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苏州日报》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周义程教授的文章《创新监督 助推古城保护》。文章总结了姑苏区纪委监委在监督古城保护更新工作的实践探索经验,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监督来推进古城保护更新,让古城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美窗口”。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创新监督 助推古城保护
周义程
古城是苏州城市的“根”与“魂”。如何通过有效监督来推进古城保护更新,让古城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美窗口”,是摆在苏州市委市政府和姑苏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就姑苏区纪委监委而言,在区纪委的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和区监委的监督调查处置职责中,监督都是排在第一位的职责。姑苏区纪委监委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在古城保护更新各项工作中,同样承担着重要的监督职责。在监督古城保护更新各项工作时,相对于人大监督、政府监督、政协监督等其他类型的监督而言,纪检监察监督在监督机构的权威性、监督力量的专业性、监督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姑苏区纪委监委在监督古城保护更新工作的实践探索中,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创新性运用协同监督、全方位监督、重点监督、嵌入式监督等监督方式,压实了工作责任,改进了履职作风,激发了干事活力。
在协同监督方面,姑苏区纪委监委全力推动市纪委监委《关于开展协同监督推动古城保护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工作方案》落地落实,通过科学整合监督职能、深度融合监督动力、系统优化监督流程,增进了各监督主体的协同监督意识和能力,破除了协同监督遭遇的体制机制障碍,初步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协同、上下一体、各司其职的“大监督”格局。例如,在纵向贯通方面,姑苏区纪委监委和相关街道纪检监察机构负责督促所在地区落实属地责任,形成了市、区、街道纪(工)委三级纵向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在横向协同方面,市、区两级纪委监委全面梳理各单位各部门需要承担的古城保护更新任务,形成任务清单,做到职责分工明确,协同任务清晰。在全方位监督方面,姑苏区纪委监委及时出台了监督保障工作方案,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人与古城和谐共生等6个监督保障工作组,实现监督范围全覆盖,并通过开展专题汇报、制发监督提醒单、发布督查进度通报、公布红黑榜等途径来确保古城保护更新各项工作任务严格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优质高效完成。在重点监督方面,姑苏区纪委监委深刻地把握了全面和重点的辩证关系,通过系统梳理古城保护更新工作中的重点项目,实现了对每个重点项目的精准画像,全面把握了各个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进度、推进困难和薄弱环节,深入实行了“一项目一监督方案”的精细化靶向式监督,确保监督目标精准、监督内容明确、监督责任到人、监督成效显著。在嵌入式监督方面,姑苏区纪委监委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哨兵”和“探头”作用,深入驻在部门内部实时动态掌握古城保护更新工作开展情况的一手资料,精准发现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并从驻在部门古城保护更新相关职权的具体行使过程中来查摆问题,实现对事前酝酿、事中讨论和事后执行的全周期无缝隙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古城保护更新指明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姑苏区纪委监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古城保护更新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为古城保护更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姑苏纪检监察人的应有贡献,也为通过纪检监察监督助推古城保护更新提供了姑苏方案。
(本文作者周义程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