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永博教授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就今年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供需两旺、演出行业强劲复苏,演唱会、音乐节带动文旅消费的杠杆效应发表看法。现将采访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今年上半年,演出市场强劲复苏。
近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19.33万场,与去年同比增长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673.49%;观众人数6223.66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超10倍。
今年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供需两旺,市场活跃。一方面,演出行业正在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全面复苏;另一方面,国民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对各类文艺演出有着更多的期待。此外,线下演出带来门票收入的同时,拉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游玩等一系列消费的显著增长。
演唱会、音乐节激活文旅消费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506场,票房收入24.97亿元,观众人数550.10万人次,跨城观演成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的主要消费趋势,“打飞的”“打高铁”看演唱会的风潮悄然兴起。
演唱会、音乐节带动文旅消费的杠杆效应日益凸显。以周杰伦2023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海口站为例,演唱会在四天内为海口吸引来15.46万人次游客,实现旅游收入9.76亿元。9.76亿元是海口端午假期旅游收入的3倍,甚至比海口“五一”假期的旅游收入高出约1亿元。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文旅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周永博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演出市场对举办地城市消费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越是大型的演出活动,其吸引力半径越大。在各类观演人群中,存在相当比例的跨城观演者,带来大规模人群流动,由此带动的生活消费、交通消费、休闲消费规模不容小视。
为了更好发挥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的消费“引流”“拉动”效应,周永博认为,旅游目的地应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观演人群是一个文化需求旺盛、消费能力较强、需求层次较高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因此,各地要围绕该群体需求完善“舒适物”供给;二是要引导地方文化浸润演出活动,让文艺演出表现出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三是积极释放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的品牌价值,依托文艺演出推动建立标志性文化场景,使之能够长久助力地方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