式相比,业态融合深度有待提升。苏州现有套票产品(球票+评弹/夜游)尚未匹配年轻群体偏好,对比常州“9.9元门票+网红美食”组合千张票3分钟售罄,消费场景创新迭代需加速。
3.资源统筹协作有待强化
一是市内资源整合效能不足。姑苏区赛事核心红利尚未有效辐射至工业园区等商业枢纽,同里、周庄等古镇存在同质化竞争,互补型产品矩阵建设滞后。相较无锡统筹太湖、灵山胜境等资源形成的“山水禅意”业态组合,苏州属地资源统筹能力有待提升。
二是跨区域协作深度待拓展。当前跨城协作多停留于基础门票互免,缺乏类似无锡—常州联合打造“太湖兄弟”美食节等产业链深度绑定模式。参考无锡实施“客队城市免票”后鼋头渚单日客流增长250%,常州对扬州游客全域免票拉动6万人次跨城消费,苏州需推动协作机制从单点优惠向区域产业共同体升级。
4.文化IP价值转化体系有待完善
一是IP应用场景开发深度不足。园林窗格、苏绣纹样等元素多应用于视觉标识,未能进一步延伸至互动体验层面。对比南京“鸭血粉丝汤加油舞”激发全民参与、无锡“二胡演奏队歌”强化情感共鸣,苏州在场景化叙事设计上有提升空间。
二是跨域协同资源联动不足。无锡借《致常州》文化书信延伸惠山泥人非遗体验,盐城以丹顶鹤IP贯通“观鸟+观赛”消费场景(订单超2万)。苏州尚未建立贯穿赛事周期的文化主线,跨区域联动战略有待加强。
三是产业化路径尚未贯通。以苏绣为例,其开发多停留于工艺品、服饰配件等初级形态,未能形成如常州“恐龙妹妹”IP“授权开发—衍生品矩阵—主题体验空间”的完整产业链条,限制了产业规模与附加值提升。此外,范仲淹、唐伯虎等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名人IP,尚未系统融入“苏超”赛事宣传、球迷互动及衍生产品设计中,未能借力赛事流量打通“文化符号—内容传播—商业变现”的产业化路径,导致城市文化符号的市场转化效率偏低。四是特产经济主动策划不足。碧螺春、阳澄湖大闸蟹等特产依赖自然流量曝光,对比南京“盐水鸭”主动绑定实现搜索量增74%、订单量升58%,苏州需强化策划型流量转化模式。
5.数字化运营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自媒体内容建设能级不强。“太湖之争”“蟹味德比”等热点传播依赖网民自发UGC,官方尚未建构类似南京“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抖音现象级传播)的主动传播工程。美团平台“江苏观赛餐厅”热搜中苏州声量仅占12%,内容运营体系需优化。
二是平台导流机制尚未健全。对比盐城“苏超文旅通”小程序整合交通、景区、餐饮资源,苏州仍依赖传统票务孤岛系统,用户消费动线整合度不足。
三是数字场景创新布局不足。缺乏全域数字化服务底层架构,缺少“AR寻绣体验”“AI赛事解说”等前沿交互产品,制约年轻客群触达与流量转化效率。
三、借势“苏超”深化苏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客源流量综合管理,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
1.完善交通接驳与景区承载体系,破解基础服务瓶颈
一是强化立体化交通接驳。联合铁路部门开设“沪宁线苏超特快”列车,加密赛事日班次,提供球迷专属车厢。加密赛时轨道交通频次,在球场附近地铁站(如奥体中心站)增设“球迷快速安检/闸机通道”,设置醒目引导标识,提升疏散效率;借鉴连云港“点对点接驳+散场多线路分流”模式,开通覆盖主要住宿区(如姑苏区核心酒店群)及核心景区(拙政园、山塘街)的“苏超赛事接驳专线”,凭当日球票或电子凭证免费乘坐,无缝串联“观赛+文旅”场景;针对自驾拥堵停车痛点,学习江阴“潮汐停车场”经验,赛前开放金鸡湖商业区、独墅湖高教区、大型企事业单位等闲置车位作为临时停车场。通过“苏e行”APP提供实时车位查询、导航分流及预约服务;推行“跨城观赛停车券”与无锡、常州等周边城市互认抵扣,引导车辆合理停放。
二是提升景区高峰服务承载。针对拙政园等热门夜游场景排队过长问题,实施“分时段动态预约制”,结合赛事日程灵活调整夜游开放时段与预约配额。增配多语种导览员及智能导览设备(如自助语音导览器、小程序导览),增设临时导览服务站,缓解导览服务容量压力;优化排队区设施与环境,提供遮阳避雨、座椅、饮水点及文化展示屏(播放苏式园林纪录片、评弹片段),提升等候体验。
2.推行分层精准服务策略,满足多元客群需求
一是定制家庭客群服务包。学习扬州“足球民宿+星空露营”提升过夜率的经验,联合特色酒店、民宿推出“亲子观赛主题房”套餐。在赛场及接驳点设置“家庭优先通道”及“亲子休息区”(配备母婴设施、儿童娱乐角)。设计“小小球迷体验营”活动(如球星互动合影、足球启蒙游戏),增强家庭参与感。
二是推出年轻群体激励计划。借鉴盐城“学生球迷补贴”政策,面向在校学生(凭学生证)提供球票专项补贴或专属折扣券。开发“Z世代观赛权益包”,包含网红餐饮折扣券、电竞观赛厅体验、潮流打卡点指南、公共交通优惠等。在核心商圈或赛场周边设立“球迷社交充电站”,提供免费Wi-Fi、共享充电宝、互动拍照墙及轻餐饮。
三是实施银发群体关怀举措。参考南通“银发观赛关怀”经验,为65岁以上老年观众设置“乐龄观赛专区”(座椅舒适、视野良好、避阳避雨)。提供“银发便捷服务”:开通“助老热线”预约接驳及导览;配备志愿者提供现场引导与协助;推出“适老观赛套餐”(含简易折叠椅、保温杯、急救包)。联合医疗机构在赛场附近设置“健康驿站”,提供基础医疗保障。
(二)强化二次消费场景创新,构建多元化衍生体系
1.系统开发特色IP衍生品,延伸消费价值链
针对衍生消费链薄弱问题,需构建“赛事IP+文化IP”双轮驱动的衍生品开发体系。
一是深挖非遗转化潜力。借鉴常州“票根+美食”(9.9元门票赠萝卜干炒饭套餐)模式,将苏绣、缂丝、评弹等非遗元素深度融入观赛权益包。推出“球票+非遗工坊深度体验券”(如苏绣团扇制作、缂丝书签手作)、“赛事限定联名文创”(如苏绣纹样球队围巾、评弹主题蓝牙音箱、园林窗格造型充电宝)。绑定本土美食IP,设计“苏帮菜明星套餐兑换券”(如响油鳝糊套餐、松鼠桂鱼套餐),强化“舌尖记忆”与赛事关联。
二是打造爆款衍生业态。学习南京“鸭血粉丝能量站”单月销售2000万元的成功经验,在场馆周边及核心商圈(如观前街、苏州中心)设立“苏超能量站”快闪店/常设店。主打苏绣联名运动装备(球队配色苏绣图案T恤、运动发带)、“江南滋味”能量补给包(碧螺春冷萃茶、苏式糕点、卤汁豆腐干)及球星/IP形象潮玩,实现从“穿球衣”到“享生活”的消费升级。
2.创新沉浸式体验场景,激发情感消费共鸣
针对业态协同创新不足和年轻化缺失问题,需打造高黏性、强互动的消费场景。一是升级“观赛+”全链条体验。参考淮安“苏超+龙虾+戏曲”、无锡清名桥“运河夜观赛”(游船直播/AR特效)模式,构建深度沉浸的“江南文化”观赛场景。在主场周边及平江路、山塘街等文旅地标,设立评弹/昆曲主题快闪舞台,策划园林实景AR观赛派对(运用AR技术叠加赛事直播与园林景观互动)。打造“赛前园林雅集(品茗听曲)—赛中嗨进球(AR互动助威)—赛后烟火夜市(美食文创)”的全时空体验闭环,显著提升停留时长与消费深度。二是设计年轻化互动消费载体。针对现有套票(球票+评弹/夜游)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创新推出“赛事盲盒权益包”。借鉴常州“9.9元门票+网红美食”秒罄案例,盲盒内含随机组合权益,如:球星见面会抽奖码、限定数字藏品(NFT)、网红咖啡兑换券、密室逃脱/剧本杀折扣券、电竞观赛厅体验等,满足Z世代“惊喜感+社交性”需求。同时,开发“我为苏州队代言”互动数字勋章系统,球迷可通过现场助威、社交分享、消费积分等行为解锁勋章,联动商圈提供专属折扣、优先购票、限量周边兑换等梯度权益,强化城市荣誉感与归属感。
(三)深化全域资源协同统筹,构建产业共同体水平
1.构建“一核多极”市内资源网络,强化商圈联动与业态互补
一是建立“赛事消费一卡通”智慧平台。参考无锡“政府+商圈+景区”协同模式,整合姑苏区赛事场馆、工业园区商圈(苏州中心、诚品书店)、同里/周庄古镇、阳澄湖度假区等资源,打通交通接驳(地铁)、门票预约、消费支付等功能,实现“一票通享折上折”。
二是布局“赛场—商圈—社区”三级服务节点,差异化定位不同节点核心功能,形成联动举措,如表1所示。
表1 苏州文旅资源差异化联动方案

三是创新业态组合模式。借鉴盐城“门票绑定全市A级景区”策略,苏州可以推出“赛事+遗产”联票,购买“苏超”球票可免费预约苏州博物馆夜场,同步解锁平江路合作商户“蟹黄汤包兑换券”,串联文化、美食、赛事场景。
2.升级跨区域产业共同体,从单点优惠到深度绑定
一是深化“苏锡常通”文旅联合体,共筑产业链条。突破门票互免局限,参考常州—无锡“太湖CP”共推“太湖三宝”主题游,设计主题化产业IP联动方案,如表2所示。二是开发“苏锡常通文旅数据大脑”,实时监测各市景区客流、消费热度,动态调整跨城优惠政策(如苏州队胜场次日,无锡灵山景区对苏州游客免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表2 跨区域产业共同体建设路径

(四)贯通文化IP产业化路径,构建“符号—场景—商品”转化生态
1.深化IP场景化叙事,激活全民参与
一是打造沉浸式互动符号矩阵。将“园林十二景”视觉体系延伸至可交互场景,如开发“园林AR寻宝”小程序,球迷通过手机扫描赛场地面投影触发窗格动画,集齐解锁苏绣折扣券;创作“评弹助威歌”(参考无锡二胡队歌),赛前全场球迷琵琶伴奏合唱,强化情感共鸣。
二是设计赛事仪式化IP。每场设置“城市英雄时刻”,主队进球后播放唐伯虎水墨动画+“蟹味德比”音效(参考南京加油舞),塑造标志性记忆点。
2.构建跨域产业共同体,释放联动效能
一是建立“江南文脉走廊”区域IP。联合无锡推出“惠山泥人×苏绣”双非遗盲盒,内置客队城市特色泥人+主场苏绣纹样口罩。复制盐城“观鸟+观赛”模式,设计“太湖生态观赛游”:凭球票预约湿地观鸟船,赠送碧螺春生态茶园体验券。
二是开发名人IP产业链。范仲淹IP:推出“忧乐精神”主题球星卡(附赠天平山红叶书签)。唐伯虎IP:开发“点秋香”互动游戏,赛场大屏实时抽选球迷获赠桃花坞年画。
3.强化文化特产策划
苏州可加强文化符号的情感连接设计,例如推出“赛果专属礼遇”:主队胜场发放“海棠糕捷报礼盒”,主队负场赠送“太湖石疗愈香囊”,将赛事结果具象化为特色城市信物。打造对阵双方城市联名食盒“城市CP套餐”,借力美食深化交流内涵(参考淮安小龙虾、盐城鸡蛋饼)。
(五)构建全域数字运营体系,打通流量转化闭环
1.构建城市文化传播IP工程,提升官方话语影响力
一是开发地域文化传播标识体系。策划具有苏州文化特质的高传播度口号及视觉符号(例如:“园林竞秀,苏超争锋”“园林十二景,球进十三香!”等),借鉴南京“友谊第十四”的传播范式,制作方言文化短视频(吴语赛事助威主题创意视频)。
二是培育专业文化传播队伍。遴选本土文化从业者(评弹演员、非遗传承人等)组建“苏超文化传播使者团”,开展双语导览解说(普通话+吴语),强化赛事文化辨识度与专业背书。
2.激活自媒体传播势能,构建全民共创生态
为充分激发社会公众参与“苏超”传播的热情,放大赛事对苏州城市文化的推广效应,建议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降低创作门槛,提供资源支撑。由官方平台(如赛事官网、文旅官微)发布“苏式美学数字素材包”(含园林花窗、缂丝纹样、吴门书画等高清版权素材),为自媒体创作者提供便捷的内容生产基础,有效降低二次创作(UGC)门槛。
二是策划主题赛事,激励全民参与。借鉴新华日报“城市Battle海报”AI生成大赛(吸引网友创作出“盐水鸭VS水蜜桃”等热门作品)的成功经验,主动发起具有苏州文化特色的线上互动赛事,如“太湖文脉守护人”短视频擂台赛、“最江南·苏超瞬间”全民影像征集等,通过设置奖项、流量扶持等机制,广泛吸纳民间创意,形成全民参与、共创共享的传播热潮。
(六)构建全周期赛事生态体系
立足苏州“江南水乡”与“历史文化名城”双重禀赋,应推动“苏超”赛事经验向马拉松、龙舟、骑行、电竞等多元大众体育领域系统性延伸,着力构建“四季有热点、月月有赛事”的全域化、全时化赛事生态系统,使其成为驱动文体旅深度融合的长效引擎。
1.空间维度:织密文体融合赛事网络
一是升级滨水文体廊道。借鉴淮安洪泽湖古堰步道联动水域资源的模式,在金鸡湖环湖步道、大运河苏州段,打造“智慧文体融合示范廊道”。嵌入式布局运动打卡装置(如智能计时点、体能挑战站)与沉浸式非遗展示终端(播放精选昆曲片段、动态演示苏绣“劈丝”技艺等),实现“一步一景、动赏结合”的独特体验。
二是活化古城运动空间。在平江路、山塘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创新设置多功能复合运动场地(如可转换篮球/网球/门球功能的智慧场地),并创意开发“古桥传运接力赛”“园林探秘定向赛”等融合地域文化符号的特色活动,让古城焕发运动活力。
2.时间维度:深耕苏式节气赛事IP
一是打造四季闭环品牌。参考无锡马拉松四季系列(樱花跑、水上夜跑、雪地障碍赛)及淮安洪泽“月月赛”经验,深度绑定苏州节气文化与自然资源,打造标志性“苏式节气赛事”品牌矩阵:春悦·虎丘:举办“虎丘踏青定向越野赛”;夏竞·金鸡:升级“金鸡湖龙舟嘉年华”为国际性赛事;秋骑·天平:策划“天平红枫骑行挑战赛”;冬趣·园林:创新推出“园林冰雪趣味运动会”。
二是建立常态化机制。通过科学排期、品牌化运营,确保赛事活动全年无缝衔接,塑造“永不落幕”的全民健身与文旅消费盛景,将“跟着节气游苏州、伴着赛事品江南”打造为城市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