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12日,苏州举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提出了苏州将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着力构建具有苏州文化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重筑苏州人民的精神家园,重现文化高地的辉煌。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李兰芬教授受《苏州日报》邀请,分别围绕文化建设的现代价值、江南文化与“苏式生活”两个话题撰写建言文章,为推进“文化苏州”高质量发展建设献智献策。现将全文奉上,以飨读者。
充分彰显江南文化对现代化强市建设的价值
方世南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南文化是苏州最为靓丽的一张名片,是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苏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软实力,也是苏州最值得珍视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要加快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并确保到2035年高水平建成,苏州必须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江南文化,增强对江南文化的文化自信,将江南文化的名片擦得更亮,将江南文化的品牌打得更响,促进江南文化繁荣兴盛,充分彰显江南文化对现代化强市建设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充分彰显江南文化对现代化强市建设的人文价值,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文之城,是苏州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和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的根本目的。建设现代化强市从根本上而言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文素质强则城市实力强,人文素质弱则城市实力弱。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实质是培育和塑造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人,也就是在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同时推进人的现代化。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建设的目的,传承江南文化促进人文素养提升,是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要挖掘好、阐释好、传承好、利用好江南文化的内在精神,将江南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元素,有机地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大力提升,以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文之城谱写现代化强市建设的辉煌篇章。
充分彰显江南文化对现代化强市建设的经济价值,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之城,是苏州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和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的战略举措。江南文化无论是从其萌芽形成到繁荣兴盛,都是经济与文化紧密联姻的结果。自古至今,江南都犹如一把精美的双面折扇,一面是经济之风,一面是文化之风。苏州建设现代化强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江南经济基础和江南文化基因,必须大力推动江南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围绕江南文化品牌的塑造,结合苏州实际,制订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双循环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良性互动、集聚发展,提升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江南文化渗透、浸润中达到深度融合互动,使苏州的科技创新洋溢出江南文化的绚丽光彩。
充分彰显江南文化对现代化强市建设的生态价值,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宜居之城,是苏州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和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的鲜明导向。江南文化反映了江南生态,江南生态丰富了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最为直观而具体、显性而生动的体现是基于生态环境美好的文学成果。江南文化鲜明地反映出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化强市奠定在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一自然基础上,现代化强市必定是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优质型、生态安全保障型的城市。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提炼总结、培植推广江南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形成,打造苏州美而强的美丽经济、美而文的美丽人文、美而智的美丽科技、美而舒的美丽生活、美而久的美丽永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比肩而立,享受诗意般栖居的美好生活。
充分彰显江南文化对现代化强市建设的社会价值,建设更高水平的善治之城,是苏州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和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的价值目标。江南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江南的城市形态、河流湖泊、苏州的传统手工艺、园林和戏曲等等,都充盈着和谐之美。江南长期以来之所以社会和谐、民风淳朴、开放包容、崇文尚德,都与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较高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江南民间组织得到了很好发展,义庄、义学、义田、义塾、义家等民间慈善事业不断兴盛,都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态势下,苏州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公平正义,推进民主法治,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善治之城,就应从江南文化中汲取智慧,促进市民文明素质与城市文明程度同步提升,构建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能力更加成熟,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善治之城彰显现代化强市的形象风采,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姑苏繁华图。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
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让苏式生活更美好
李兰芬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性城市;苏式生活,是江南文化的生命力基座;让苏式生活更美好,是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的战略基点和愿景目的。《“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的及时出台,充分彰显了苏州市委、市政府文化使命的一种自觉担当和行动决心。
苏式生活,作为江南文化极品一脉“姑苏文化”的生命力基座,是世代苏州人习以养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勾勒出世代苏州人日常生活,包括上学、上班、买菜、购物、散步、社交、养老等苏式味道的总风貌、总形象。打造“江南文化”品牌,让苏式生活更美好的深刻时代内涵,就在于以姑苏文化赋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要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再燃苏式生活“烟火气”。“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是对姑苏文化特色的一种最生活化、最自然化、最淳朴化、最接地气,也是最舒适优雅的市井百态、寻常生活的文学表达。由柴米油盐浸润“市井烟火”的姑苏文化地域特色,为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提供了百姓宜居的内在动力和需求底蕴。荣获“中国优秀创新商业品牌”奖的“双塔市集”走红,是打造“江南文化”品牌,重燃苏式生活“烟火气”的成功案例。从传统菜场升级而来的双塔市集走红魅力,就源于其充分尊重、挖掘和发挥了“烟火气”的姑苏文化特色。简言之,双塔市集的改造升级作为苏式生活“烟火气”新时代更新再现,既保留原有建筑功能的基础,又融入苏式元素和时尚元素,打造更加多元的“烟火气”苏式生活味道。
二要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再扬苏式生活“好家训”。作为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有着深厚的家训文化传承。“苏州状元甲冠天下”,仅仅一条平江路就出了17位状元。在苏州古老街巷的一座座老宅大门上方挂有一匾上书“厚德载物”“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和气生财”等家风家训。家训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关乎个人修身、家庭管理、子孙教育和社会担当的品行引导、黄线警戒和生计行当。范仲淹作为苏州范氏家族杰出代表、“北宋第一人”,为后嗣子孙留下的百字家训《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成为苏州范氏家族后世立身处世的操守和典范。“好家训”的姑苏地域文化为打造“江南文化”品牌,优化苏式生活提供了睦亲齐家、训子有方、培育国家栋梁的优良传统和方法借鉴。
三要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再塑苏式生活“巧工匠”。“巧工匠”作为姑苏文化特色概念,既包括对工匠个人意志品质的要求,如专注严谨、精益求精、志在卓越,也包括对工匠技艺和能力的要求,如技艺精绝、能力出众,还包括实践沉淀和时间积累的成本和付出。“巧工匠”不只是一个技术工,还是一个“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文化创造者。砖雕门楼、雕花门窗、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传统小吃“老字号”等作为“巧工匠”苏式作品,巧就“巧在技能、巧在精神、巧在人品”。巧工匠是匠心技能的创造者,匠心精神的坚守者,匠心人格精进的修道者。面对“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人工劳作,工匠让位于机器的时代挑战,如何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本要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是打造“江南文化”品牌,让苏式生活更美好必须认真回应的时代答卷。
四要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再擘苏式生活“园林美”。苏州园林“甲江南”的优势,在于其“以人为中心”、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追求诗情画意,构成曲折迂回、步移景换于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之间的园林文化特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苏式园林文化,吸引了世界眼球,迄今已有40多座苏式园林先后落户30个国家及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在本国仿建苏州园林,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特殊使者。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苏式园林文化,成为后新冠疫情时代拉动文旅产业复苏的“压舱石”。从这个意义上讲,打造“江南文化”品牌为园林上线的文旅融合模式注入更多的可能。一方面,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做强做大线上园林游文化消费模式;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园林自带丰富而深厚的资源优势,提高消费者文旅园林的体验感和知性感。实践证明,园林作为文旅融合载体,必将成为打造“江南文化”品牌,重擘苏式生活“园林美”的硬核元素。
(作者李兰芬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教授)
相关链接: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