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跨学科素养导向的教师教育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06

【编者按】《教育家》2025年第27期刊登东吴智库研究员张佳伟的文章《跨学科素养导向的教师教育路径》。文章回答了如何才能培养既有深厚学科基础,又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复合型教师。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跨学科素养导向的教师教育路径

- 张佳伟 -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跨学科思维,高考命题也正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课程理念的变革、考试评价方式的调整,以及义务教育阶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提出了系统性挑战。传统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面对跨学科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要求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当前,大部分教师在跨学科知识结构和教学实践方面的准备相对不足,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仍以单一学科为主,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此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缺乏整合性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不足、评价机制相对单一等问题,都给复合型教师培养带来了现实困难。如何才能培养既有深厚学科基础,又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复合型教师?这就需要在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转变培养理念,结合新高考和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系统性地优化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培养模式,让复合型教师培养真正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正在各高校兴起。自2020年起,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所高校受教育部委托,开启“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工作。这些项目探索“物理学+教育技术”“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化学+生物技术”及“历史学+地理科学”等不同组合方式的本硕衔接培养机制,既满足了卓越型、复合型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也回应了新高考改革后高中师资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陆续推出基于教育场景与社会需求的微专业课程群,将通识课程与学科专业融合,形成“教育—科技—社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苏州大学作为江苏较早设置“微专业”的高校之一,已开设“教育领导+”“教育科学+”等教育类微专业,整合教育、心理、法学、艺术与技术等多学科课程,着力提升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与跨界教学能力。



然而,现实挑战依然严峻。从整体来看,我国复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仍面临诸多困境:一是培养目标模糊,部分师范课程将“跨学科”简化为技能拓展,忽视了对综合素养的系统培育,致使师范生在教学中仍以单一学科思维为主,难以实现知识统整与教学创新;二是课程设置碎片化,跨学科课程在时间安排、学分分配和教学深度上处于边缘地位,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难以形成完整的教学链条;三是实践环节薄弱,师范生缺乏在真实教学情境中锻炼统整知识和组织学习的机会,跨学科教学往往停留在纸面设计阶段,缺少有效落地机制;四是评价体系单一,当前职前培养阶段的评估跨学科素养导向的教师教育路径更侧重学科知识掌握与教学表现,对师范生的整合能力与跨学科教学素养缺乏针对性测评和激励机制。

明确培养目标成为首要任务。复合型教师并非“多科知识的集合者”,而是在扎实掌握主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整合者与引导者。跨学科教学素养是知识统整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其要求教师从本学科出发,理解其他学科的核心概念与逻辑关联,并能将多学科知识整合、融入教学过程,创设真实的、情境化的、问题导向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应避免将跨学科教学简化为课程内容的堆砌或技术技能的拓展,而要通过教与学的系统性实践,引导师范生掌握跨学科教学的逻辑、工具、方法等,形成跨学科思维和教学方法。

优化课程体系是基础。复合型教师培养的基础是课程体系的科学重构,需要形成“主学科—拓展模块—整合项目”结构。主学科课程仍应作为培养核心,确保师范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与教学能力,为后续的跨学科整合提供坚实支撑。在此基础上,通过拓展模块引入学习科学、工程技术、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基础课程,促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多元融合,拓宽教育理解的广度、加深教育理解的深度。更为关键的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整合项目”类课程,如“跨学科教学设计工作坊”或“主题式课程开发实践”,引导师范生在具体教学任务中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提升其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的整合与应用能力。此类课程设计可借鉴芬兰“现象学教学”理念,以真实问题情境为起点,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生围绕综合性主题开展深入探究,强化知识的意义建构与情境运用。高校还可结合自身优势与地方教育需求,设立跨学科教育类微专业,构建具有针对性与交叉性的课程集群,拓展师范生的复合成长路径。

强化教学实践是核心要求。在教学组织方面,应以“从主学科出发,跨学科深化”为原则,构建多元教学实践场域。师范教学中可以建设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库,围绕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与人文等主题,引导师范生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开展教学设计;推动协同教研机制,鼓励人文、科学、艺术等师范生组成跨学科工作坊,共同开发整合型课例并进行课堂试验;推进校地联动实践,通过大学与中小学共同体共建跨学科教学研究项目,让师范生在真实教学环境中体验跨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通过“服务学习+社区协作+多学科实践”的整合设计,为职前教师提供多文化背景下融合学科知识解决真实社会问题的实训平台。这一实践思路对我国建设多样化教学场景、提升教师融合应用能力以及志愿服务意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创新评价机制是重要导向。借鉴《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标准,有必要构建“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框架与标准”,明确教师在知识整合、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实践应用与反思提升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职前培养阶段,设置跨学科课程设计任务、模拟教学与实践反思等环节,通过项目作品集、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录像、学习反思日志、同伴互评等多元形式,系统评估师范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教学表达能力及专业发展潜力。同时,应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关注师范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轨迹,结合阶段性评估与个性化指导,促进其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与持续改进路径。

提升教师教育者跨学科教学能力是关键支撑。复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师范院校应建立教师教育者跨学科能力发展机制和平台,突破固有的学科身份界限,推动教师教育者实现知识整合与教学理念的转变。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教育者开展协同教学,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共同设计与实施,在实践中提升整合教学能力。设立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项目,定期组织跨学科教学培训、国内外交流学习和教学研讨活动,帮助教师教育者更新教育理念、掌握跨学科教学方法、积累实践经验。建立教师教育者跨学科教学评价标准,将跨学科教学能力纳入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考核体系,通过教学创新奖励、跨学科研究项目支持等方式,激励教师教育者主动提升跨学科教学素养。

复合型教师不是“知识多元化”的简单叠加者,而是能够以主学科为根基,在跨学科融合中展现教学创造力、引导力与研究力的专业教育者。面向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教育路径亟须从课程结构、教学实践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转型,坚持学科性与跨学科性协同推进。通过明确教师应具备的跨学科素养结构,构建层次分明、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嵌入真实复杂的教学实践任务,并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方能真正促进教师在知识整合、教学设计与教育引导等方面的专业成长,契合与引领基础教育变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