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宋言奇接受《苏州日报》记者采访,就近期浒墅关签下一纸村约,坚持“门前三包”的村民自治体系谈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签下一纸村约,坚持“门前三包”。看似小事一桩,却成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关键切入口。如今,这个始于苏州浒墅关吴公村的人居环境自治模式,正逐渐向周边辐射。青灯村结合本村特点,推出了“积分自治”,并于上周开展了首场积分兑换活动,村民们踊跃参与。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如何让村民从环境整治的旁观者转变为设计者、维护者,主动参与村庄治理?浒墅关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探索构建了“环境治理—文明培育—长效管理”的村民自治体系,以“小切口”撬动乡村大治理,进而涵养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振兴。
鸡棚变花圃,
“门前三包”扫出诗意田园
初夏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撒向吴公村,村里小河静静流淌,水面波光粼粼,河畔石板路洁净如洗,蜿蜒通向粉墙黛瓦的农房。
金阿姨走进自家前院,例行一早的“忙碌”:月季爆花了,要抓紧追肥、修剪,小院里的杂草拔干净,门前屋后仔细清扫一遍……做好这些“分内事”,不仅家门口整洁有序,还能获得村里的“奖励金”。
69岁的金阿姨是个勤快人,但像这样每日清扫,把整洁意识刻入行为、融入习惯,是在“农村人居环境自治”实施之后。两年前,金阿姨签下了村里的“环境卫生自治协议”。按照“门前三包”的协议要求,她把房屋旁的鸡棚拆了,彻底清理房前屋后,用竹子自制围栏,打造了庭院花圃和绿化角。
在金阿姨精心打理下,小院井井有条,还获评了苏州市“美丽庭院”。“自家门口清爽漂亮,心情也变得好了,村里发的奖励还能补贴家用,一举两得。”金阿姨说,村庄环境变美后,大家更愿意出来散步,邻里关系也变好了。
随着村民口口相传,这股“门前三包”的流行风吹到了对面的青灯村。
5月14日,青灯村南海巷郎自然村比平时热闹许多,村口广场上鸡蛋、洗衣液、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整齐摆放,村民们攥着“人居环境积分卡”,自觉排起队。77岁的顾老伯用100积分兑换了一桶油、一提卷纸和一瓶洗衣液,“现在我们都讲环境干净整洁,不光是为了积分,更重要的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要一直延续下去。”顾老伯说。
今年4月,青灯村借鉴吴公村村民自治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南海巷试点推广积分自治管理,首批30户村民签订了《青灯村人居环境积分管理协议书》。只要村民自觉做到“门前三包”、勤扫庭院房屋,根据考核标准每月可凭所获积分,兑换相应生活用品。
自推行人居环境积分制以来,村民之间攒积分、比积分的热情高涨。如今,村道干净整洁,公共区域杂物堆放现象明显减少。行走乡间,绿油油的菜畦错落有致,农房院落鲜花簇拥,各色创意墙绘点缀其间,诗意田园入画来。
“村里事”变“家家事”,
“小切口”撬动乡村大治理
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仅事关农民根本福祉,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并不容易。遇到老百姓不理解、不配合怎么办?要把农村建设得美丽宜居,需要一点工作智慧。
“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好处,并不是所有村民都能提前看到、感受到的。”与村民打交道多年,吴公村党总支书记张春雷坦言,“大家习惯了熟悉的生活场景,并不情愿改变老习惯。相反,整治过程提出的环境提升要求让一些村民感到麻烦。”
村干部在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质疑”:“凭什么要拆除房后搭了几年的鸡棚?”“院子里堆放的豆萁、柴草,为啥要多费精力摆整齐?”在缺少村民理解和配合的情况下,吴公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度陷入“整治、反复、再整治、再反复”的怪圈。
推动村民自治,成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关键切入口。2022年7月,在浒墅关经开区(镇)相关负责人和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彭家浜25户村民率先启动农村人居环境自治试点工作。根据村民意愿,与村委会签订为期1年的卫生自治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规范家禽养殖、合理处置生活垃圾、拆除乱搭乱建和私拉乱挂等,要求各户村民保持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的卫生整洁,并明确了协议期间双方的责任。
通过“村民为主,保洁为辅”的运行模式,保持村庄公共区域干净整洁。原保洁队伍只保留垃圾拖运员和保洁员各1名,定期开展环境检查、保洁和劝导工作,而节省下来的保洁费用很大一部分用来奖励村民自治。
制度的激励,让村民自治“水到渠成”。彭家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新试点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吴公村,不少村民要求加入试点。截至目前,吴公村已有375户村民“签约”,农村人居环境自治工作在下辖各自然村全面开展。
“要我干”变“我要干”,
“双向奔赴”引领文明乡风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村民自治仿佛打通了乡村治理的“任督二脉”,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千头万绪的基层治理难题迎刃而解。
浒墅关农村片区位于苏州城北,与姑苏区、相城区交界,目前共有规划保留行政村(社区)4个,分别是九图村、青灯村、华盛社区和吴公村。“如何将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如何用最少的投入发挥最大的力量,这些年来我们在各村(社区)做过不少尝试与探索。”浒墅关乡村振兴党委书记王雪兴说,其中,吴公村的村民自治效果显著,不仅大幅节约了保洁成本,还激发了村民的参与感,让农村工作“力往一处使”。
“实施村民自治以来,村民的环境意识有了很大提升。”张春雷说,村民之间互比互看,看到邻居家的环境整洁了,自己也主动开始清理,在推动环境整治的同时,养成文明乡风。
去年“签约”的邵师傅,不仅第一时间拆除乱搭的禽舍、清理积存垃圾,还带动周边多户邻居共同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形成了“人居自治”示范片。此后,邵师傅组建了村庄杂务队,协调村民拆除违章搭建、修剪枯死树木、整治卫生死角等。他的行为感染了身边的村民,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榜样,推动了片区环境提升。
有了“主人翁”意识后,村民的立场、观念都发生了转变,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村庄环境提升效果有目共睹,村干部上门督导沟通更加顺畅,这在潜移默化中为干群关系注入“润滑剂”,“双向奔赴”助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最近不少村民打电话来问,为啥自己没有积分卡。”青灯村党总支副书记潘丽没想到村民会如此热情,她说,现在村里正在着手为新一批村民办理“签约”。
“充分调动村民建设热情,让村民真正当家做主,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这才是自治最大的意义。”王雪兴说,接下来,浒墅关乡村振兴党委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引导村民自治经验全面推广落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苏报智库专家、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东吴智库研究员宋言奇教授认为,农村良好人居环境的塑造必须依靠村民,要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建共治共享,这样才能汇聚携手共进的合力,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浒墅关相关村庄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发掘了“村规民约”“积分自治”“奖励金”等“抓手”,撬动自治杠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各地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供了具体、可落地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浒墅关可以进一步加以探索,让农民从“参与”走向“主导”,打造“村民自治”2.0、3.0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