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新闻资讯
东吴智库研究员黄建洪谈苏州出圈的荷花市集
发布时间2025-07-28

【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研究员黄建洪接受《看苏州》记者采访,指出出圈的荷花市集,是浓浓的人情,更是苏州定制的浪漫。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用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把普通的荷花、莲蓬,摆弄成了全网顶流。谁能想到,苏州的荷花市集,这波泼天的流量居然是阿婆们手搓出来的。话题全网播放量突破1亿,连央视都来关注点赞了。

来自东山的孔阿婆介绍,荷花市集火了后,来这里买花的外地游客明显增多,荷花的销量最多能卖500多支。

“看到鲜艳的荷花,整个人的心情都非常的好,还可以在古城里拍拍照,很有情绪价值。”上海市民耿女士特地来到这里来打卡。

该说不说,这个地段是真不错。买上一束荷花,小姐姐们转身就可以在旁边的小游园就地拍照上传朋友圈了,这情绪价值原地拉满。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常见的荷花怎么就突然火了呢?除了年轻人评价的情绪价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沉浸式、体验式、个性化的文旅新玩法,越来越受到大伙儿的追捧。在苏州古城里,处处都能体验到具象化的江南风雅。苏州旗袍、苏州网红墙、苏州手推波为何现在仍然很火,也是同样的道理。

很多人不知道,荷花市集不是专门用来卖荷花的,甚至它都不是一个正统的市集,这个地方叫农特产品自产自销疏导点。早在2020年就有了,当时推出来是专门给农民卖枇杷、杨梅、水八仙这些时令农产品的。为了方便他们从郊区过来,还专门开了一条公交专线。

这样一来,阿婆们不用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打游击”,省去了中间商赚差价,市民能尝到价廉物美的农产品,游客们也能体验到更多的姑苏景致,一举三得。

这几年,疏导点的流量蹭蹭上来了,摆摊的越来越多。比如说荷花市集这里,高峰期每天差不多有80个摊位,这和5年前相比,增长了20倍。

这难题也就随之而来了。产生的垃圾多了,摊位不够用了,还有一些批发商也想来蹭流量。比如说垃圾,你知道这里一天得产生多少垃圾吗?70多桶。大家可能没有概念,这相当于一个小型社区一天产生的垃圾。

农民要增收赚钱,城市也要干净整洁,游客还要精致的体验,荷花市集连续红了5年,主要就是解决这些难题。

比如说,这里增设的垃圾桶。不忙的时候,阿婆们就和当地的城管部门一起把垃圾装袋倒掉;这里原来的摊位就集中在这两个亭子里,现在往外扩了70多米,让大伙都参与进来。这一长排,也成了古城区的一道景观。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荷花市集就是一个接地气、有江南特色的市集,现在又因为机缘巧合,成为网红现象。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增收农民的笑颜,听到了游客远道而来时的一句“真江南”,感受到周边居民在家门口尝鲜后的满足。

让城市里这种新的文旅业态保持活力,但又不野蛮生长,考验的正是城市管理系统和精细化的服务能力。

苏州荷花市集就是一个样本,它还会继续升级,我们一起期待。这个夏天,快和苏州约起来吧。

本文观点支持: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建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