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王一涛等:传承弘扬张謇精神,办人民满意的民办教育
发布时间2021-03-08

【编者按】民间办学曾是我国古代和近代教育的主要力量,春秋私学、宋代书院都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更是树立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典范。私立教育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教育家,张謇作为我国近代私立教育中的杰出教育家之一,在兴办实业的同时注重发展教育,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基础学校、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等近400所学校,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作者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倡议,从传承弘扬张謇的精神理念和推动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究。现将全文奉上,以飨读者。

传承弘扬张謇精神,办人民满意的民办教育

王一涛 刘承波

民间办学曾是我国古代和近代教育的主要力量,春秋私学、宋代书院都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更是树立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典范。私立教育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教育家,这些教育家胸怀天下、殚精竭力、筚路蓝缕,书写了我国私立教育的璀璨篇章。

张謇,我国近代私立教育中的杰出教育家之一。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注重发展教育,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基础学校、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等近400所学校,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数个“第一”。他创办或参与筹建的多所高校,成为南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相关院系的前身。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高度评价张謇,称其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又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故居陈列室,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影响深远,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民营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民营企业家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要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力争一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

我们今天所处的新时代和张謇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我国已经建起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教育体系,国民素质大大提高,正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我国正逐步形成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截至2019年我国约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9万所,占全国比重36.13%,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虽然沧桑巨变,但张謇精神依然值得新时代民办教育办学者学习借鉴。新时代的民办教育办学者,应当潜心领会、踏实践行,为张謇的精神理念注入新的时代能量。

一要学习张謇的爱国主义精神张謇在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凌之时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兴办实业和教育,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发展实业,以实业振兴国家,“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自立学”。今日之中国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机遇与新挑战相伴相生。今天的民办教育办学者更应当深刻认识到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的紧密联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要学习张謇的公益办学精神。“身在畎亩、心忧天下”的儒家理想信念是张謇兴办慈善公益事业重要精神动力。张謇(含其弟兄)投入慈善公益事业的资金高达300万元(当时一般男工日工作时间至少12小时,日工资为2.5-6角),“二十余年自己所得之公费红奖,大多用于教育慈善公益”。张謇将所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大生”之名取自《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一开始便对大生寄予了泽被天下的厚望。在他看来,大生纱厂的获利与南通慈善公益之事是二位一体的。今天的民办教育办学者也要坚持公益性办学理念,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水平人才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正逢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重要时间节点,《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即将出台,应当鼓励更多的民办高校办学者选择非营利性发展道路。即使选择了营利性发展道路,也应该淡化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将办学经济回报的目标让位于人才培养这一首要目标。

三要学习张謇的改革创新精神。张謇抛弃了很多传统读书人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封闭心态,吸收借鉴了当时国外教育的先进模式和内容,从而形成了在当时颇具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从办学形式来看,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第一所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领一时风气之先,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改革者。我们今天的民办教育,也应充分发挥民办教育的体制机制优势,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教育制度创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积累经验。张謇在兴办纺织等领域的职业学校时,特别强调产教结合和教育实践,“父教育而母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专门教育,以实践为重”。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属于高职院校或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少民办高校是企业或企业集团所创办的,同区域产业界联系密切,在产教融合中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环节具备先天优势。民办高校应该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创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具体举措,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传承弘扬张謇精神,不仅仅是民办学校办学者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都要为践行张謇精神提供良好的环境。张謇所处的时代,政府孱弱不堪,他所创办的教育和社会事业大都是弥补官办事业的缺位。今天我们处于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我们既应该举办一流的公办教育,也应该举办一流的民办教育。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我们对民办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措施还有待健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在更高水平上推动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是充分认识发展民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教育资源还不够丰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呼唤更充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仅仅靠公办教育满足不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教育领域和经济领域的资源投入方式、产品性质、与政府关系等方面虽然存在很大不同,但两者都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建设教育强国,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多样性的教育需求,既需要高水平的公办教育,也要建成一大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着力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要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民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的浓厚氛围。倾听民办教育办学者的心声,关心他们的合理诉求。尊重民办教育办学者的创新精神,破除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加强对民办教育办学者的培养和培训,催生一批爱国家、懂教育、有情怀的民办教育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兴办民办教育,将兴办教育作为回报社会的方式,在新时代形成“一流企业办一流民办大学”的新局面。

三是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首先要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配套政策。民办教育实施分类管理是我国教育治理的一项重大决策,但国家层面相关法律和政策出台后,配套政策一直不明朗,各省也鲜有实质性的配套政策或办法。要尽快出齐配套文件,依托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协同研究制订支持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一揽子指导意见,形成扶持力度更大、措施更精准、环境更友好、上下衔接、协调一致的制度体系。其次要完善民办教育的公共财政资助政策。国家立法鼓励、省级政府加快研究并落实民办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和民办高校办学贷款普惠制度。再者要明确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整合民办教育税收政策规定,明确落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政策,进一步明确营利性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标准和项目。

张謇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事迹在新时代仍然焕发着耀眼的光彩,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先进的教育理念、超越的改革意识、宏阔的开放襟怀为当今广大民办教育办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民办教育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勇立潮头、勇担重任,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为民办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明确民办教育的定位,统一认识,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出台后跟进制定并实施相关配套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着力形成层次类型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公、民办教育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王一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教育学院教授,刘承波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链接:江苏智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