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冉云芳接受《看苏州》记者采访,就苏州深入实施“五育并举”培育体系,全面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创新举措进行专业解读。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最近这段时间,苏州娃娃在世界舞台上“火力全开”,成绩耀眼得让人忍不住点赞!
就在刚刚结束不久的U15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上,来自苏州的15岁小将吕子轩以双破赛会纪录的成绩,包揽男子铅球、铁饼两项冠军。U15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被誉为中学生体育界“小奥运会”的赛事,是全球初中年龄组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运动会;
同一时间,在美国奥马哈举行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性青少年机器人赛事——CREATE美国公开赛总决赛中,苏州工业园区领科高级中学VEX机器人校队,斩获编程赛冠军和联队赛亚军;
再加上月初昆山11岁街舞小将宋皓铭在Juste Debout 2025全球总决赛闯入Hiphop四强,刷新中国选手历史纪录……苏州的孩子们在科技、文化、体育全域跨界闪耀。
这些成绩单背后,仅仅是孩子们的天赋异禀或偶然幸运吗?苏州这片土地又为何总能孕育出全面发展的少年?答案或许藏在苏州教育深耕“五育并举”的土壤里。
左/吕子轩
右上/园区领科高级中学的VEX机器人校队
右下/宋皓铭
近年来,苏州深入推进“五育并举”,把体育、科技、艺术等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所谓“五育并举”,不是把五种教育装进五个筐,而是用项目式学习织成一张网,让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生长出完整的人格。这种“润物无声”的融合,或许正是苏州青少年既能摘金夺银、又能葆有鲜活创造力的关键。
正如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东吴智库研究员冉云芳所言,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而是一场让每个生命都能“自在舒展”的耕种。
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校 利用校内500多年的惠荫园开展科学课
“状元之乡”曾是苏州最闪亮的注脚,但今天的教育叙事已不再局限于寒窗苦读。如今的“崇文”,早已从“唯文”转向多元滋养——孩子们在园林里用编程设计智能微景观,在昆曲工坊中学习化学染料知识,在水乡定向越野中培养协作精神……
冉云芳指出,“崇文重教不仅是口号,更是一种根植于社会土壤、不断焕新的实践。”当千年文化成为现代教育的养分,苏州少年的跨界绽放便有了深厚的根基。
4000余名青少年参加第二届苏州未来科学家英才荟
成绩固然可喜,但居安思危才能走得更远。
有家长不禁念叨:“别人家的孩子又是拿冠军,又是破纪录,咱家娃光会读书是不是落伍了?”这种焦虑,恰恰提醒我们:当“世界冠军”成为新的教育焦虑点,“五育并举”也可能悄悄变味。
苏州市劳动路实验小学在30分钟大课间跳起昆曲操
冉云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冠军”,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奔跑。在她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一场独奏,更需要家校社三方的“交响协奏”——家长应放下唯分数的过度执念;学校应推进“融合式课程”建设,增强育人的整体性;社会应提供更多“没有围墙的校园”,为孩子们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不必追问哪个孩子会成为下一个冠军,只需看他们在各自热爱的领域眼里有光。正如园林里的花木,有的向阳怒放,有的临水照影,有的在墙角静静抽芽。
苏州用2600年的耐心告诉我们:教育不是催花开,而是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