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接受《苏州日报》记者采访,就“幸福+1”议事会发表看法,认为要以年轻态的激励措施让更多的年轻人嵌入基层治理,让青年在社区有成长、有获得感。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7月30日下午,“海棠红·幸福里”姑苏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全媒体行动之“幸福+1”议事会走进姑苏区平江街道,这也是该系列行动的收官之作。来自苏州市委党校、苏州大学东吴智库、苏州日报社、姑苏区委组织部、区住建委、知名律所、共建单位等“幸福观察团”成员,与东环、梅巷、娄江、装驾桥四个社区党委书记围坐一堂,以“福气平江,融荣共生”为主题,共话如何“融资源、融力量、融人心”,探寻老新村、安置房、开放式街巷的幸福升级密码。
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融”字破题引发深度思考
姑苏古城形态复杂,既有上世纪80年代老新村,也有拆迁安置房、零星楼宇与历史街区交织,人口结构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去年以来,平江街道以党建为统领,全域推进“海棠红·幸福里”建设,先后打造百余处“小而美”的幸福场景,居民获得感持续提升。然而,伴随治理纵深推进,新的共性难题逐渐浮现:
——治理骨干老龄化。“社区‘四方协同’机制虽有效,但治理骨干平均年龄72-74岁,年轻居民参与意愿低,后备力量接不上。”东环社区党委书记曹怡坦言,社区依托“先锋五环”党建品牌和“151900夜课堂”凝聚了不少居民,但现有荣誉表彰、积分兑换等激励措施吸引力有限,难以持续激发全龄段参与活力。作为“老新村+混合型社区”,如何破解“老中青” 治理梯队衔接不畅的问题,成为其深化治理的关键瓶颈。
——混居小区融合难。“安置房物业费0.5元/㎡,商品房2.3元/㎡,收费差异带来服务标准、停车管理等一系列矛盾。”梅巷社区党委书记袁晓英直击痛点。作为典型的拆迁安置型社区,安置房与商品房居民生活习惯、社区认同感差异显著,噪音纠纷、毁绿种菜等邻里矛盾频发,如何打破“无形壁垒”、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是长期治理难点。
——街区管理碎片化。“5个物业小区、1个自治小区、55个零星楼宇被13条街巷分割,公共区域管理责任不清,优质资源难以共享。”装驾桥社区党委书记朱涛道出困惑。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核心社区,虽有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便民小屋”等优质载体,但“物理隔阂”导致跨小区联动不足,街巷环境维护、活动联办等均受制约,“破圈不破墙”的管理模式亟待探索。
——自治“接班人”不足。“娄江新村东组团自管小组9名成员平均年龄65岁,年轻居民因工作忙、参与意识弱,招募新成员比登天还难。”娄江社区党委书记金晓娟忧心忡忡。作为老旧小区占比超95%的社区,东组团“党员带头自管”模式曾让无物业小区焕新,但自管小组老龄化、专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自治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议事会现场的“破”局之策
多方智慧共探融合路径
针对四个社区兼具个性与共性的实践难题,“幸福观察团”成员现场调研、即时开方,从理论、实践、政策等层面把脉开方,议事会现场金句频出、干货满满。“紧紧依靠党建引领,凝聚人心、组织人心,抓住主体、主力和内生动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苏州市委党校三级调研员方伟建议,社区在挖掘现有资源的同时,可以运用组织手段,把居民当做主体和主力,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核心动力和社区共同体意识,“譬如装驾桥社区以微阵地为载体,用足文化牌,以物理空间和时间消除不同小区居民之间的隔阂。”
通过对大学生的观察以及文旅发展的视角,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认为,要在稳住老年居民“基本盘”的前提下,通过引领方式的迭代升级,以年轻态的激励措施,充分激活35岁及以下居民的参与度,把个人成长与党组织的宏大叙事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嵌入基层治理,让青年在社区有成长、有获得感。“只要社区搭台,民间力量就有澎湃的可能。”苏州日报社市域融媒四中心总监沈红娣结合周边城市、区域板块的治理经验提出,社区应适应当下年轻人语境、需求的变化,借鉴市场化“主理人”的模式,以系统化、机制化的路径,找到活力激发的通道,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资源池”,把企业诉求与社区需求对接,形成可持续机制。
“回到物业合同履约本身,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姑苏区住建委物管处副处长黄铮提出,结合服务合同,对物业公司的履约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估,促使物业公司收费透明、服务升级、良性运转。同时她建议可以借鉴共享物业、街区管理大物管等模式,实现相近、相邻小区的一体化管理,综合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红蚂蚁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是娄江社区的共建单位,常年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该公司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姜寿祥结合公司志愿服务力量的组织方式提出,社区可以先把内部的问题、需求理清,形成清晰明确的需求清单,按图索骥对接资源,让各方力量更精准、更可持续。同时他认为也可以组织多样的“小而美”的活动,高频次、多向度增加年轻人与社区的联结度。
姑苏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江苏经权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陶鑫则从法律层面提醒社区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七类纠纷责任划分,并提出可以探索以物业管理区域划分的方式,从源头上将物业服务与小区属性相适配。同时他认为可以从广告、场地房屋、车位等方面,开拓公共收益的渠道,激活造血功能。“全龄友好、资源整合、治理赋能是古城社区的共性优点。”苏州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高岩结合社区的发展计划建议,梅巷社区用好“梅好资源库”,结合业主情绪价值需求,以服务包形式,实现精细化治理。装驾桥社区以老街坊的邻里情为纽带,借鉴“故事会”等形式,实现“破圈不破墙”。东环社区的“星推官”机制要找到与社区共情的“流量密码”,做成可复制品牌。娄江社区应探索“公益微创投”模式,从一个项目带动形成项目集群,让业主体验“真主人翁”。
共绘“融荣共生”的幸福图景
从“议事”到“实干”的升级
去年,姑苏区全面开展党建引领“海棠红·幸福里”建设,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效能。为此,姑苏区委组织部联合苏州日报社,围绕“海棠红·幸福里”社区物业党建联建这一基层治理重点,联合开展“海棠红·幸福里”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全媒体行动,先后深入调研了姑苏区八个街道,对群众关心的痛点、难点问题进行现场调研,并链接共建单位资源,推动居民关心的“关键小事”办成、办好。
“有必要、有意义、有实效、有启发!”在姑苏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静看来,从党建引领“三圈六型”社区分类治理到党建引领“海棠红·幸福里”社区物业党建联建,这不仅是1.0到2.0的提升,更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成果。她表示,党建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关键是服务群众。社区书记应当以“有底气、有朝气、有才气”的姿态,练好内功、争取外力、共享共治,以集智集力的方式,把“微实事”做成“大幸福”。
此次“幸福+1”议事会所凝聚的智慧,正转化为平江街道深化“海棠红·幸福里”建设的具体行动。平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付霜表示,此次亮相的四个社区都具有典型性,在辖区具有样本作用。该街道将把“幸福观察团”提出的意见建议,结合社区下一步工作计划,充分消化吸收、细化实施,进一步转化固化成果,打造品牌,在古城肌理间书写基层治理的“幸福答卷”,让“转角遇见幸福”成为平江最鲜明的标识。(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