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5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屠立峰副教授接受“社会传真”栏目采访,就苏州产业展现的战略科技力量与古城的修缮保护发表看法。现将采访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01 上天入地!大国重器背后的苏州身影
(以下访谈文字部分根据视频整理)
近日,苏州抢抓积蓄,集聚了一批战略科技力量。从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到大飞机产业、航天产业,背后都有苏州制造的身影。
在江苏华泰瑞祥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化生产线已全线贯通。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如果说飞机发动机相当于人的心脏,那么华泰瑞祥核心产品钛铝合金发动机叶片就相当于心脏的瓣膜,是飞机发动机中数量最多、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核心零部件之一。
国之重器,既能上天也能入地。日前,常熟企业中交天河公司研制的三合号盾构机顺利通过验收。这一台将应用于北京地铁22号线的盾构机,也是中交天河首次应用5公里长距离掘进不换刀技术的盾构机。
作为工业大市,在雄厚的工业基础之上,苏州持续推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集中资源,全力推进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集聚了一批承担国家使命、体现苏州担当的战略科技力量。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屠立峰副教授认为, 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连续12年全省第一,在2022年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中居全国第7位,位列全国第一方阵。苏州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体系布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02 姑苏区多处古宅修缮完成活化利用焕发新生
(以下访谈文字部分根据视频整理)
近日,姑苏区钱伯煊故居、愉庐等多处古宅修复完成。除了修缮维护之外,古宅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呢?
据介绍,悬桥巷25号为出身世医家庭的钱伯煊故居,曾作为前世中医座堂开业的诊所,去年修缮开始后,故居虽历经明清两代工匠雕琢,但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存在不少问题要克服。如今,总建筑面积约1563平米的钱伯煊故居大到屋顶木梁、小到雕花修缮如新。在不远处的愉庐,也已基本完成修缮工程。据介绍,愉庐是姑苏区首批申报的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之一。修缮后的院落组合了不同时期的民国近现代洋房、传统木结构民居,融合荟萃了中西建筑艺术特色。
修缮后的钱伯煊故居将作为金融机构总部使用,愉庐也计划近期与意向客户签订租赁意向协议。两处宅院预计将在6年内为姑苏区带来超3亿元税收。而利用保留完整清代良方花柱、雕饰和立柱改建而成的仁恒仓街凤凰厅也已修缮完成,即将迎来商业的进驻。
苏州现存的老宅中,有65处文保单位,169处市级控保建筑,不少建筑正通过一宅一策、活化利用的方式,将高端酒店咖啡店等业态搬进老宅,激发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屠立峰副教授表示,还可以依托居民建筑来举办各种展览展示和体验活动,吸引到游客和消费者,让游客消费者重温古人的生活风俗,来获得一种最佳的精神享受,实现古城旅游消费与文物保护良性的互动和共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