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屠立峰接受《看苏州》记者采访,从专家角度解读未来苏州进一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方向。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当身高1.74米、体重67公斤、包含42个自由度的机器人“小麦”,化身主持人侃侃而谈;当具备仿生皮肤、面部表情驱动、多模态交流交互能力的文旅使者“伯虎”,用科技手段为大家解码江南文化的DNA……
今天(4月3日),在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大会上,机器人“霸屏”,与人类暖心互动的场景,让未来感十足的“智能”生活有了更加具象的画面。
大会共征集84个产业项目,涵盖产业园、研发总部、制造基地等,总投资超160亿元。苏州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联盟成立;“赢在苏州”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具身智能机器人专赛启动,将围绕五大核心赛道,向全球征集具身智能人才,最高给予3000万元创业助力金。
“链式创新”打破技术壁垒
具身智能机器人“满场飞”
机器人主持人同台竞技,化身白雪公主的人形机器人“小雪”吸睛无数,会做汉堡、甜筒的“厨神”机器人让大家争相排队......
今天上午,在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大会的展示区,各类机器人争奇斗艳,让人叹为观止。的确,放眼现实,具身智能机器人正逐渐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走进寻常百姓家。
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MagicBot在吴中区一家工厂“上岗”;乐聚夸父人形机器人在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展示馆化身“智能讲解员”;一杯碧螺春新茶饮可以由一只灵巧的机械臂仅用90秒钟制作完成;四足机器人走进学校领跑操......
一个个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在苏州落地开花。大会就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突破与生态共建,吸引了数百家产业链企业参与。
在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中,苏州企业绿的谐波带来了让人形机器人“关节”灵活运动的谐波减速器,这也是全国首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谐波减速器公司。
在产业链中游,苏州企业魔法原子相关负责人带来好消息,预计今年将有400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商业场景......
大会现场,记者走访多家企业后发现,“产业链协同”成为高频词。企业负责人普遍认为,大会不仅是技术展示的舞台,更搭建了上中下游企业快速匹配需求的“高速通道”,让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实现“双向奔赴”。
“现在市场很‘卷’,资源共享、生态链抱团很重要。我们今天和很多企业建立联系,希望能够互帮互助。”仪酷(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刘彦竹激动地说,“比如其他企业有技术优势,而我们刚好有客户需求,互相链接,说不定项目就成了!苏州完整的产业链,让我们对未来有信心!”
从核心零部件到终端应用,苏州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正以“链式创新”打破技术壁垒,让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3000万磁吸全球人才
具身智能机器人剑指2000亿!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交叉的前沿领域,开启了以大模型为核心的计算智能与物理智能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突破4800亿元。随着大模型端的技术突破,预计2031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具身智能已成为中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竞合的关键领域。
作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新靶点,很显然,苏州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已在物流搬运、工业制造、健康养老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数据显示,苏州已聚集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6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3家(其中具身智能机器人制造核心企业80余家),2024年产业规模达1395亿元,形成了覆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系统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苏州还连续四年位居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TOP10”第三位。
图/现场签约
根据相关计划,苏州将努力建设全国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到2027年,全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初步建立,支撑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
大会上,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具身智能机器人专赛)同期启动,向全球征集具身智能人才,最高给予3000万元创业助力金。
顶层设计快马加鞭
视觉大模型和应用场景一马当先
满眼机器人与人穿梭的现场,人机交互显得格外有意思,但似乎还缺点啥。
“我发现医疗块面有更大的商机,一是微创手术机器人,二是康复机器人。”阿普奇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韦杰文体验完康复机器人后感慨。
韦杰文解释说,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手术机器人及康复类的机器人,可能还没有“太智能”。
韦杰文所谓的“太智能”,是指“加入更多算力和算法的真正AI+”。简单来说就是机器人“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一能力是机器人从单纯的“工具”迈向真正“智能”的关键标志。
图/韦杰文接受记者采访
他举例说,就像刚才体验的康复机器人,还不能同时、同步敏锐地感受到“患者微表情的变化”,从而“设置和改变康复训练的方式和力度”,也就是实现真正的“具身”概念。就目前来看,起码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空间还是巨大的。
早在2019年,清洁机器人风靡的时候,阿普奇就已经是机器人企业里控制器研发生产的NO.1。
“那个时候,我们就看好了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相关产业。”韦杰文说,“2023年接到上海某头部机器人企业的采购订单,我们当时就认为机器人在未来一定会成为风口。”
政策落地的速度,赶上市场变化的敏锐度,是阿普奇的希冀,或许也是众多浸润在行业领域内企业的心声。
同时,确保具身智能发展实现“一分投入,一分收获”,需要完善战略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苏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秘书长、苏州大学相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副院长瞿卫新建议,苏州要从机器人的本体、算力合成和企业计算、训练场用户体验、优化数据采集流程等四个维度去发力。
“在政策的整体布局下,配合资本的力量,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对苏州未来10年、20年的经济发展都会有跳跃式推动。”瞿卫新说,“杭州有大语言模型,是基于阿里的生态网络,苏州则有很好的产业生态,可以错位发展。苏州未来在具身智能领域,可以在视觉大模型和应用场景上发力。”
图/瞿卫新接受记者采访
让阿普奇“遗憾”的还有“人才的难觅”。企业厉兵秣马,开出百万年薪争抢算法工程师、系统架构师等高级技术人才,但很多岗位人才仍“高薪难求”。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屠立峰建议,苏州需抓住学科交叉相融,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培养既懂硬件又懂软件,切合具身智能发展的人才,通过工程硕博士的培养,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