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媒体聚焦
新闻夜班车等 | 东吴智库研究员屠立峰谈苏州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25

【编者按】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屠立峰副教授接受苏州广电总台新闻夜班车、看苏州等媒体平台的采访,就苏州实际,就老字号与历史文化资源联动促进品牌消费、高质量促进人才就业创业、司法护航营商环境公平公正等主题发表看法。现将各平台报道整理汇编如下。

01 新闻夜班车:老字号探索IP联名品牌


(以下访谈文字部分根据视频整理)


在苏城,无论是餐饮业还是手工艺行业,都有很多名气响亮的老字号。近年来,这些老字号也走出了跨界组合的新道路,结合苏州历史文化资源,搭上了潮流快车。

打开精致的首饰盒,里面不光有淡雅的花型珠宝首饰,还伴随着卖花人悠扬婉转的吆喝声,让外地游客侧耳倾听,也让老苏州们梦回儿时。这款会吆喝的首饰就是老字号老万年金店联合姑苏吆喝推出的系列产品。苏州老万年金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超介绍说,“我们在声音上首先把它给具象化,我们以这样的一个图案的形式,做了一个完整的设计,比如说做成金银首饰,比如说苏州的丝巾、扇子。我们是八大主题,两百多款产品。”除此之外,老万年还和苏州评弹、苏式园林、故宫馆藏等历史文化IP联动,把文化元素呈现在金银首饰、绫罗绸缎上,这一类的跨界组合产品已经成了店内的金字招牌。“IP类的产品在我们的产品条线当中差不多要占到60%左右,基本上是其他的日常产品消费的两倍。也是通过产品的形式,把我们这些黄金的工艺、文化的传承带到千家万户”,张超说道。

作为虎丘品牌花茶第五代传承人,吴婷婷正在为晚上的直播做准备。2020年5月,吴婷婷试水直播带货,如今已经接连开出了4个直播间。最近虎丘花茶和七里山塘寒山寺联动的产品成了直播间里的爆款。

一盒配料包,一壶热水,不到5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苏式焖肉面就出炉了。用来吃面的碗也大有来头。据苏州乾生元品牌宣传部负责人徐飞英介绍,吃面的碗是复刻苏州博物馆的一款青花矾红寿山福海纹碗,还有一本美食家陆文夫写的书。

眼前这些就是老字号乾生元联合苏州博物馆、新华书店推出的新款速食奥灶面,很快就在网上走红,创造了单月20万的销量。在店内随处可见和桃花坞木刻年画结合的麻饼、和状元文化联动的粽子,传统苏式面点带着苏州文化包装,送上全国各地的餐桌。

“以前是卖物的,现在是卖文化的,和文化结合提升就非常高。其实我们认为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产品,也是对我们江南文化的一次传播。”苏州乾生元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涛表示。

近日,商务部也联合文旅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老字号与历史文化资源联动促进品牌消费的通知。而在苏城,经过各级政府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地方老字号达到120家左右,位居省内第一。有经济专家表示,老字号想要吸引新客户,文化创新必不可少,但又不能失去传统,和苏州地域文化联动是一条很有潜力的新赛道。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屠立峰副教授认为,老字号通过与苏州文化进行IP联名,其实就是在保住现有顾客的基础上实现新顾客的挖掘。这方面也要注意要做到真正的优势互补,不能简单地在老字号的包装上面加注几个苏州文化的标志或者元素,而是要让消费者真切感受到老字号的经典和苏州文化与精神的时尚,通过科技元素来赋能传统的文化品牌。

02 新闻夜班车:就业创业在苏州


(以下访谈文字部分根据视频整理)

今年1月份,苏州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票决确定了苏州市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共36项,涉及就业、教育、养老、卫生、公共交通等多个领域。

为进一步监督推动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市人大常委会联合苏州广电总台推出十期系列报道《民生实事在线》,让人大代表走进市民、走入现场,让有关职能部门面向人大代表、面向公众,推动民生实事顺事顺民意,件件合民心。

人力资源是城市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实现高质量就业既是企业和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撑。《民生实事在线》第一期,让我们跟随苏州市人大代表杜丽君来关注就业创业在苏州。

去年以来,人寿部门在街道、社区打造家门口的服务站基础站点,为市民就近提供就业创业、人才技能提升、劳动纠纷化解等服务,打造100个“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实现新增就业20万人,也被列为“2023年民生时事项目”。

去年市人社牵头“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百万姑苏工匠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全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达42.1万人次,新增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381家,累计认定核发技能等级证书16.8万张,其中通过企业自主评价核发证书有9.5万张。

据了解,苏州目前明确3年内提供不少于10万套人才公寓;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来苏求职面试的,给予一次性交通补贴;对于新引进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加大生活补贴力度,其中博士不低于5万元/人,硕士不低于3万元/人,本科不低于2万元/人;对引进重大创新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1000万元的资助;对于符合产业创新集群的紧缺人才,给予最高15万元的薪酬补贴;对新引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可给予个人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引才单位最高50万引才补贴。

目前苏州已成为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获得中央补助资金1亿元。通过开展重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64万人。全市共发放稳岗返还等助企纾困补助资金21.66亿元,惠及企业35.01万户次,职工407.81万人次,支持成功自主创业3.76万人,引领大学生创业2788人,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2.02亿元。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商学院副教授屠立峰认为,人才的就业一头连着千万的家庭,一头连着发展的大局。围绕人才服务的工作始终是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高质量的就业,既是企业和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苏州围绕着人才服务出台了诸多的举措,既可以为人才在苏州就业和创业提供基本的服务保障,同时也能够广泛地搭建平台、深挖资源,不断优化人才到苏州就业和创业的生态环境。

03 看苏州:苏州硬核司法护航“企业敢干”


(以下访谈文字部分根据视频整理)

苏州280多万各类经营主体,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新问题给司法审判带来了新挑战。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苏州两级法院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当好定分止争的裁判者和一路护航的服务员。全市两级法院“挂图作战”,服务保障“企业敢干”,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

在2020年,锦亿化纤与售电公司签署了一份《购售电合同》,约定锦亿化纤向售电公司购买2021年全年的用电量,用电价格则在国家公布的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基础上再优惠4.78分/千瓦时。2021年10月1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明确自2021年10月15日起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企业需按照市场价格购电。经过协商,锦亿化纤与售电公司一致同意,自2021年10月15日起双方合同按照市场集中竞价标准结算费用。

“在对10月份电费结算时,售电公司认为由于煤炭价格上涨导致电力成本增加,要求整个月都按照市场集中竞价标准收取电费。”高忠说,如此一来,10月份上半月电费便多收了119万余元。由于电费是按照预存代扣的方式进行缴费的,售电公司单方面划扣后,锦亿化纤多次派人前去协商无果。要想维护公司的权益,只剩下诉讼这一条路。“在电力这一‘卖方市场’中,咱们民营企业去起诉有国资参股的售电公司,一开始是真不敢,担心打不赢。但权衡再三,我们还是选择相信法律。”高忠表示。于是,锦亿化纤将售电公司告上了法院,要求对方返还多收取的电费119.53万元及相应利息。

“煤炭价格的上涨符不符合情势变更原则,是本案的焦点。”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姚栋财解释,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

“煤炭价格波动导致电力成本增加属于市场商业风险,并非不可预见。所以,售电公司主张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对电力市场政策调整前,合同已明确约定的售电价格进行变更,依据不足。”姚栋财表示。

于是,法院判决支持锦亿化纤诉讼请求,判令售电公司返还多收取的电费119.53万元及相应利息。判决后,售电公司第一时间退回了电费110多万元及相应利息。

市场经济首先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在苏州大学自由贸易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东吴智库研究员屠立峰看来,从锦亿化纤一开始的“不敢诉讼”到后来的“敢于维权”,背后折射出的是公平公正法治保障的不断健全,更是说明法治理念已经浸润人心。

“作为坚守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每一个案件都是法院优化营商环境的试金石。苏州法院牢牢握好裁判这把‘尺子’,才让各类经营主体在苏州敢干、敢投。”屠立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