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  媒体聚焦
苏州日报 | 孔川:践行“四敢”要求 增强苏州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发布时间2023-03-21

【编者按】近日,《苏州日报》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孔川副教授的文章《践行“四敢”要求 增强苏州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文章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是苏州发展的崭新篇章,需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与时俱进弘扬苏州“三大法宝”,赓续敢闯敢试的优良传统,践行“敢”的精神,付诸“敢”的行动。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践行“四敢”要求 增强苏州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孔川

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苏州考察,在听取苏州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人均超过800美元,吃穿用、就业、住房、公共福利事业、精神风貌等方面变化的汇报后,对苏州的工作表示称赞。注重培塑良好的精神风貌,提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始终是苏州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苏州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强大精神动力。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的殷殷嘱托,苏州以“探路者”的姿态和“挑大梁”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发出“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时代最强音,激发蕴藏在干部、地方、企业、群众中的无限活力,凝聚苏州全市干事创业勇毅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积极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大胆探索形成了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以小城镇建设为主导的城市化进程,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正是敢字当头、干字为先、勇于突破、善于创造,孕育形成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昆山之路,“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三大法宝”,形成最具“苏州符号”的实践典范。

张家港从苏南“边角料”到全国“明星城”的发展蝶变,靠的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不变的是地理位置,变的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变的是资源禀赋,变的是敢于争先的拼搏力,敢拼敢闯、敢为善为,始终是张家港的鲜明特质。昆山从苏州“小六子”到全国“百强县”的逆袭转变,走的是“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昆山之路,全国第一个自费创办开发区,江苏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始终是昆山的突出亮点。苏州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腾飞,形成“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连续七年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获批全省唯一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始终是园区的内在基因。苏州“三大法宝”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蕴涵了“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气神,“敢”是苏州“三大法宝”的核心要义,更是苏州以“四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苏州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的殷殷嘱托,锚定省委赋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的目标定位,必须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气神,在未知领域中闯出一条新路,在改革前沿中探出一条活路,在危机挑战中杀出一条血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是苏州发展的崭新篇章,每一位干部群众都是参与者,每一个企业单位都是贡献方,需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与时俱进弘扬苏州“三大法宝”,赓续敢闯敢试的优良传统,践行“敢”的精神,付诸“敢”的行动。

践行“敢”的精神,要把“敢”的精神体现在勇担新使命的政治担当上,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永葆敢于探索的勇气,敢于争先的志气,敢于创新的锐气,敢走新路、敢开先河、敢闯敢试,始终做到困难面前不退缩,挫折面前不气馁,挑战面前不畏惧,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勇往直前,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苏州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付诸“敢”的行动,要把“敢”的精神落实到行动中,避免空喊口号,乱搞花样,杜绝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以认认真真的工作态度体现敢于负责,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体现敢于担当,在推进苏州高质量发展中以“敢”的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真正为企业纾困为群众解忧,在危机中开辟新局,提升发展质效,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作者孔川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