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媒体聚焦
苏州日报 | 罗志勇:江南文化赋能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的苏州经验
发布时间2025-08-04

【编者按】《苏州日报》2025年07月29日B01版刊登东吴智库研究员罗志勇的文章《江南文化赋能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的苏州经验》。文章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视角,指出深入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是加快乡村文明建设,实现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江南文化赋能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的苏州经验


- 罗志勇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加快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是加快乡村文明建设,实现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苏州充分挖掘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发挥乡村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在对江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中不断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走深走实,以丰富的文明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江南文化赋能苏州乡村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探索中国式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

发挥江南文化成风化俗的育人功能,提升新时代苏州乡村文明实践的文化品质。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自古以来,姑苏大地不仅山明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盈,而且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社会文明程度很高。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为助推苏州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础。

在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中,苏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十分重视对独特的江南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采取“文化+”非遗模式引领乡村振兴,以“非遗”民俗文化为主线,打造非遗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剧等非遗景观节点,让非遗文化融入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常熟市坞坵村围绕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资源,邀请文化组织和本土的非遗传承人,以白茆山歌等形式创作一批有深度有内涵的三农题材的文艺作品,通过插秧节等各类活动,用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的文艺作品推动村民移风易俗,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张家港双塘村依托河阳山歌这个非遗“传家宝”,将移风易俗与山歌曲艺相融合,用古曲填新词、写好人、演好人,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学好人、当好人;创作特色鲜明、形式灵活多样的乡土文艺节目,让好人故事“飞进”千家万户,让文明新风“吹进”每个人的心田,让乡村非遗真正活起来、走出去,成为江南文化赋能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的典范。

实施城乡文明实践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在促进城乡文明的联动与对接中构建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新格局。

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整体提升,关键在农村,短板也在农村。因此,加快乡村文明实践必须着眼于村民文明素质的提升,走城乡文明一体化融合发展之路。

近年来,苏州坚持以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提质增效,构建城乡之间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的城乡文明融合发展新格局。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苏州市十分重视把城市文明建设与乡村文明建设、城市居民文明素质提升与乡村居民文明素质提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谋划,综合施策,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方针政策的调整,在规划、方略、格局、成果等方面形成一体化城乡文明建设体系,极大地改变了城乡文明的二元结构,促进城乡文明协调均衡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江南文化有机融入乡村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充分发挥新乡贤群体社会作用,助推乡村精神文明生根发芽,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弘扬慈善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中崇德向善的社会效能,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

自古以来,苏州具有源远流长的慈善文化传统和底蕴。从宋代范仲淹在苏州创立的当时全国最早的义庄——“范氏义庄”,到明清时期苏州兴办的“普济堂”“育婴堂”等慈善机构,苏州慈善事业不仅起步较早,其水平也比较高,无论是在哪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上,都走在全国各个地区的前列。在一代又一代慈善人、一届又一届慈善组织、一场又一场慈善活动的延续传承下,苏州积淀了“慈心为人、善举济世”的深厚慈善文化底蕴。近年来,苏州发扬“人人知善、人人向善、人人从善”的慈善文化传统,推动苏州乡村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张家港市实施“互联网+慈善超市”项目,凝聚全民崇德向善之力量,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典范。覆盖全市的乡镇(街道)慈善会、社区(村)慈善工作站、志愿服务组织和注册志愿者,凡人善举层出不穷,涌现了一大批扶危济困、济世救民的慈善家和先进慈善组织。

弘扬优良家风家训,坚持立德树人,用古韵新风颂扬身边好人好事,引领社会见贤思齐,移风易俗。

优良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推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的宝贵文化资源,苏州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深入挖掘江南文化中优良家风家训的德育功能,有机融入乡村文明实践。

一是以乡村特色文化项目推动新时代乡风文明新风尚。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强化评议监督,破除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推进婚丧礼俗改革,在移风易俗中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的质量与品味。

二是就地取材,坚持剧本原创,将身边好人好事、移风易俗、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主题融入乡村文明实践。以传扬家风家训为抓手,探索文明实践乡村行动,组织专人深入挖掘古村人文资料,整理出一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古代优秀家训范本,从中汲取慈孝、向善、忠爱、亲民等核心价值理念,滋养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提升乡村文明实践的文化内涵。

三是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落实到村规民约,推进乡村文明实践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成为农民自觉的行为准则。

加快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提升乡村文明的内涵和质量,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遍布苏州乡村的一个个具有浓郁江南文化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驿站,犹如点燃乡村文明的星星之火,为助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传递源源不断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