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苏州日报》2025年06月24日B01版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永博教授的文章《从“苏超”火爆看足球赛事的多重效应》。文章从社会活力和产业融合两个角度分析“苏超”爆火带来的多方面影响。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从“苏超”火爆看足球赛事的多重效应
- 周永博 -
从社会活力角度看,“苏超”营造出全民参与、人人欢乐的宽松氛围,市民通过参与或观看比赛,能够释放工作压力,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也激发了城市活力,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体现出人民体育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
从产业融合角度看,“苏超”充分体现出“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宗旨和追求,通过赛事全面带动文旅市场,提振消费信心,推动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这将为实现体育强国梦提供更为坚实的产业支撑。
“苏超”,全称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由13支城市代表队组成,参赛选手以业余球员为主,来自外卖员、电焊工、IT从业者、教师、学生等社会各行各业。“苏超”以“谁行谁上”的包容性吸引了大量普通市民参与,并广泛运用苏州大闸蟹、无锡水蜜桃、南京盐水鸭等特产代指球队,实现地域文化的巧妙融入,由此不断激发广大市民的文化认同。“苏超”爆火,不仅有力地带动了江苏各地文旅消费,其根植于城市社区的草根足球模式,正在城市公共生活领域重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使之有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治理范本。
足球不止于竞技
就在一个多月前,38岁的英超莱斯特城传奇球星杰米·瓦尔迪宣布退役,其在告别视频中哽咽道:“莱斯特城给予我的远超足球本身,这里的球迷、队友和社区,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观其足球生涯,15岁曾因身高不足被谢周三青训淘汰,之后只能一边在钢铁厂当工人,一边在周末联赛踢野球。2010年加盟英格兰第八级别联赛球队时,他周薪仅30英镑,不得不依靠兼职粉刷工人补贴家用。瓦尔迪的足球生涯是一部关于“草根足球”的传奇史诗,他用13年时间帮助莱斯特城从英冠升班马蜕变为英超冠军,并以38岁高龄书写“禁区之狐”的不老神话。瓦尔迪的例子告诉我们,足球运动的内涵远超绿茵场的界限,它不仅是竞技对抗,更是一种承载梦想、连接社会与传递精神力量的文化载体。瓦尔迪作为职业球星的成长轨迹与“苏超”草根足球成功模式,印证着足球运动所具备的多维文化价值。正如瓦尔迪将其个人奋斗融入社区,“苏超”联赛积极将足球与地域文化、城市经济深度融合,两者都从内涵上体现出足球运动的真正价值隐藏于绿茵场之外——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在平凡生活中追寻热爱,它是诠释奋斗精神的符号,是激发社会活力的灵药,是保持阶层流动的桥梁,更是构建社会连接的纽带。而这些,或许正是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终极密码。
凭借“苏超”之东风,苏州正在全面发力,大力推动文商体旅深度融合。苏州市印发了《苏州市进一步促进文旅体联动丰富产品供给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多个方面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支持。在赛事引入奖励方面,《意见》对主办单位以市场化方式举办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予以奖励,吸引优质体育赛事落地苏州。《意见》鼓励在线旅游平台在显著位置开设苏州文旅专题,上线并推广具有苏州特色的优质文旅线路及新业态旅游产品,定期推出苏州文旅专题,联动航司、酒店、景区等开展推广及促消费活动,为各类赛事提供文旅推广及促消费活动,吸引球迷在观赛同时深度体验苏州文化魅力。在“苏超”比赛期间,周庄古镇第一时间推出针对球迷的专属套餐,让游客在感受足球激情之余,领略水乡古镇独特韵味。
为了方便球迷在赛后参与苏州夜间文旅活动,苏州大力支持文化场馆、园林、景区等提供延时服务,鼓励经营主体推出夜游、夜娱、夜食、夜购等夜间休闲产品,打造出以网师园夜花园为代表的经典夜间消费场景,形成“吃喝玩乐购”一体化融合文旅体验。以“苏超”联赛为契机,
太湖生态岛正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通过特色农产品与赛事联动推广,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提升洞庭山碧螺春、青种枇杷等产品知名度。通过打造乡村足球主题体验,开发趣味赛、亲子游戏等活动,推出“足球+民宿”套餐,太湖生态岛民宿入住率显著提升,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文体旅融合模式。通过上述政策举措,苏州正将“苏超”赛事流量迅速而广泛的转化为文旅增量,在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同时,为城市文化治理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让足球回归本质
与德国相比,目前江苏在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方面虽然仍有一定差距,但两地在人口规模、主导产业和就业结构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深度洞察德国社会与足球联赛共生与互动方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使“苏超”深度植根于中国本土社会、历史传统和文化认同,从而培育出具有本土意义和独特价值的社会互动模式。
德国足球起源于19世纪末的工人运动,早期俱乐部如柏林联合成立于1906年,由工人社区组建,队名、队歌和球衣设计均源自工人文化。二战以后,随着德国经济复苏,精英群体通过资本注入和制度改革重塑了德国足球格局。拜仁慕尼黑通过会员制广泛吸纳社会各阶层,同时引入企业赞助和全球化运营,逐渐成为当地代表球队。莱比锡红牛等新兴俱乐部则依赖外部资本注入,以高门槛会员制和数据分析吸引球迷。
德国足球“50+1”政策,要求德甲、德乙俱乐部必须确保50%以上表决权由俱乐部会员或球迷组织持有,有助于防止资本过度干预俱乐部运营,确保球迷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被商业化侵蚀,客观上推高了公众在体育事业中的参与度。柏林联合在2004年财政危机时,有数千球迷献血筹款助其渡过难关,2008年更是有大量球迷义务劳动14万小时协助其修缮球场。这种共生模式强化了球迷的归属感,使足球队逐渐成为社区生活的核心。与此同时,精英群体也在通过企业赞助和商业化运营影响联赛。勒沃库森和沃尔夫斯堡分别由拜耳集团和大众汽车的企业工会管理,实现了足球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
德国民众普遍将足球视为某种精神寄托,将足球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消费。鲁尔区球迷将球队视为其工业精神的延续,沙尔克04在降级后仍保持90%上座率,印证了这种情感纽带。拜仁慕尼黑的套票席位占安联球场的一半以上,高价票观众以当地中产阶层为主。除此之外,德国足球还在优化资源分配、促进阶层流动、加快移民融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由此成为一个与社会互动、文化融合高度相关的公共议题。德国民众广泛参与社区俱乐部或街头足球,移民家庭孩子已经占德国青训学员的40%以上,一些移民更是借助足球运动实现其社会融入。
总体来看,德国社会各阶层与足球之间存在一种共生与张力的动态平衡关系。通过足球联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形成一种既相互依存又充满张力的关系。基层民众通过社区俱乐部维系身份认同,而精英阶层则致力于推动足球联赛的职业化和全球化。在“50+1”政策下,这种二元结构保持着相对平衡,但资本力量的不断扩张也正在逐渐侵蚀其传统根基。正如柏林联合从东德工人球队跻身欧冠所揭示的,足球既是基层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融合的桥梁——它让劳动者在啤酒与歌声中找到归属感,也让更多人在商业与理性中实现价值表达。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化,是德国足球长盛不衰的深层动因。
足球服务于人民
“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中国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体育强国梦,体育强国梦离不开足球梦。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逐步提高中国足球水平,让积极向上的足球文化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足球运动的魅力不仅在于竞技和胜负,更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要立足国情,借鉴足球强国的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速中国足球进步。
“苏超”作为一项省级业余赛事,从全民参与角度看,“苏超”秉持“草根足球”理念,打破职业与业余的壁垒,每队仅允许3名职业球员报名。这种模式让足球从体育竞技走向群众生活,使城市中的普通人能深度融入城市文化与体育活动,让更多百姓有机会参与到足球运动中,体现出人民足球的群众性。从文化融合角度看,“苏超”赛事将体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通过“楚汉之争”“早茶德比”等地域文化符号的植入,以及“南京发布”等政务新媒体议题引导,将体育竞技的“火药味”转化为地域文化“相爱相杀”的亲和力,增强了人民对足球运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足球文化成为增强人民体质、激励人们顽强奋斗精神的重要力量。从社会活力角度看,“苏超”营造出全民参与、人人欢乐的宽松氛围,市民通过参与或观看比赛,能够释放工作压力,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也激发了城市活力,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体现出人民体育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从产业融合角度看,“苏超”充分体现出“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宗旨和追求,通过赛事全面带动文旅市场,提振消费信心,推动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这将为实现体育强国梦提供更为坚实的产业支撑。
为了更好地贯彻人民体育、人民足球的精神,下一阶段“苏超”可从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深化文化内涵,持续深挖地域文化特色,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化符号和玩梗上,还应深入挖掘各地历史、文化、风俗,使之与足球赛事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赛事品牌和文化IP,不断增强公众文化认同和球迷黏性。二是提升赛事品质,在保持草根性和全民参与的基础上,应逐步提升赛事的竞技水平和组织水平,保持和提升球员技战术水平和比赛公正性,循序渐进吸引更多高品质赞助商助力赛事发展。三是重视青少年培养,应树立振兴中国足球的远大目标,立足自身条件,切实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苏超”联赛应进一步加强与学校和社区合作,丰富开展青少年足球活动,逐步建立青少年足球梯队,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感受足球魅力,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和热爱,为中国足球培养后备人才。四是促进社会和谐,“苏超”应继续发挥足球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舆论引导,立足赛事活动增进城市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交流与团结合作,让足球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成为连接社会各界的桥梁和纽带。
“球王”马拉多纳曾说过,足球起源于街头,起源于像他这样的穷人社区。在那里,孩子们没有太多的玩具和娱乐设施,足球就是他们最好的伙伴,大家在街头巷尾追逐着足球,享受着足球带来的快乐,这种草根足球的氛围孕育了无数的足球人才。“苏超”的平民性与草根性,是生长在城市肌理里的绿茵诗行——当教师的哨声、外卖员的车铃、电焊工的火花在同一片球场交织成生活的五线谱,那些用球鞋作笔的普通人,正以“谁行谁上”的赤子之心,在边线与门柱之间书写职业无界的生命叙事;当南京盐水鸭的油亮金黄、苏州大闸蟹的青壳光泽、无锡水蜜桃的粉嫩绯红化作球队图腾,灶台烟火气便与攻防节奏共舞,让地域文化以最鲜活的基因密码嵌入球场经纬;当工业遗产式的旧厂房蜕变为灯光璀璨的社区舞台,当苏绣绣娘的银针穿梭出球队旗帜上的星辰,这场从街巷泥土中生长的足球狂欢,正以非功利的热血,在钢筋水泥间编织起超越身份标签的情感网络,成为千万市民用汗水浇灌的城市精神故土。这并非由资本浇筑的精英剧场,而是千万个平凡灵魂以脚为犁,在公共空间开垦的绿茵文明试验田——每一块沾着市井烟尘的草皮,都在诉说着足球最本真的力量: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奔跑中,成为自己的主场英雄。就足球而言,比得分取胜这一结果更重要的,终究是人们场内场外协调一致、永不放弃、不断进取的决心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