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进军做客长江日报云端会客厅,解读苏州制造腾飞密码,就工业城市转型创新进行分析和探讨。现将访谈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一、“十年磨一剑”打造产业创新生态
01 扶持“蚂蚁”成“大象” 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是苏州制造业最大亮点
长江日报:如今我国制造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诸多挑战,苏州工业为什么还能够保持如此蓬勃的活力? 苏州工业自身又面临哪些挑战和难题?
段进军:苏州过去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是建立在廉价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苏州是中国人口红利得到集中爆发的地方,但是所有支撑这些发展的条件,在今天都遇到了一个瓶颈:苏州除了沿江三市以外,没有什么土地资源了,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了,老百姓对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了。面对未来,苏州把产业创新集群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
围绕这个目标,苏州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推动市域一体化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更好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同时,苏州各县级市(区)在市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各自都围绕自己独特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家“和而不同”。从空间上,苏州为了支撑转型创新的发展,提出了“制造业向沿江集聚、创新在城区突破”,让整个制造业的空间结构出现一次大重构,形成了一个“丰”字型的格局,即有三条东西向的产业轴,再加上一条南北轴线,即未来的通苏嘉甬高铁叠加苏嘉杭高速公路所形成的产业轴线。
总之,苏州制造业今天的腾飞,是在雄厚工业基础上,形成配套极其完整的产业集群,再围绕产业创新集群的目标,通过市域一体化,让要素自由流动,加快资源整合;其次,当进入到空间红利的时代,围绕长三角一体化,苏州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出现重组,也就是“丰”字型空间格局,以支撑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
02 不迷信“招大引强” 更要让“小种子”扎根长大
长江日报:武汉近年来在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苏州工业发展经验哪些可以适用于武汉?未来,武汉和苏州在哪些方面可以加强合作?
段进军:未来武汉进一步加强开放意识非常重要。我们的经济进入流量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营商环境软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所有的城市来讲,营商环境的建设将成为竞争力的源泉。
二、紧盯一个特色产业持续发力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漫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几乎每隔二三分钟路程就会遇到一家“明星企业”。经过10多年发展,这里已成为江苏医药创新的第一梯队,跑出了苏州“一号产业”的成长样本。园区内20余家企业陆续“抢滩”纳斯达克、港交所和科创板,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业界的一个“奇迹”。
在生物医药产业上鲜有历史积淀的苏州,凭借苏州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已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01 选择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稻田边崛起“生物湾”
“十个一”,即通过“选择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支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为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精准服务,初步形成完整的特色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选择一个特色产业,苏州选择生物医药;制定一个产业规划,贯穿始终。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把生物医药产业确立为重点培育的三大新兴产业之一。直到后来又出台《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把园区建成国际知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药谷”。
2007年6月27日,在苏州一片稻田和荒地的独墅湖边,被称为“生物湾”(BioBAY)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开园。尽管面对一片荒芜,但园区展现出来的专业、开放、务实的服务企业的态度打动了首批拓荒者,如“生物湾”的招商团队说着流利的英文等细节,都被多次提及。
在接受长江日报云端会客厅采访时,段进军认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代表着政府独特的魄力和勇气。“很多企业不是一下子就能产生效益,但是在对未来的把控上、对企业未来趋势的预期上,政府的战略眼光十分重要,要有坐‘冷板凳’的忍耐性和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决心。”
02 “有为”政府让苏州保持韧劲
苏州,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名城,自古人文鼎盛、经济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先后经历乡镇工业崛起、外向型经济腾飞、开放型创新经济爆发等发展阶段,成长为中国“最强地级市”,工业经济全国领先。
2021年和2022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均突破4万亿元,仅次于深圳,居全国第二。2023年发展势头更加勇猛,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比1—3月提高8.8个百分点。发展至今,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167个中类和489个小类,工业企业达16万家,是中国工业、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
面临全球要素成本上涨、工业产能过剩、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困难等挑战,这座将工业和制造业视作“中流砥柱”的城市,何以保持如此韧劲?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聚焦苏州工业腾飞密码进行访谈,专家认为,苏州之所以有如此辉煌成绩,“有为”政府功不可没。
“有为”政府具有超强前瞻力。段进军表示,苏州政府坚持牵住制造业这个“牛鼻子”,几乎踏准了产业梯度转移的每一个关键点。
20世纪80年代,苏州以乡镇集体经济的形式发展乡镇企业,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工业化,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90年代,苏州抓住全球产业梯度大转移,转向外向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让自身的工业体系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近年来,苏州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半导体、航天航空等先进制造业上精准发力,同时立足新发展格局,主攻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脚踏实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
“有为”政府还擅长“隐身”。段进军强调,政府要有作为,但不能越俎代庖,要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起来,帮助企业家和个体发挥创造力。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就提出,要坚守政府与市场边界,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为企业提供及时、贴心的“隐形服务”。
“苏州有一句话:你只需要带一个包,别的全包在我身上。就像贝壳和珍珠,贝壳代表好的营商环境和好的创新环境,珍珠代表好的人才和好的企业。如果我们有好的贝壳,那么一粒微尘都可以析出美丽的珍珠。”段进军说。
相关链接: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