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媒体聚焦
黄建洪: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苏州实践”
发布时间2023-05-12

【编者按】近日,《苏州日报》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黄建洪教授的文章《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苏州实践”》。文章从理念、规划、政策布局、人才、发展成果共享五个层面对苏州实现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建言献策。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苏州实践”

黄建洪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四个必须”的提出,为在中国式现代建设新征程中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大体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农转工”、90年代的“内转外”,以及新世纪以来的“量转质”,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果。与此同时,从城乡关系角度出发,大致经历了“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的快速进阶。这既反映了国家发展的不断进阶,又呈现出苏州城乡发展在新时代的新特点和新内涵。从通过农业支持城市、工业发展,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再到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苏州的城乡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苏州要实现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发展契机,也意味着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一是理念上需要更加自觉地吃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来重塑城乡关系和构筑城乡发展愿景。一般意义讲,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此,突破“体制区隔”和“二元体制”的惯常认识,是苏州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是规划上需要贯通城乡来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之作为高质量推动城乡融合的政策基点。加快城乡之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衔接和融合式发展布局,不仅对城市进一步扩大发展优势、发展城市特色有直接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对于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的有机共生性发展和惯序性联通也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依托于苏州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过程中,更加需要城乡产生深度贯通和协同,以此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广域合理配置,进而塑造城乡融合式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政策布局上需要更好地衔接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协同。苏州既有高度城镇化的先导经验和成功案例,又有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扎实基础和有效承载,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可以思考深度的城乡空间布局一体联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贯通和管理服务的一体配套跟进。这对于现代化的城市和现代化的乡村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要素的合理集聚和生产生活的有机交互,将具有长远的建设意义。

四是在人才上需要构筑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城乡融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才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集聚与产业的发展能力密切相关,同时也深深地受制于人才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保障支持体系,它是一种塑造人才生态的各种复杂因素的结果。高质量的融合式人才联动发展生态,需要有对于进城与返乡、生产与生活、兜底与品质等各领域方面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有机互动的全生命周期保障服务体系。在这方面,苏州有基础,也有能力做出更多的探索。

五是在发展成果共享上面向城乡共同富裕做出更有效的保障调适。走共同富裕之路、让发展成果城乡人民共享,是一座城市的基本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上,苏州积累了雄厚基础。经历多年的发展,至2022年苏州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95万元、4.38万元,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比缩小至1.82:1。从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在筑牢一次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二次分配、积极发展三次分配,将有助于让苏城城乡人民在“强富美高”的新征程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文作者黄建洪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