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新闻资讯
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谈苏州工会“三见三谈”提升服务职工能效
发布时间2025-05-26

【编者按】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受邀参加苏州“三见三谈”案例分享会,就苏州工会如何转变治理理念,提升服务职工效能这一话题发表看法。现将文章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从乡村振兴的电商直播到轮椅青年的无人机课堂,从梦想小屋的温情改造到金秋助学的暖心帮扶……

当苏州各级工会干部代表以“三见三谈”工作案例分享的形式,让《工情周记》里记下的12个真实案例走进大众视野,走进听众心里,4月28日的这场“三见三谈”案例分享会,有了特别的意义,也有了不一样的使命。

这不仅是从“纸上记录”到“幸福落地”的实践,更是苏州工会系统俯下身子、扎根基层、换位思考等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诠释。他们正在探索一套用“铁脚板”踏准职工需求,用“真作为”回应职工期盼的基层治理方案,为打造“人间天堂、福气苏州”贡献工会人的力量。


从《工情周记》到暖心故事

一场分享温暖共情

从困境女孩在“梦想小屋”的蜕变到双职工家庭孩子的书包被“阳光晒暖”,从香瓜牵出的“金秋助学”到法律服务守护劳动者尊严,分享会上,一个个温情的故事里,让“工会是职工娘家人”的承诺有了具体的模样……


吴中区总工会孙小涵带来的《工情周记》里的乡村振兴故事,记录下32家商户“不会引流”“不懂电商”的烦恼,讲述了工会人用实际行动,让电商直播培训让民宿主变身“网红”,非遗匠人进村让缂丝与千年酒香重焕生机的温情。

“‘周记的纸会旧,但和群众的情不能旧’这句话最让我感动。”来自张家港市总工会的杨寅昱说,这个案例为他们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回去后也要积极借鉴,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从“纸上记录”到“解决方案”

一套工作“方法论”启迪人心

当“职工群众天天见、工会干部周周谈”成为苏州工会干部的工作日常,当《工情周记》成为连接民生痛点与政策落地的“桥梁”……工会工作向“主动求解”的初心:暖了人心,更鞭笞着更多工会人。

“要让职工想到工会、第一时间寻找工会,要深入基层跟职工打成一片,谈心事、谈烦事、谈难事,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其它都不是问题。”这是深耕工会工作18年的佳禾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周月军的“初心”,也是万千工会人可复刻的“经验”。

“感触很深!让我们看到了工会工作的方法和智慧。”点评嘉宾们的感受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

在“三见三谈”的工作方法里,“见一线职工”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像昆山市总工会那样,蹲点车间观察青年职工的“成长焦虑”,用“定制化培训”破解“想学无门”的困境;“见基层实际”不是浮于表面的调研,而是如吴中区临湖镇工会般,走街串巷,把商户的烦恼转化为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见问题难题”不是纸上谈兵的记录,而是如太仓工会那样,在车间板凳上开起 “协商会”,用 “共克时艰” 的智慧化解企业危机。


不变的初心,时刻求解变通的工作方法,也让更多工会人有了在遇到困难时,始终坚持的“长期主义”。 同时,这种“长期主义”,终是收获了更多的“美好”。更多被帮助的人懂得了感恩,并反哺社会。

工业园区夕夕的故事中,被帮助的孩子夕夕有了梦想小屋、走上三尺讲台,重拾自信,于是她愿意把爱传递给更多孩子,让更多的人获益。

“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三见三谈’模式的闭环逻辑:从发现需求到解决问题,从短期帮扶到长期赋能,从物质支持到精神培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服务生态链。”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强调,这种环环相扣的服务体系,既解了当下之急,又谋了长远之策,彰显了新时代工会工作的深度思考和实践智慧。


从“服务圈”到“幸福圈”

一个服务职工的“苏州实践”在路上

“当工会干部的笔记本沾满泥土,说明他们真正走进了职工的生活。”方世南说,《工情周记》不仅是工作记录,更是连接工会与职工的“情感纽带”,它记录的是民生诉求,丈量的是治理温度。

记者观察发现,每一本《工情周记》,都标注着职工需求的“解决进度”:职工反映的“学历提升难”,催生了“组织十万名职工提升学历和技能”项目;双职工家庭的“托管焦虑”,促成了“开办千个职工子女托管班”落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维权困惑”,推动“工会法律服务进万家”专项行动这些被周记“记下来”的民生需求,最终转化为2025年苏州工会的十大实事项目,实现了“从纸面到地面”的精准对接。

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三见三谈”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各级工会干部共记录《工情周记》151224篇,收集职工需求问题1950条,解决问题1753条,解决率达90%。

据了解,近五年来,苏州建成1200多个工会驿站、1500多个妈妈驿站,构建“10分钟苏州工会服务圈”;帮扶建档困难职工2627户,会员大病补助和专项困难救助4478人次;推动设立全国首个“劳企双保护”党建联盟暨企业劳动用工合规指引工作站,推出全国首个中德职业教育领域合作标准化培养指南……

事实上,“三见三谈”只是工会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的一个缩影。“过去工会工作往往是‘大水漫灌’,现在则是‘精准滴灌’。”方世南说,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服务方式调整,而是治理理念的变化。

方世南解释说,从现实情况和成果来看,苏州工会工作在工作方式上,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工会干部从“等问题上门”变为“上门找问题”;在服务模式上,实现了从单一供给向多元协同的转变,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的服务共同体;在评价标准上,实现了从完成任务向职工满意的转变,把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

“这种以职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不仅重塑了工会的服务效能,更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方世南建议“下一步要在制度化、规范化上下功夫,同时要注重数字赋能,建设智慧工会平台,让服务更精准、更高效。更重要的是,要总结提炼苏州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州方案’,为新时代工会工作和基层治理提供更多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