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媒体聚焦
苏州日报 | 张斌等:以创新生态和开放布局重塑新优势
发布时间2025-05-27

【编者按】《苏州日报》2025年5月27日B01版刊登东吴智库研究员张斌教授等的文章《以创新生态和开放布局重塑新优势》。文章就苏州作为重要工业基地和长三角经济圈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表专家观点。现将文章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以创新生态和开放布局重塑新优势


- 张斌 吴富强 -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苏州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培育发展新动能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从今年一季度表现来看,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95.68亿元,同比增长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130.4亿元,同比增长5.8%。前六大重点行业实现产值7264.4亿元,同比增长6.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0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8.3%和7.1%。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5%,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个百分点。当然,作为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城市,美国滥用关税政策所引发的全球贸易波动和产业链重构也会使得苏州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苏州应当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同时优化全球布局,并深化长三角产业链协同,提升区域供应链韧性,重塑苏州发展新优势。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支撑产业升级

要实现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提质,须夯实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提供支撑。未来应当继续强化战略性科技力量建设,完善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布局。聚焦算法创新、零部件国产替代等“卡脖子”领域实施揭榜挂帅。加快建设苏州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集科研设备、人才和资本于一体的创新策源地。

进一步做强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主导权。如在生物医药领域,努力打造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核心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向创新集群发展。依托重大新药创制、生物制造、基因诊疗等国家战略,加大在创新医药、高端医疗器械、CXO、BT+IT融合等前沿方向的研发投入,并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联合攻关,提升成果转化率。

完善科技金融融合机制,构建研发、融资和应用的高效闭环。进一步拓展科技企业投融资渠道,推动天使投资、风险资本和产业基金协同联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扩大苏州高新区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

池试点范围,并积极与上海张江、南京江北新区等区域的科技金融资源实现联动,构建区域创新资本协同网络。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积极引进科学家、高技能人才与产业教授等高端人才群体,重点化解人才政策碎片化、资源整合度不高的制约因素。进一步优化姑苏人才计划与各类产业人才专项政策,推动人才评价体系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对接,试点科技成果“先确权后转化”,允许科研人员持有职务发明权益的比例与其贡献相匹配,真正实现“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融合共生。

深化产业结构优化,

推动“智改数转”全面提速

深化产业结构优化需紧扣“智改数转”战略抓手,构建“点一链一群”立体化转型范式。努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全面推动“智改数转”,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制定差异化升级路径,通过财政补贴、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提升单元制造、柔性生产、供应链协同等核心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推动“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工业数据流通、机器协同控制、能源调度一体化的新型工业系统,切实提升产业系统效率和韧性。

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当前苏州在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纳米材料及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具备较好基础,应依托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布局研发、标准、制造与市场推广,打造核心企业、中试平台、专精特新企业相互支撑的集群生态。

空间重构需强化“立体焕新”理念。统筹推动产业退低进高,推进重点板块减量提质,着重解决工业用地紧张、产业空间碎片化等问题。依托高标准厂房建设、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手段,将稀缺资源向先进制造、未来产业及技术服务等高价值板块倾斜。完善亩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将能耗强度、产出效率、智能化水平等多维指标纳入动态调度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融合。

建设现代化产业服务体系,补齐制造业高端环节功能短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龙头企业内部孵化产业服务子公司,支持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共建“设计+服务”平台,推进制造业从生产导向向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转变,从根本上提升整体产业附加值与全球影响力。

稳住外贸基本盘,

拓展多元国际市场

强化政策工具协同,稳定外贸企业预期。建议由市商务部门牵头,建立外贸企业梯度培育库,对重点出口企业、成长型跨境电商企业、中小型外贸服务平台进行分级分类精准扶持,确保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同时设立专项稳订单基金,支持企业参与海外展会、开拓新兴市场、加强品牌出海,降低国际营销成本。

着力拓展外贸市场多元化布局。依托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和中欧班列(苏州)平台,通过回程运费扣减、跨境电商专列及铁路快速通关等政策创新,强化对“走出去”企业的通关便利化支持与供应链保障。推动企业在中东、东南亚、非洲等地设立营销网络和仓储节点,建立本地化运营和区域分销的国际营销体系,积极打造面向拉美、东盟、中亚国家的外贸新格局,提升抵御单一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建立跨境数据流动分类监管机制,试点数字产品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

培育苏州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的特色优势,鼓励直播电商、社交电商、资讯电商等细分业态的发展,扩大跨境电商进口零售商品清单覆盖范围,支持跨境电商B2B、C2M、O20等业态发展,推动高品质、高附加值、高辐射力跨境电商本土企业的快速集聚。鼓励外贸综合


服务企业提供“跨境电商+B2B”一站式解决方案,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增强苏州跨境电商对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影响力。

创新外贸发展方式,支持企业向贸易链高端延伸,在传统的OEM模式之外,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出口、自有渠道建设、海外售后服务网点设立等高端形态转型。重点支持拥有核心技术与设计能力的企业开展国际标准认证、海外注册、专利布局等业务,推动苏州外贸由规模导向向质量效益导向转变。此外,推动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拓展数字内容、技术服务、工程承包、知识产权等新兴服务贸易门类。

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加快推进高效统一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精简审批事项、规范服务标准,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建议全面推广集成式服务和智能化审批模式,围绕企业开办、项目审批、资质认定等高频事项,推进全流程标准化、数字化再造。对重点产业链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项目管家机制,推动审批材料“一次提交、多方共享”,实现企业办事“零跑动”、项目落地“加速度”。

市场准入改革要破除“玻璃门”“旋转门”。

加快构建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机制,保障各类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进一步清理隐性壁垒和歧视性政策,推动涉企政策文件标准化。建立覆盖市区、开发区、园区的统一政策兑现清单与责任落实台账,加强政策稳定性和执行连续性。同时,探索建立涉企公共资源配置的阳光平台,强化项目招商、资源要素配置中的规则公开、过程透明和监督问责,防止选择性支持、变相设限等问题影响企业预期。

法治护航需创新“温度+精度”监管。强化法治保障与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涉企执法清单制、公示制改革,明确执法边界与行政裁量权,杜绝任意检查、多头执法等扰企行为。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与守信激励机制,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与银行、税务、法院等数据共享,构建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制度约束体系。

强化民生托底和消费引导,

稳定市场预期

强化民生托底需实施“四维驱动”策略,构建“就业一增收一消费一保障”良性循环。加强岗位供给精准对接,努力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转岗职工等重点群体面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在新兴产业领域设立专项就业岗位,推动“互联网+就业”全覆盖,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稳岗补贴与社会保险返还政策,特别要

加大对灵活就业群体的规范引导与权益保障,完善社保缴纳机制和劳动关系认定,增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职业稳定性。

多措并举拓展居民增收渠道,重点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与经济增长同步。强化初次分配导向,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占比。支持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发展,拓宽工资外收入来源。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构建“培训一评价一就业一晋升”全链条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开展自主评价,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直接挂钩。

优化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激发新型消费增长点。建议结合智能家居、绿色节能、文娱体育等领域开展定向消费券投放,并推动老旧小区绿色更新项目与家电更新政策协同实施。以夜市经济、文化商圈、商城节庆等为支点打造体验型消费场景,拓展文旅、数字内容、康养服务等服务型消费新空间,推动消费结构性升级。

持续完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稳定中长期消费预期。建议扩大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领域缩小城乡、区域、群体差异,增强居民安全感和消费意愿。通过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医保统筹、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的可及性和便利度,为居民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提供制度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