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9日,《苏州日报》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孔川副教授的文章《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文章强调了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
- 孔川 -
立德树人,思政为先。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工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努力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样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虽然面对的是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各有不同,但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是一致的。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他们健全心智、培养品格、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青少年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学生受教育过程可以分为不同学段,但是学生的成长过程却是一个整体。学生在每一个学段所经历的教育,都会影响到下一学段教育的效果和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思政课要深刻把握受教育者的整体性、连贯性,把学生作为独立又完整的个体对待,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打造“全链条”的思政课,有效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必然要求。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培养的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更是思政课的历史责任。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共同任务和一致目标,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树牢“三全育人”理念,推动全社会协同参与,共同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共同体。
高校要发挥牵引带动作用。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校具有理论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既要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学术研究,更要积极带动中小学组织开展一体化实践。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等优质资源,发挥“强引擎”作用,与大中小学党组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实践基地,以高校马院之“大手”牵好中小学之“小手”,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聚焦“专题式”教学开展集体备课、集体交流、集体研讨、同课异构等活动,取得较好的社会成效,受到广泛关注。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对教师来说,教学分学段,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对学生来说,成长成才是连续、统一、有生命的整体。成长不分学段,生命不分学段,而是前后关联、自然衔接,所以大中小学思政课要打通渠道、贯通责任。在思政课教学的知识层面,课程内容在不同学段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从知识衔接的角度来讲,这是必要的重复,是强化认知的基本体现。小学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初中教学内容,为小学到初中思政课的衔接打好基础。初中思政课教师要避免小学段知识的简单重复,又要熟悉高中教学内容,体现循序渐进、有效衔接。高中、大学思政课教师同样如此,都要在教学中“瞻前顾后”,才能在此基础上真正推进思政课螺旋式上升。在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层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争做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全员要发挥协同参与作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场所,要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蕴含丰富的场馆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与大中小学一起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党团队要推进育人链条衔接贯通,搭建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学生党员参与思政课一体化的平台,凝聚少先队、共青团和学校党组织的育人合力,让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手拉手同上一堂思政课,同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发挥朋辈教育的力量,真正体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