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通报》第16期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的文章《环太湖经济圈的重大使命与苏州担当》。文章深入分析了环太湖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使命,并就“环太湖经济圈建设的苏州担当”提出四点建设性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环太湖经济圈的重大使命与苏州担当
段进军
环太湖经济圈,主要是指环绕太湖的核心区域,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和浙江的湖州、嘉兴两市。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向纵深推进和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实施,环太湖经济圈其重要战略地位愈发显现。苏州作为环太湖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其角色和使命又是什么,上述问题亟需加以研究。
一、环太湖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使命
1.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战略空间。长三角一体化重大使命之一就是打破行政区划,实现市场的一体化,为其他城市群发展探索新路、做出表率,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长三角一体化的殷切期望。环太湖经济圈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圈层,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向纵深推进最重要的战略空间。表1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环太湖经济圈以近20%的常住人口、12.5%的国土面积贡献了长三角“两省一市”近四分之一的 GDP、近30%的外贸和超五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在长三角区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环太湖经济圈还处于上海、南京、杭州大三角的重心位置。近年来,随着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三大战略落地实施,标志着长三角在跨区域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三角一体化亟需探寻更广阔的落地空间,而环太湖经济圈正是一个绝佳的战略空间。
2.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核心腹地。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9座城市,而环太湖经济圈包含其中5座城市,即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从经济数据看,环太湖经济圈 GDP占上海大都市圈的44.44%,进出口占40.73%,财政收入占33.55%。从地理位置看,环太湖经济圈位于上海大都市圈西部,整体发展水平与上海存在一定落差,而且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业缘相融,是接受上海辐射带动效应的最佳承载地和核心腹地。
3.系统强化太湖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太湖是环太湖经济圈最重要的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太湖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2013年,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上一次到苏州,感受到太湖美,依然青春焕发,希望你们再给她增加更多的美丽色彩”。前不久,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再次询问太湖治理有关情况,“太湖好一点了吗?”“没有蓝藻了吧?”建设环太湖经济圈,有利于坚持系统观念,形成治理合力,提高治理效果,为全国践行“两山”理论当好示范。
4.苏州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选择。根据长三角整体空间的重构,沪宁和沿江轴线作为苏州重要的产业轴线,其发展基础完备,目前正处于提质增效阶段。随着通苏嘉甬高铁、沪苏湖铁路的建成通车,苏州与嘉兴、湖州等城市的关系将更加密切。从环太湖经济圈内部发展水平看,还存在一定的“北强南弱”现象。在“双循环”大格局背景下,环太湖经济圈也是苏州拓展更具牵引力发展空间、释放空间红利的重要选择。
二、环太湖经济圈建设的苏州担当
推进环太湖经济圈建设,是由苏州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综合实力等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从地理区位看,苏州是环太湖城市中唯一既临沪又沿江的城市,也是和上海交通最为便利、交流最为密切、合作成果最为丰硕的城市。从资源禀赋看,苏州拥有太湖3/4的水面、2/3的岸线、80%的岛屿,在“为太湖增加更多的美丽色彩”方面肩负巨大责任。从综合实力看,苏州GDP、进出口、财政收入分别占环太湖经济圈的40.6%、60.7%、45.9%,占据相对优势,在环太湖经济圈建设中理应发挥引领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协同推进战略规划研究,努力把环太湖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州应牵头组织国内外专家深入论证环太湖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义、方法路径、关键抓手、主要任务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环太湖经济圈建设规划文本,报送长三角一体化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并积极呼吁和争取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工作部署。
2.协同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努力打造成为世界级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环太湖经济圈5座城市科技实力较强,创新水平较高,科创圈是5座城市的共同愿景,也是环太湖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例如,苏州提出,加快共建环太湖世界级湖区,着力在产业创新协作、生态环境共保、文化旅游合作等领域取得突破,特别是在2022年提出了“环太湖科创圈”重大战略。无锡“十四五”规划将太湖湾科技创新带作为“头号工程”,打造科、产、城、人融合的世界级创新湖区、产业湖区、生态湖区和宜居湖区。常州则重点推进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西太湖国际健康城和文化体育建设,打造西太湖“两湖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等。湖州提出,紧密协作环太湖经济圈,共建环太湖高质量发展城市圈,突出南太湖新区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引擎地位。苏州应联合其他城市集聚世界一流创新要素,共建共享重大科研平台,探索协同联合攻关机制,共同建设环太湖科创圈。
3.协同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努力把环太湖经济圈建设成为世界级高端制造业基地。长三角作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主要表现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环太湖经济圈5座城市总体上应将高端制造业集群作为重要产业发展定位,这符合位置级差地租法则。苏州已经率先将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方向,高端制造业集群应成为环太湖经济圈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苏州应发挥引领作用,协同其他4市共建世界级高端制造业创新集群。
4.协同推进太湖生态环境保护,把环太湖经济圈建设成为世界级最美生态湖区。坚持太湖流域一盘棋思想,联合其他4座城市强化太湖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突出太湖流域治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内源外源标本兼治、岸上水下同步共治,进一步提升太湖长效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提高流域防洪和水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本文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