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媒体聚焦
苏州日报 | 方世南:在以文兴城的进程中塑造现代文明
发布时间2023-07-12

【编者按】7月5日,《苏州日报》刊发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的文章《在以文兴城的进程中塑造现代文明》。文章认为促进经济和人文交融共生的人文经济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重要任务和根本目的,论述了苏州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兴城中塑造灿烂现代文明的成功经验。现将观点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在以文兴城的进程中塑造现代文明

方世南

苏州精心绘制出一面是强盛经济之风、一面是精美文化之风的经济文化交融共生的双面绣,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兴城中塑造灿烂的现代文明,在整体性联动中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文明发展新形态,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

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又以文化繁荣兴盛助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和文化紧密联姻中实现经济人文化和人的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文化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打造并展示现代文明城市形象,也是推进新时代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一个重大价值目标。

经济活动主体是人 发展经济也是为了人

促进经济和人文交融共生的人文经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在将经济和文化紧密联姻以及将经济发展的终极价值定位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区别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一大显著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的一大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一直强调,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学要将经济生活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只有人特别是作为首要生产力的劳动人民才是经济活动的真正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经济成果的实际占有者和享受者。马克思主义人文经济理论并不同于西方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抽象学说。马克思主义人文经济学比西方的人文经济学具有更加广泛而深刻的精神内涵,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经济学,是有助于经济发展朝着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方向发展的经济学,为我们坚持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推动人文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都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如何看待和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目的、经济活动的效率、经济成果的占有状况、经济活动中人的地位,也直接决定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正确对待自然界,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代内价值和代际价值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区域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民族价值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文和经济交融共生所形成的人文经济模式,就是要求人们要从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背后发现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创造性以及人的价值性,要在经济发展中切实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人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幸福和人格尊严,自觉地协调好经济和人文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技术与人性的关系、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当代人的福祉与下代人的福祉的关系、个体价值与人类价值的关系,要在强烈的人文理念、人文氛围、人文关怀下,让经济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功利与伦理、本土与全球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得到和谐发展,从中体现出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价值。

“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人文经济必须交融共生

促进经济和人文交融共生的人文经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基本特征和本质要义。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赋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兴业,坚持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和现代文明进步为归宿,坚持人的发展以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文化价值观为内核,强调经济和人文交融共生,正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必须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政治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凝聚起了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而奋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经济和人文交融共生的发展理念,就能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奠定雄厚经济基础的同时,提供源源不断的磅礴精神动力,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全新的价值目标和巨大的发展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障,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代化,促进经济和人文交融共生的人文经济发展,是党的初心使命所决定的。

中国式现代化决不是单一的经济现代化,决不只是关注经济指标、财富增长的物的层面上的现代化,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代化,是“见数”“见物”更“见人”的现代化,是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作为“根和魂”的现代化,是将经济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同步迈向现代化,全体中国人民将以全新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现代文明进入现代化,也意味着这是世界现代化史上实现人口规模最为巨大的人的现代化的空前壮举。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就是充分体现出经济和人文交融共生的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现代化,是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相结合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充分反映了人与自然是基于一种真善美关系而推进的人类新型现代化,是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相向而行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追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文明进步合规律性之真、合目的性之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统一之美的现代化,全方位地展示出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必将以富强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安全中国等方面的建设成就,大踏步地进入自然与人文、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当下发展与永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绿色经济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散发出的必然是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璀璨人文之光。

塑造人文经济新形态 苏州有条件走在前列

促进经济和人文交融共生的人文经济发展,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重要任务和根本目的。作为享誉中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也作为世界著名的制造业中心城市,苏州是最有底蕴、最有资格、最有自信、最有能力进一步做好经济人文交融共生这篇大文章的。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宝贵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为主体的“三大法宝”精神文化资源,锻造出了苏州靓丽的文化名片,是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支撑,也是苏州最值得珍视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是激励苏州人民永不言败、永不满足,不断实现超越的强大软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苏州以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了现代经济的版图,以人文和经济紧密联姻的双面绣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经济和人文始终处于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协调状态,一幅“强富美高”的新姑苏繁华图令世人瞩目。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苏州瞄准人文经济进一步发力,大力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建成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使苏州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以强大的经济综合实力和巨大文化软实力迈入全球先进城市行列,必将使苏州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城市范例。

苏州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从根本上而言是要加快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旨归。人的现代化不仅仅是人的生理体力方面的现代化,也是人的心理、思想观念、精神素养、人文情怀等方面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实质是要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中,培育和塑造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文化人,也就是在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同时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人文素质现代化。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建设的目的。只有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大力促进人文素养提升,才能推动苏州城市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中,充分彰显江南文化对现代化强市建设的人文价值,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文之城,是苏州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和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的根本目的。为此,一要挖掘好、阐释好、传承好、利用好江南文化的内在精神,将江南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元素,有机地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大力提升,以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文之城谱写现代化强市建设的辉煌篇章。二要在建设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价值,强化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三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苏州”,并始终坚持共建共享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苏州塑造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新形态,既要锻造长板更要补上短板比如,苏州人一直注重和强调“熬好”的精神追求和工作态度(不待扬鞭自奋蹄,样样工作都会尽一切可能做到最好),这是显著长板,苏州“三大法宝”的形成便是最好说明。与此同时,外界对苏州也有“苏州人聪明但不精明”的调侃,以及“苏州人只长骨头不长肉”的揶揄。只有把这些善意的批评意见作为激励我们做得更好的金言良语,才能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策意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取长补短中加快建成展示“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本文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专家咨询团专家)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