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苏州日报》2025年5月27日B04版刊登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等的文章《合力同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昆山之路”》。文章就改革开放后昆山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发表专家观点。现将文章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合力同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昆山之路”
- 方世南 王霞-
改革开放开启的“昆山之路”,以“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为精神文化特质,阔步走在全国整体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线,长期包揽了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市化质量百强县市全国第一,创造了连续2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榜首的奇迹,以县级市一域之光为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添彩。在这些辉煌业绩的背后,昆山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功不可没。
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力地凝聚了昆山人民团结奋斗的精气神,夯实了昆山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进入新时代以来,昆山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将社会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谋划,以人文化、科学化、精细化、协同化的理念做好社会工作,以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价值认同的目标导向为引领,推动全社会凝心聚力、携手共进,合力同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昆山之路”。
牢固确立“两个事关”理念 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昆山是一个著名的开放型城市,也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主要特征在昆山表现得尤为明显。昆山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形成了以跨国企业员工、技术移民为主体的劳动力结构,具有知识密集性和开放包容性的特征。昆山经济发达,企业众多,人口密度超过了深圳。2024年初昆山常住人口为215.92万人,户籍人口为129.46万人,净流入人口(即外来人口)为86.46万人。昆山市横墅江社区就住着20个国家的居民,社区干部面临着如何当好这个“小联合国”的“秘书长”的艰巨任务。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下,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减少跨文化差异,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好社会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昆山市委社会工作部自成立以来就牢牢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的“两个事关”的重要论述,围绕“开创新时代昆山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的工作主题,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态度,自觉地将社会工作融入昆山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政治自觉对待社会工作,注重协调社会利益,创新社会参与,防控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全社会民生福祉,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想认识,广泛凝聚全社会共识,构建起促进昆山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使命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共享共同体,以高质量社会工作赋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坚持制度创新 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
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制度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制度建设是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的要求。昆山将不断坚持推进制度创新、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作为促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社会工作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为此,昆山市在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方面采取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举措,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经验做法。
健全基层党建引领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践证明,做好社会工作,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昆山严格落实中央社会工作部的部署,明确县级社会工作部门的职能定位,构建职责明确、上下联动的高效管理体制。制定出台加强党建引领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文件,规范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责任分工和领导机制,确保党的决策部署落地。昆山将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领导的着力点放在强化组织建设与政治功能上,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社会工作实践方式,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确保政治功能有效发挥。推进“支部建在社会工作站上”行动,实现社工站党组织全覆盖,凸显党建引领的功能,确保社会工作的政治方向。同时,积极引导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党建,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昆山还十分注重发挥党建引领网格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全市共划分近万个“微网格”,配备“海棠先锋”联络员,实现“大党建”带动“微网格”建设。
健全全社会形成合力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的体制机制。昆山坚持“社会工作是全社会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街道、乡镇党委和村(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作用,以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型党组织建设为重点,积极整合全社会资源,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人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与此同时,加强“慈善+社工+志愿者”的联动制度建设,不断整合社会资源,激发多元主体创新创造活力,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党建与改革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健全新兴领域党建指导制度,补齐社会领域党建短板,强化政治引领和服务凝聚功能,创新服务模式,营造社会工作的良好生态,努力打造社会工作“协同共进生态圈”,着力解决基层治理中长期存在的“小马拉大车”难题,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支撑制度。将社工纳入人才强市建设体系,重点实施社工骨干和督导人才培养,评选昆山市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培训基地“昆山·长三角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选树宣传“最美社工”等社会工作者典型,成立“新联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推荐多名社工代表入选昆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借两会平台为社工全面发声,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社会工作者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和职业荣誉感。加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推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分类实施社工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形成了一支品德高、能力强、能吃苦、肯奉献的高质量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注重人文关怀 将社会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
昆山市委社会工作部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社会是人所组成的社会,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不做好人的工作,就做不好社会工作。人是社会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是实现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为此,昆山注重将技术赋能的工具理性与注重人文关怀的人文理性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实现以人文关怀彰显社会工作的温度和精度,重塑人文经济与人文社会相互并进、相得益彰的崭新格局,是新时代昆山社会工作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注重人文关怀,大力弘扬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合力同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格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导致人文关怀相对失落因而出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原子化、碎片化现象,形成了社会工作中政府与民众无法两头热的困境,这也是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实现政府部门与广大民众温度连接的重要原因。昆山在社会工作中、以人文关怀为支点,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工作的主体,即作为社会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推动了社会工作范式的深层转型,有效地改变了“政府部门在干,广大民众在看”的现象,形成了政府部门与广大民众同心协力、群策群力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局面。千灯古镇的活化工程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样本。专业社工机构培育原住民成为文化讲解员,将古镇故事讲述权交还社区,延长了古镇游客的停留时间,衍生出非遗工坊、文化民宿等新业态,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玉山镇的“参与式社区诊断”模式,将社会学田野调查方法引入社区治理,通过深度访谈绘制出每个家庭的“需求光谱”,从而将服务做到人们的心坎上。昆山创立的“时间银行”互助体系,居民用志愿服务时间兑换社区服务,形成了超越物质交换的情感共同体。
注重人文关怀,把握服务对象的有效需求,是将服务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的实际行动。昆山推行“嵌入式养老”解决方案,专业社工与银发志愿者共同构建代际融合空间,提升了养老服务质量。在流动人口服务领域,昆山开发区推出了“新市民融入计划”,通过建立方言学堂、设立社区议事厅、培育草根社会组织,帮助外来务工者完成从“候鸟”到“归人”的身份转变;通过“社会救助智能匹配系统”,将人文关怀注入大数据算法。该系统不仅分析救助对象的物质需求,更通过心理评估模型捕捉情感支持需要。“暖心厨房”项目则展现了对城市边缘群体的独特关怀。这个由社工发起的公益平台,链接爱心商家与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群体,提供免费餐食的同时创造平等对话空间。在残疾人就业支持方面,昆山开创的“能力重建工作坊”打破传统培训模式。通过引入艺术治疗、职业潜能评估等工具,帮助残障人士发掘比较优势。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昆山探索出“记忆拼图”工作法。社工通过收集老物件、记录口述史,帮助动迁村民重构集体记忆。锦溪镇联村建设的“乡愁博物馆”,不仅陈列农具炊具,更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消失的村落场景,成为连接城乡关系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