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研究员黄建洪教授接受《苏城议事厅》栏目邀请,讨论苏州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以“全产业链”思维破题,将银发经济锻造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擘画“苏式颐养”新图景。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清晨的苏州护城河畔,一群银发骑行爱好者身着专业装备,沿河岸畅行;工业园区内,智能护理机器人穿梭于康养社区,精准配送长者餐食;平江路古巷深处,老年手工艺坊里,非遗传承人正带着学员制作苏绣团扇……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苏州以“全产业链”思维破题,将银发经济锻造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擘画“苏式颐养”新图景。
2025年第16期《共筑美好生活·苏城议事厅》邀请苏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盛乐,苏州市民政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胡莹,苏州康养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钱晓岚,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东吴智库研究员黄建洪,共同解码苏州如何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养老”到“享老”
银发经济的苏州定义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老人“潮”起来了?他们不再只是遛鸟、下棋,而是学着使用智能手机、报名老年大学、周游各地……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生意”——银发经济。
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银发产业的需求正由“养老”向“享老”阶段转变,产品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细分化、个性化、高端化的趋势,而这背后,也折射出人们对银发经济的新期待。
红烧肉、蟹粉豆腐、桂花糖藕……姑苏区双塔街道的“幸福小厨”老年食堂,自开业以来就生意火爆,每天都有近百人用餐。食堂还为老人提供用餐优惠、打包送餐服务等等,让老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民以食为天,‘苏式助餐’是苏州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一项重点工作。” 苏州市民政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胡莹说道。
截止目前,全市建有日间照料中心2157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02个,社会化运营率超90%。在老年助餐服务方面,2024年全市新建或改造提升了100个助餐服务设施,2025年还将继续提升50个助餐服务设施。
在姑苏区老年大学,声乐教室里学员们正排练昆曲;康养社区的活动室内,老者们泼墨挥毫……“文化养老”正成为苏州银发经济的新蓝海。
据悉,苏州建成了166个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和1600多个办学点,发展老年教育既能满足老年人多元的学习需求。还有文化娱乐、康养研学、文化创意与适老产品的融合等方面,都拥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抢抓这片蓝海,有更多的市场主体投身到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序列中来。” 苏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盛乐说道。
文旅消费同样潜力巨大。苏州推出了“畅游苏州·福气颐养”10条老年人打卡线路,同时也在积极开发康养旅居基地、康养主题酒店、医养结合社群等康养文旅产品。
盛乐表示,下一步将在完善旅游适老化设施、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聚焦聚力,同时把代际融合融入到银发经济的方方面面,鼓励亲子游与孝老游等融合产品的开发,让产业发展、科技助力与亲情陪伴多向发力,拓展出康养文旅业态新消费、新场景。
科技赋能
让“夕阳红”更智慧
在苏康养旗下的怡养老年公寓,长者佩戴的智能手环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数据,异常情况自动触发报警系统。护理站的大屏上,AI算法根据长者活动轨迹预测跌倒风险区域,并提前调整灯光和地面防滑措施。
“养老机构是孵化康养科技的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这里有最真实的需求,去年我们在怡养老年公寓、怡养护理院建设完成的智慧养老院运营管理系统,引入了运输机器人、室内安防机器人、激光防跌倒雷达等设备。”苏州康养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钱晓岚透露,“接下来我们将与机器人产业生态合作,联合研发适合于居家环境的生活陪伴机器人,同时建设苏福万家银发消费互联网平台,为苏城中老年人逐步提升的高质量银发生活要求,提供垂直服务。”
苏州的智慧养老探索远不止于此。目前,全市已建成41家智慧养老机构,构建“一平台、一清表、一系列、一大批、一条路”的“苏式颐养”体系。
其中,“养老地图”“适老化改造申领”等9个数字化模块接入“苏周到”APP,实现服务“一键直达”。更令人瞩目的是,苏州授牌9家银发经济实验室,推动护理机器人、抗衰产品等科技成果转化。2025年,位于宝带东路的“苏康养银发商城”将开业,成为长三角银发用品展销新地标。
适老化改造则是另一项“关键小事”。钱晓岚透露,苏康养已为2000余户家庭完成改造,从助浴椅到无感睡眠监测仪,从防跌倒报警装置到可升降家具,“一户一策”的设计让居家养老更安全、更舒适。
“‘十四五’以来,全市已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6万余户。”胡莹介绍,“今年是苏州消费品以旧换新适老化改造工作的第二年,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具器具适配’等方面,将继续对全市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购置居家适老化产品提供优惠政策。”
产业强链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赢”
“政策的支持、市场的拓展,包括我们的消费的激活,其实这里面需要做一系列的有效规制。” 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建洪强调,“只有多方合力,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愿景,也就是银发经济发展的新蓝图。”
在细分赛道上,全市梳理出机构养老、智慧养老、老年旅游等10条产业链;在空间布局上,高新区聚焦医疗器械、相城区发力数字经济、太仓深耕抗衰产业,形成“一板块一特色”格局。
在苏州高新区,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与本地企业合作研发的智能外骨骼机器人已进入量产阶段。“这款产品能帮助失能老人恢复行走能力,市场反响热烈。”胡莹介绍,高新区依托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吸引了包括鱼跃医疗、美诺医疗等30余家龙头企业入驻。
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尤为显著。相城区引入日本富吉医疗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太仓则凭借“德企之乡”优势,推动生物制药与康养技术跨国合作。未来,全国将培育10个左右银发经济特色园区,目标直指万亿级市场。
标准化建设是产业链升级的关键。黄建洪认为,标准化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市场信任的基石。苏州通过地方标准提升产品质量,为企业树立行业标杆,这将极大促进银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盛乐透露,苏州计划到2027年制定10项以上地方标准,覆盖养老服务、智能照护等领域。已经出台的“银发经济20条”政策里,非常明确支持推动苏州地方标准的设立,同时科研的支持、发挥行业组织效能等多项举措,都将助力推动标准的设立。
苏州在银发经济领域的多元探索,为老年群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未来,苏州还将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深化政企合作等方式,推动银发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在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让银发经济成为朝阳产业!
大咖说
苏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盛乐
银发经济需要“大开大合”——开放平台汇聚资源,科技驱动整合模式。我们将以“五好五优”策略夯实基础:好政策稳定预期、好技术提升质量、好生态优化布局、好产品创造价值、好品牌营造环境。
苏州市民政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胡莹
苏州的“十个一”工作机制确保政策协同落地。未来,银发经济生态创新中心将整合全球智力资源,为产业链提供战略咨询、科技融合与人才支撑,推动苏州从“养老之城”迈向“享老之都”。
苏州康养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钱晓岚
科技与人文缺一不可。我们正建设“苏福万家”银发消费平台,研发生活陪伴机器人,让长者在家享受智能服务。同时,文化养老赛事与康养旅居产品的结合,将释放银发经济的深层价值。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东吴智库研究员 黄建洪
银发经济是未来十年的“超级风口”。它不仅是产业扩容,更是消费激活、就业重塑与技术创新的聚合体。苏州的实践证明,当政府、市场与社会形成合力,“夕阳红”完全能照亮经济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