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6日,苏州市委网信办、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苏州日报社联合主办“飞驰在地铁上的‘长三角一体化’”苏州圆桌思享汇活动,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首席专家方世南受邀出席活动,就苏州轨道交通建设和“沪苏同城”效应、“长三角一体化”城市发展战略发表观点,建言献策。现将访谈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2007年以来,苏州轨道交通先后报批了三轮建设规划,开工建设了9条线路,总里程352.5公里,开通运营5条线路,运营里程达到210公里,日均客流达到140万人次,成为公共交通出行的“主力军”。
今年3月1日,苏州地铁11号线正式启动空载试运行,预计将于近期开通初期运营。地铁11号线是苏州首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也是中国县域首条全城穿越的地铁线路,更是首条与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对接的线路。
“轨道上的苏州”建设,对于苏州成为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大学首批卓越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专家咨询团团长方世南对此作主旨演讲。
方世南表示,建设交通强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建设交通强市是苏州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对于模塑美好的城市形象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了苏州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增强了综合交通功能的发挥,在苏州快速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的紧张局面,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是促进苏州市域一体化的开路先锋,是苏州各个领域推进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另一方面,轨道交通催生出“轨道经济”这一经济新增长点和新产业业态,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增值。轨道交通也促进了“轨道文化”的发展,在轨交空间内实时和动态地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新姑苏繁华图的生动城市画卷,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快流动,让“城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现实。
“轨道上的苏州”建设对于推动苏州成为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城市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将会以更加安全舒适、更加准时便捷、更加协调顺畅、更加智能绿色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强有力地推动长三角核心区要素资源高质量流动配置,加快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对于赋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新型城镇和高科技创新园区等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苏州轨道交通从无到有,从单线运营到编织成网,助力“轨道上的苏州”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集聚新动能、跑出加速度。苏州的城市发展战略和轨道交通建设如何做到更有效的衔接?东吴智库执行院长、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进军对此作主旨演讲。
段进军说,苏州城市发展战略如何和轨道交通做到最好的衔接?首先,轨道交通的发展,就是很好地服务于苏州发展战略。要围绕着区域协调、市域统筹、以人为本等区域发展的目标和原则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苏州地铁11号线就是更好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重要体现。11号线建设可以有效地推动沪苏同城化,我们形象地称之为“飞驰在地铁上的长三角一体化”。
在高铁、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与上海逐步融为一体的过程中,轨道交通11号线预示与人民日常生活更密切的轨道交通也将进一步将苏沪两座城市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更预示着在日常生活和通勤领域的同城化,进一步推动大上海都市圈的发展。
其次,市域范围内的一体化,是进一步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轨道交通的建设对推动市域一体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11号线连接了昆山与中心城市,未来按照科学的规划逐步连接中心城市与各县级市,实现苏州市域范围内的一体化,推动要素在市域范围内快速高效地流动。
最后,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推动多中心现代化特大型城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提升苏州中心城市的首位度是我们一直以来的重要战略目标,也就是要形成多中心的有机的现代化的特大型城市。苏州曾经提出了“一核四城”的空间格局,要支撑这样格局的形成,必须要有轨道交通。对于特大型城市的建设,不能利用小汽车的发展来实现,必须要利用公共交通,而轨道交通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让人们出行更方便,更便捷,更高效,应当是轨道交通发展追求的目标。
苏州地铁11号线开通后,“沪苏同城”效应对于城市更新、产业集聚、人才流动、文商旅联动发展有何促进作用?11号线对于苏州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哪些示范意义?
方世南表示,苏州地铁11号线开通后,该线路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在花桥站相接,苏州将以现代轨道交通的纽带作用推动沪苏同城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上海和苏州各自的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这一“沪苏同城”效应,发挥出互为后花园的作用,极大地改变苏州城市格局,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沪苏同城”会带动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形成规模更大、创新能力更强的产业创新集群,加快人才流动节律,促进文商旅联动发展,使苏州更好地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品质江南文化全方位地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苏州和上海以及长三角区域内的各个城市出现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的联动发展崭新格局。
目前苏州已经开通的地铁有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五条地铁基本上将城市骨架串联,缓解了部分交通压力。苏州轨道交通建设与规划如何更好体现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和支撑?其发展应该遵循哪些重要的原则?
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表示,轨道交通的建设要紧紧地围绕着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长三角一体化和市域范围内的一体化,以及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建设现代化多中心的特大型城市。围绕以上三个层面的空间战略,要加强轨道交通建设,第一要加强跨区域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衔接,比如11号轨道交通的建设就对沪苏同城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轨道交通建设要有利于推动市域范围内的一体化建设,要将市域范围内重要的节点连接起来,形成市域范围内网络化的空间结构。第三,就是要有利于推动多中心的现代化特大形成城市的形成。综合性交通网络格局的形成是现代化大都市形成的基础,要增强区域范围内的空间可达性。轨道交通发展总体要与区域空间战略和空间重构的方向一致,具体地讲应该遵循区域协调、市域统筹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苏州地铁11号线的贯通运营,是苏州轨道交通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的新的起点。“十四五”期间,苏州轨道交通将牢记“为苏州加速、让城市精彩”的使命,以“等不得、慢不得、想在前、干在前”的干劲,打造“江南雅韵、精致服务”品牌,为建设“轨道上的苏州”谱写“强富美高”新苏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轨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