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媒体聚焦
中国社会科学报 | 刘亮:借鉴国内外经验推进江苏高校智库建设
发布时间2016-06-03

借鉴国内外经验推进江苏高校智库建设 

刘亮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高校智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相对于国内著名高校智库,江苏高校智库建设还处于落后阶段。尽管江苏高校林立,研究基地数量很多,但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或智库视角来审视,真正能够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智库却很少。江苏高校智库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幸而,国外著名高校智库发展已有诸多借鉴经验,国内著名高校智库发展也成就斐然。本文以期在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智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为江苏高校智库建设提供有益建议。

一、国外著名高校智库建设经验

纵观国外著名的高校智库,诸如美国哈佛大学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大创新中心,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和防务研究中心等,其管理运行相互之间虽有区别,但还是表现出许多共性特征。

第一,高效的集体决策机制。国外著名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多具备较高的研究水平,通过借助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为政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思维模式和政策建议。

第二,多元化的“旋转门”机制。国外著名高校智库研究人员任职经历非常多元化,且大都形成了人员“旋转门”机制,即诸多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进入政府部门任职,从决策建议者转为决策者,同时也有政府职员进入高校智库从事科研工作,从决策者转变为决策建议者。另外,高校智库也为其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商业组织和媒体输送了大量专家人才。

第三,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国外高校智库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发行出版物和召开学术讨论会所获得的经营收入,政府委托研究的合同收入,基金会的赠款以及企业和个人的捐赠,这其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基金会或其他组织与个人的捐赠。大多高校智库都有专门的机构和工作人员负责筹款工作。

第四,健全的成果推广机制。国外著名高校智库通过一整套健全的成果推广机制发挥其生产思想、战略规划、引导社会舆论以及人才储备和周转的四大功能。具体来说就是,承担政府委托的研究课题,定期出版刊物、发表专题研究报告和著作,举办高层论坛和演讲活动,出席国会听证会,借助媒体宣传政策主张,开展企业咨询等。

二、国内著名高校智库建设成就

国内著名高校智库的建设成就斐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员等高校智库在各大国内智库排行榜中都十分抢眼,充分展现了高校智库在我国智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智库的成功并非偶然,其发展有诸多值得思索之处。

第一,良好的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为这些著名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例如,教育部直接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提供部分资金,为其建立、运行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第二,强大的学科建设。国内著名高校智库有强大的学科支撑,一是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对于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更便于解决;二是强势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大多集中在高校,这为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长期的基础性研究使得高校智库在开展政策咨询方面学术支撑更加扎实;四是高校的学科交叉优势为高校智库的职能发挥提供了有效平台。

第三,完备的人才建设。国内著名高校智库聚集了国内最优质的科研资源,拥有一大批顶尖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队伍、具有国际视野的交流学者,并有稳定的人员长期从事各学科领域研究,其人才优势为政策研究成果的质量提供了保障,提升了对政府相关决策的影响程度及研究价值。

三、江苏高校智库建设之我见

江苏省经济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江苏高校智库的发展却处于相对滞后阶段。江苏高校智库目前存在政策咨询功能缺失、科学研究封闭、人员流动闭塞、资金来源单一、学科建设弱势、成果转化欠缺等诸多问题。针对江苏高校智库怎样发挥优势,为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笔者提供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建立灵活、畅通的聘任、派遣、挂职、培训机制,为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到党政机关部门或基层交流工作创造更多机会。同时,政府部门也可派遣官员以短期挂职或兼职形式到高校智库机构参与有关社会经济问题的课题研究,或定期、不定期就重大方针、政策贯彻实施情况与智库开展交流座谈。另外,还可以吸纳其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商业组织和媒体的人员进入智库或将其聘为顾问,抑或设立科研工作咨询委员会,广泛吸收来自政府、企业和大学的知名人士为咨询委员,建立起一套社会知识体系,以对智库的研究项目提供新的思路以及实践建议。

第二,强化智库的交流机制。积极开展智库间的横向合作研究和纵向对接交流,加快决策咨询行业的专家库、需求库、信息库、成果库建设,建立开放的互动合作机制,共享研究资源,最终达到开发和聚集智慧、更好地服务与发展的目的。省内各高校智库可以开展合作研究项目,通过人员交流增进相互了解,通过联合研讨凝聚各方共识,通过合作研究寻找利益切合点,真正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落到实处。围绕政策研究需求,开展论坛、培训、研讨会等各种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智库、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研究,构建协同化的智库研究网络。另外,省内各高校智库应相互帮助,共同探索智库“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江苏省智库的国内、国际交流能力。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扩大资金筹集渠道,为江苏高校智库发展建设提供保障。高校智库可以向政府申请资金支持,也可就智库研究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基金会也是智库获取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江苏高校智库本身可以成立专业核心研究团组去吸引基金会的支持。个人的捐赠也是智库经费来源的一个渠道。此外,江苏高校智库一般还可以通过出版物销售、召开会议、提供课程培训以及咨询服务等来获取资金。

第四,建设多元学科集体决策机制。第一个思路是江苏高校大力发展各类学科,增强各学科的学术科研能力,为高校智库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保证,同时各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积极参加高校智库研究报告的最终形成,运用集体智慧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第二个思路是鉴于江苏高校由于受科研经费与资源的限制,强势学科的数目有限,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咨询委员会,吸收江苏各高校各自强势研究领域的专家作为咨询委员,智库研究报告政策建议的最终确定由咨询委员会的成员集体作出。

第五,完善智库成果转化机制。要完善江苏高校成果转换机制,首先是推介,在这方面要建立规范统一、科学合理的报送渠道和发布载体,借助新闻发布会、理论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以及新闻媒体的传播优势,通过发行期刊、研究报告、书籍、举办研讨会等形式,加大研究成果推广力度,提升社会影响力。其次是包装、决策咨询类研究报告必须字斟句酌,讲究语言包装,用最精简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真知灼见;研究报告在行文上要讲究“倒金字塔”结构和新闻元素,激发决策者的阅读欲。另外,要强化智库成果的传播效果,建立智库与决策部门交流合作与沟通联络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媒介和载体的作用,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载体的成果报送、推介与发布机制。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传播,使社会更为了解智库的目标追求和存在价值,通过引导舆论和社会思潮达到最终影响政府决策的目的。

(作者刘亮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东吴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