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现代苏州》特别策划“中新合作 廿九自天成”采访了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段进军,并发表文章《在园区,看中新合作向更高维度进发》。文章依托中新合作的大背景,从合作领域、合作效能、前瞻性合作三个方面阐释苏州园区在中新两国高质量合作中创造的贡献成果。现将访谈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在园区,看中新合作向更高维度进发
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苏州工业园区无疑交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而在一系列的成就背后,离不开中新合作的大背景。如今,中新两国已开启高质量合作新时代,园区又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怎样的成果呢?
一、借鉴经验,一张蓝图绘就融合新城
园区能取得现在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中新合作初期,对新加坡经验的借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规划建设和管理,集中体现在城市发展近期和远期规划、土地开放和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环境治理和保护等方面。
“在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先规划、后建设、先建地下、后建地上”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借鉴经验。“今天,我们也看到规划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一其避免了国内一些开发区的配套不到位,导致产城人相互分割的局面。”段进军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很好地实现了“产、城、人”之间的融合发展,为园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当国内不少工业园区还在采取“边开发、边规划”或者“先开发,后补规划”的建设路子时,园区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从“科学规划”做起,成为全国开发区建设的一个范本。从1994年至2000年,园区在建设初期就以“产城均衡、产城融合、配套共享”作为城市规划发展的主导方向,着眼于“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定位,发展多年。由古城中轴线延伸而出的苏州大道主干道,串联起一个个环形分布、圈圈相扣的金融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连接着金鸡湖,一路向东延伸,这是园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特征的工业化快速启动、城市化同步推进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园区以理性规划,打造现代化江南生活典范的起点。如今的园区,更是合理配置了科技研发区、绿色生态区、公共服务区、生活居住区,层次分明而又综合利用,形成了规模适宜的产城人融合型整体结构。
二、年届而立,创新成就靓丽名片
段进军说:“合作早期,苏州工业园区以单向的招商引资和产品出口为主,随着两国的合作向多领域、全方位、跨区域的双向合作进行转变,面向未来,园区将与新加坡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跨境投资等方面将进行深度合作。”
借鉴新加坡的经验的同时,园区在发展过程也实现了借鉴与创新的统一。从首创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到首个国家级股权投资基金等,众多“第一”“唯一”在这里诞生;引领开发区在现代物流、科技创新、金融开放等领域的功能创新。率先在全国开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特别是强化亲商服务。
亲商服务是“园区经验”的重要内涵,也是苏州工业园区核心竞争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智能协同服务,当好“店小二”,强化专业精准服务……以上这些创新经验,特别是好的营商环境是值得其他地区和“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家借鉴。
如今,园区已经成为苏州改革开放的靓丽名片这座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已经形成了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材料等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形成了功能完善的空间体系。
三、开放创新,服务区域发展
中新合作已进入新的阶段,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中新两国将进一步地拓宽合作的领域、提升合作的层次、创新合作的形式。这样的深度合作毫无疑问对于推动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也一定会进一步夯实双方友谊之基石。
段进军认为,苏州要进一步地认识到中新合作对于苏州进入新发展阶段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苏州市委市政府要高度重视中新合作,要把中新合作先进理念和合作范围从苏州工业园区拓展到整个大市。目前,“大苏州”各地按照“全力推动市域统筹发展,积极参与省内区域协调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依托上海国际化平台集聚全球高端资源”四个层面,握指成拳,内聚外联,进发出“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强大合力。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协调在长三角内部也应该得以践行。一方面,长三角城市要推动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区域之间应该充分地发挥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这应该是区域协调发展最重要的内容。
园区如今已经成为长三角一个重要区域增长极,其连续7次在全国开发区综合型排名中位居第一。未来,园区必将进一步推动开放,这不仅指对外开放,也包括对于长三角内部的开放。
段进军认为,为了服务好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园区一方面要集聚更加高端的生产要素,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将中新合作的成功经验向外输出,推动长三角其他区域的发展,这也是对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贡献。苏州工业园区要在开放中创新,在创新中开放,要与长三角其他区域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
作为两国合作的最重要的典范,园区今后也将持续挖掘对新合作潜力,在服务贸易、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城市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打造开放新门户、产业新地标、科创新地标、城市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