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媒体聚焦
新华日报等 | 方世南等:促进长江文化繁荣兴盛
发布时间2021-05-02

【编者按】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文化是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长江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的重大战略任务。江苏作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和文化大省,深刻认识促进长江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价值,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近日,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围绕“促进长江文化繁荣兴盛”主题展开了研究,从认识长江的价值、彰显长江的魅力、激发长江的活力三个角度论述,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促进长江文化繁荣兴盛

杨征征 方世南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文化是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长江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对文化价值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促进长江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方向。江苏作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和文化大省,必须深刻认识促进长江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价值,把握好长江山水人文的深刻意蕴,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展现江苏作为,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

一、深刻认识长江文化的价值 

古老的文化离不开大江大河,中华文明源自长江与黄河,是一种以华夏文化为主体,以周边蛮夷文化为依存和补充,互相影响、互相交流、相互激荡发展而形成的包容性极强的文化样态。中国第一长河——长江绵延6300余公里,出世界屋脊,跨越崇山峻岭,包孕百川千湖,联结南北、沟通中西,提供丰富物产,哺育华夏儿女。基于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而形成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即是广义的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从五胡乱华、永嘉南渡、运河漕运……饱经风霜的中华文明在长江流域深度交流和融合发展,其兴盛时期曾对日、韩、朝等许多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经由长江运道链接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救亡图存,长江流域集中了近代以来的众多大事变、大事件,长江文化滋养下的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救国、兴国、强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今天,长江由西向东依次分布的成渝、长江中游、长三角三大国家级城市群的文化正好对应着长江流域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形成的巴蜀、荆楚、吴越三个主流文化圈,也见证着中华文化的兴衰沉浮、迁移变化;延续长江文化的历史文脉,具有砥砺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意义;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是充分彰显长江文化的独特价值、厚重底蕴所决定的,也是以文化软实力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经济强和民族强。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战胜当前国内国际各种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千百年来,长江联通起纵横如织的中华经济命脉,形成了长江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船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器皿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等诸多文化类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多种资本形式的同时在场,让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兴盛紧密结合起来,面临着诸多困境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长江物质文化资源的繁荣、社会文化资源的茂盛、审美文化资源的丰富决定着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要清醒认识当前经济文化市场发展感性化、同质化倾向所导致的文化价值失范危害现象,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强对地方文化个性和独创性的培育,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统筹沿海沿边沿江和内外开放。在“长江文化”建设中打造培育各美其美的文化优势产品,让新时代的长江文化“通江达海、走向世界”,发挥好其在开放型经济中的重大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基于当前世界国家城市的竞争日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创造力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驱动力等形势而作出的重大而深远的战略部署。长江文化集中表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和合共生、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长江文化她始终保持着巨大的开放性和旺盛的创造力。长江文化是立体的、多维度、多空间交融的文化复合体,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到改革开放的“长江奇迹”再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不仅仅是经济长江,更是红色长江、绿色长江;长江文化的渊源和基因传承中始终蕴含着的中华民族发展的密码,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江苏因江而名、依江发展、以江而兴,其地理位置正好处于长三角地区中心,是长江江南文化繁荣地带,在长三角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以南京为中心的狭义的江南地区自三国孙吴建国以来就成为文化上相对独立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的江南文化是一个包含南京金陵文化、上海海派文化、苏州吴文化等多种形式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质的美美与共的文化共同体,是长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为全国发展探路的江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更加需要增强文化自信,更加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长江文化尤其是长江江南文化的内涵价值,增强共同体意识,挖掘利用好、传承发展好长江文化,用好江南文化资源,谱写好长江江南文化建设新篇章,在全面推进长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长江文化繁荣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二、充分彰显长江文化的魅力

长江自然人文、历史艺术、民族宗教、民间习俗、语言文字等文化形式有机统一,异彩纷呈,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江南文化。长江文化集中体现了长江两岸中华儿女的实践创造和智慧成果,汇聚着大江南北、横贯东西之中华大地的文明精华,并与世界文明成果广泛交流,形成了刚柔相济、包容开放、大气和谐、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长江文化的内涵魅力,有着物质要素基础、空间要素特色、公共要素形式,表现出穿越古今、贯通中外的情感价值。马克思曾说,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要充分彰显长江文化魅力,需要将历史要素、时代发展、人的需求紧密结合,在形式要素与实质要素的交汇点上确立长江文化在江苏的新生长点。

长江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流动的、连续的文化,长江历史是纵向展示中华文化特质的鲜活载体,长江沿岸城市的发展是这条文脉之上的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它们立体串联展示了中华文明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当前我国进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构筑新发展格局的新发展阶段,这也标注着当今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和系统性特点。把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文明内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新征程中,让文化的亲和力、黏合力、创新创造力汇集成为全民族新征程建设的强大合力,是当下中国迈向强国时代国家以及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江苏地处长江江南核心地区,其文化具有长江江南文化的时代价值、吴韵汉风的独特魅力和包容广纳、开放进取的鲜明特点。对于苏州而言,促进长江文化繁荣兴盛更有着特殊价值。从妇孺皆知的“苏常熟,天下足”“衣被天下”的富足南方经济到明清诗词中的“江南意象”,再到今天肩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使命,苏州打造好“江南文化”品牌,彰显长江文化魅力,繁荣兴盛长江文化,是在更深层次塑造影响长三角城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必然之举。

长江文化在江苏发展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功能性特征,水乡景观、耕织传统、特色饮食、桑蚕习俗,是江南人利用自然、征服自然、融于自然的最好表征;近代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将江南文化传统融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中的时代文化,是生发成长推动江苏在全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强大精神文化力量。在长江沿线11个省市中,江苏制造业规模大、开放程度高,是很多国内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也是走向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和有力支点。新时代的江苏要充分盘点好、挖掘好、整理好本区域长江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和融汇其他多样性文化的养分,不断地更新和源源不断地输出自身文化能量;要注重延续城市文脉,对古河道、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做好保护规划工作,充分保护好长江沿线各级文物,使长江文物成为展示长江历史和文化的生动载体;要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将历史文化记忆、历史空间在当代活态留存运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美丽江苏更有内涵、更添韵味、更具魅力;要善于系统性探索长江流域各区域有机互动、互学互鉴,以协同合作的实干精神共同打造好长江文化系列总品牌,提升中国文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三、大力激发长江文化的活力

万里长江,数千年中华文明传承,其活力来自其兼容并蓄、包容开放的胸怀,来自面向未来的守正创新。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张的冲击和侵蚀下,曾经对固有文化活力产生了动摇和怀疑,在经历了内部的反省和思考、对外的学习和模仿后,先进政党和进步人士终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伟大复兴之路,这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历史,又终究是人类共同历史之篇章。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和标识的长江文化之传承和弘扬,必须把握好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整体性和特殊性、共通性与差异性关系,在传统和现代之交融、区域文化间的融通,人类情感之互融中激发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活力。

在马克思所预言的新的世界文化将会随着文明进步要来临的时刻,世界各文明文化相激相荡,只有在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中守正创新的文化,才能承受住时间的洗礼,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资源,获得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长江文化之繁荣兴盛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华大地特别是长江流域上的文化创新实践的必然趋势,需要长江流域各地区在内外交流对话机制、协同协调机制、古今融合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完善,让历史和现代对话、让长江上中游对话、让中东西对话,在系统性的整体谋划中匡救缺失、取长补短,让文化整体性将城市历史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统一于区域发展进程,让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有机统一来唤醒历史文化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生态文化资源的活力和动力,形成长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同心圆。

要把握好文化的整体性和区域的特殊性这一关系。长江水系支流复杂,大山大江之外还有大湖,像一颗颗形态各异又各自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万里长江的岸边,这一自然造化似乎就是对中华文化长河变化景象的物理呈现,源头的细流在流动交互中有兴盛、有衰败,但最终汇集在一起成就了丰富深厚的中华文明。区域性的发展体现在区域人民的日常生活起居、区域人群的心态模塑之中,文化之建设是个体自身投射于过去、希冀于未来、专注于现实的建设,这也是文化活力的生长点。以文化资源为基础而开展的系列产业建设是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长江文化之美的时代任务。在国家统一的宏观战略推动下,长江文化发展需要在地缘联结、空间聚合、内外协调上竞合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整编修复完善地方名人名胜名迹、打造地方特色标识等方式让历史活起来,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专门专业组织机构、研究机构发展,让地方发展能在更高视野下融合人文历史和现实人民生产生活,形成聚智集群“1+1>2”效应。

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造、文化享受的主体,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通过近百年探索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新征程,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新坐标中逐渐彰显了中华文明独特魅力,并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蕴含在长江大河中的文化自信,需要在有世界影响力的长江文化品牌建设中得到进一步提升。江苏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需要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持续探索,通过更好的文化基础建设投入吸引文化企业生产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激发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创造灵感,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旅融合、文旅产业发展;促进长江文化与经济联姻,创造出更多的融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审美价值等为一体的重大价值,带动中华文化、中华名人从遥远的古代,从深深的小巷子中走出来,走向现代生活,走向人民大众,走向全世界。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链接:新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