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新闻资讯
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谈写真热潮
发布时间2025-08-05

【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副院长、旅游管理学科负责人周永博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就近期苏州的写真热潮现象发表看法。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只要打开手机的生活服务类软件,以“写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可以找到数百家的摄影店。拍摄写真浪潮风靡,既是影像技术的普及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折射出不少消费者对自我意识表达的新需求。但过度商业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又该如何避免?本期观潮将与大家一同探讨,如何理性看待写真热潮。

(本期主持人:朱英杰)


平衡表达欲与生态自然观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平民的“影像艺术”也逐渐繁荣,拍摄写真成为记录人们生活精彩的重要手段。但是,写真摄影过度商业化繁荣的背后亦存在隐忧。如同质化主题堆砌、价格虚高、过度修图,容易让人忘却影像的本真价值。

过度商业化的外景拍摄,导致大量快照式服装道具废弃,相关资源消耗及生态污染问题亦不容忽视。当镜头已逐渐成为日常书写生活的“笔”,我们既要思考如何用镜头去书写个性,也要绘好敬畏自然的心灵底色。唯有平衡表达欲与生态自然观,方能让每一次快门不止定格精彩瞬间,更能延续人类未来。

(第四、五、六届深圳市政协常委,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琛)


在商业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

传统的拍照场景更多附属于家庭、单位、节庆等集体叙事,而如今的写真却极具个人化、小众化特质。毕业季的校园写真、职场转型期的职业照,

甚至是独居时的自拍,无不体现出人们尝试将一个个平凡时刻升华为值得被珍重的时空节点的“个人仪式感”,这本质上是人们在用视觉符号为快速流动的生活留下“锚点”。

面对这股热潮,需要在商业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当下,过度模板化的拍摄流程、“不晒等于白拍”的焦虑式营销,正在侵蚀和消解写真本身的情绪价值。拍摄机构不妨把更多心思放在强化原创设计、规范服务流程方面。只有将镜头对准人们真实生活肌理,才能让写真成为承载时代感的文化载体。这或许是写真行业长盛不衰的密码所在。

(苏州大学教授、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


“仪式感”带来的自我认同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以仪式化的情境与行为为核心特征的拍摄写真活动,提供了显著的情绪价值与非凡的心理体验,赋予了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借助拍摄写真过程,可以让个体得以借助“他者”视角审视自身,通过尝试不同风格来探索和建构“自我”。同时,在特定时刻精心拍摄写真,标记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与心情记忆,也可以鼓励“Z世代”们更欣赏自我、更热爱生活,并找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陈雨彤)


要“仪式感”,也要“安全感”

拍照从奢侈消费变为日常娱乐,反映出技术的普及与人们标记生活、表达自我需求的增长。热潮之下,个人隐私安全尤需重视。高清照片包含独特的面部生物信息,这些数据一旦生成,其存储、使用和流转风险倍增:拍摄方能否保障数据安全?会

否未经许可商用?废弃底片如何处理?上传网络后如何防范恶意下载、滥用甚至技术伪造?这些都直接威胁个人信息安全。

享受影像表达乐趣的同时,消费者也需保持清醒,提升隐私意识,谨慎授权;摄影行业必须筑牢数据安全堤坝,明确使用边界;监管法规也需与时俱进。唯有各方共同守护好影像数据安全,这份记录生活的新潮流才能行稳致远。

(北京大学医学与人文学部硕士研究生刘博涵)


网友畅谈

@阿卟:我很愿意和家人、朋友们多拍几套写真。当生活的琐事冲淡了生活的热情,唯有照片记录下来的那些瞬间,才能够激发我对当下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faust:现在很多的写真,说是写真,其实是“写假”。到底是对自我的肯定,还是对“真我”的否定?

@小小心:我经常会翻看家中的老相册,在那里我可以看到爸爸妈妈年轻时的模样。它弥补了我没有陪爸妈“一同长大”的遗憾,也让我更加感慨岁月无情。希望自己能多陪陪爸妈,再多拍几套写真留作纪念。

@在路上:过度商业化的写真套餐,让我逐渐对拍摄写真失去了兴趣。很多写真套餐风格雷同、越来越俗气,毫无新意。希望商业写真不要抹杀摄影背后的艺术追求。

@风沙:我更喜欢有真实感的,能把我的皱纹和雀斑都能记录下来的写真。那些看起来的“不完美”都是岁月对我的馈赠,它们构成了真正的我,我应该把它们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