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至22日,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刊》编辑部、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江苏省旅游学会共同主办的“文旅融合推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届中国青年旅游学者三十人学术雅集”在江苏苏州成功举行。本次会议聚焦“人文经济新坐标、智创文旅新质态、城乡共生新消费”三大议题,邀请国内旅游学界优秀青年学者,以专题报告、深度研讨、跨界对话与嘉宾点评等形式,共话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献智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钟芸菲副局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介绍了苏州在人文经济发展上的成就与实践,并指出苏州将继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黄震方教授在致辞中,提出要贯彻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内核、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使人文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致辞强调要将苏州的实践沃土与学者的创新智慧深度嫁接,共同破解古城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难题,构建数字时代文旅融合的“苏州范式”。
论坛一以“人文经济新坐标”为主题,由《旅游学刊》编辑部主任吴巧红主持、南京师范大学黄震方教授点评,共有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8位学者进行主题汇报,围绕旅游消费、旅游企业融资约束、幸福感、艺术旅游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中央财经大学戴俊骋教授以《从文化经济到人文经济》为题,梳理了文化经济与人文经济的理论差异与融合路径,提出构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学知识体系。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赵磊教授汇报了《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网络基础设施赋能家庭旅游消费》,基于2014~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网络基础设施如何通过技术效应、收入效应和连接效应,推动家庭旅游消费增长。四川大学查建平教授汇报了《无暇看风景:加班对家庭旅游消费的影响研究》,研究加班时长如何影响旅游支出,呼应“内卷”社会对休闲权利的再思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王韧教授作《营理层气候关注与旅游企业的融资约束: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汇报,探讨企业在应对气候议题下的融资策略与文旅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湖南师范大学唐彬礼副教授以《作茧自富:旅游分享的幸福效应研究》为题,揭示旅游体验分享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理。上海师范大学的孙佼佼副教授汇报《从小情到大爱:民族艺术促进集体认同》,强调民族艺术在促进文化认同中的独特价值与传播方式,以及艺旅融合的强大现实效应。华南师范大学解佳副教授汇报了《“网红”的历史维度:时尚研究及其启示》,以社会学视角审视“网红”现象背后的历史意涵。来自中山大学的黎耀奇教授以《旅游学科的跨学科交叉与知识外溢》为题,探讨旅游研究的边界延伸与知识溢出效应。点评嘉宾黄震方教授指出:“文旅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让文化走得更远,让旅游更有诗意。青年学者在推动文旅理论创新中肩负重任。”
论坛二以“智创文旅新质态”为主题,由《旅游学刊》编辑刘鲁主持、东南大学王宁教授点评,共有来自全国高校的11位学者参与汇报。中山大学陈钢华教授汇报《目的地城市文旅融合质量对游客文化认同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案例及比较》,探讨了文旅融合质量量表开发及其对地方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机理。南昌大学的胡兵教授以《旅游行业协会与企业数字化转型: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为题,揭示了旅游行业协会对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影响。华侨大学阮文奇教授汇报《文旅数智解说赋能遗产地文化传承》,从内容、角色、策略维度探索遗产旅游解说的数字革命及其对文化传承意愿的影响机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王金伟教授汇报《人工智能(AI)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机制与路径》,围绕数字化展示与博物馆利用、大数据算法与旅游管理创新、人工智能与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论题展开探讨。南京大学的张宏磊副教授以《神话或悲歌:三种情景下的人、机器与旅游地》为题,分析了自然世界、人的世界、人为世界之间的关系,强调由人-地关系转向人-机-地关系。中山大学梁增贤教授汇报《人工智能与旅游研究:新数据、新工具还是新范式?》,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如何协助开展旅游调查,也强调了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重要,不真实的旅游(大)数据导致我们当下开展的有深度的、持续的田野调查仍有意义,且更为重要。对于旅游研究而言,人和人的交流和互动是体验的来源,没有人类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旅游研究难以想象。西南财经大学吕兴洋教授以《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文体旅融合创生增长新动力》为题,探讨了文化、体育、旅游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发展如何改变了戈壁的贫瘠,并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动能。北京联合大学的代改珍副教授汇报《游客价值共创对遗产价值阐释的建构过程——以北京中轴线为例》,通过游客价值共创测量,深度呈现中轴线遗产旅游在一体化方面的现状、不足与症结。宁夏大学王磊教授以《什么影响了葡萄酒产区的形成?——中国贺兰山东麓的经济新机遇》为题,探究全球化时代背景及技术创新、政策变化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促进了中国葡萄酒产区的形成。苏州大学周永博教授汇报《城市轨道交通与旅游地多元融合效应与机理》,强调城市轨道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体现在轨交对旅游地空间的塑造与重构,也体现在与文旅融合所带来的城市场景创新、文化叙事传播与人的体验提升。广西大学胡明明副教授汇报《大数据挖掘与旅游需求预测》,提出旅游需求预测研究面向数据量大、频率高、多模态数据的处理与应用。东南大学王宁教授作为点评嘉宾,不仅充分肯定了各位学者的选题前沿性与实证探索的扎实性,更进一步融合机制、技术范式、人文精神等维度对本场论坛的学术贡献进行了提升性总结。
论坛三以“城乡共生新消费”为主题,由苏州大学周永博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陆林教授点评,共有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11位专家学者围绕城乡融合背景下的文旅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思维碰撞。江苏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吴耀宇作题为《坚持科学决策,深化文旅融合——“十五五”文旅发展规划展望》的主旨报告,提出了包括“以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建设为发展目标,体现支柱产业责任担当”等10条重点思路,强调需抢抓政策窗口期,科学谋划文旅高质量发展。浙江大学吴茂英教授以《乡村特色产业的包容性发展》为题,深入探讨了乡村旅游、特色小吃与手工艺等领域包容性市场的构建机制,强调多元参与和内生能力提升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吴文智教授报告《地方创生视野下中国式乡村民宿发展的路径选择》,以莫干山为案例剖析地方创生对乡村旅游的启示,提出推动制度创新与社区协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南开大学李晓义副教授汇报了《先分维度,再分层次:行为科学视角下的旅游需求结构分析》,提出三维度本底需求理论,将旅游者需求划分为生理、镜像、好奇三个维度,并分析其层级关系与消费驱动机制。中科院地理所虞虎副研究员报告《从全球到地方:国家公园跨尺度治理模式与挑战》,分析国家公园治理的财政依赖与管理体制挑战,提出从空间治理角度提出国家公园多维功能协同演化的新认识。苏州金庭旅游集团总经理王稼美以《聚焦农文旅融合,探索太湖生态岛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题,分析了当前生态保护压力、产业融合不足、产品同质化等挑战,提出“以农为基、以文铸魂、以旅为媒”的发展思路,倡导形成资源活化与利益共享并重的新模式。安徽大学刘法建教授以《乡村旅游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为题,从内涵、结构与逻辑、形成机制、仿真实验四个部分展开汇报。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王学基特聘研究员汇报了《气氛美学:理解乡村新型消费空间》,提出“气氛美学”概念,从情感与文化认同出发解析乡村消费空间对游客体验的塑造作用。中山大学翁时秀副教授汇报了《非惯常环境重要吗?——“携老型”家庭旅游过程中的代际互动研究》,探讨“携老型”家庭旅游中代际互动机制,突显旅游在代际情感维系中的独特价值。复旦大学张静儒副研究员汇报了《稀缺感视角下的特种兵式旅游消费心理形成机制研究》,提出时间稀缺感与金钱稀缺感是特种兵式旅游者最直观的压力源,且时间稀缺感更为重要,深入理解了稀缺感在特种兵式旅游中的作用。华南理工大学张海洲助理教授汇报了《旅游重塑城乡连接:湖州案例》,提出流动性是一种脆弱纠缠,连接性引导旅游研究超越复杂的流动实践现象,捕捉流动中稳固关系与秩序生产的社会创新逻辑,关注行动者如何使用、创新和组合不同的流动要素与系统而产生“意外”的社会关系。本节点评嘉宾陆林教授总结道:“城乡共生不仅是空间形态的重构,更是消费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再塑,是未来旅游研究不可回避的方向。”
本次学术雅集在热烈而深入的交流中圆满落幕,不仅呈现了中国青年旅游学者的前沿思考与多元实践,也展现了文旅融合背景下人文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吴巧红主任在雅集总结时指出,旅游研究已经到了从面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到构建旅游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这是这一代青年学者的责任,希望在这一代青年学者的探索和努力下,旅游早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会学者纷纷表示,将继续发挥学者的学术引领作用,以思想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旅游研究与社会需求广泛深度对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旅发展体系贡献青春智慧与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