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苏州市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资政建言》第2期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等的文章《关于太仓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战略思考与建议》。文章基于“一核两带”的功能布局,深入探索太仓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战略,并就在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市域一体化过程之中,力促“双枢纽”的战略崛起提出思考。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太仓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段进军 黄嘉聪
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变化,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1年2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了“一核两带”的功能布局。“一核”是上海虹桥商务区,面积为151平方公里,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两带”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作为疏通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属于“极中极”。太仓作为虹桥商务区北向拓展带的战略节点,既沿江又沿沪,是北向拓展带苏州段起点城市,是江苏对接上海的桥头堡,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区位,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和市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科学谋划太仓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
01 在区域空间重构中探索太仓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战略
在新发展阶段,时间红利已经让位于空间红利,历时性已经让位于同时性。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特别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正在加速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重构。每个城市都要在区域空间重构中明确科学定位和发展战略,并在空间重构中发掘潜在发展空间,加快战略创新极的形成,从而获得一种空间红利,推动自身战略崛起。就太仓而言,一方面要积极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另一方面要在苏州市域一体化中不断拓展自身发展腹地。在这个空间重构过程中,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太仓发展的空间战略。第一是“北虹桥”。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就是要成为虹桥功能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是“双枢纽”。在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苏州市域一体化中,加快促进“双枢纽”的战略崛起,特别是高度重视娄江高铁枢纽的建设,重视其在太仓空间结构重塑中的战略地位。第三是“新门户”。太仓是江苏和苏州开放的“新门户”,在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太仓市作为苏州乃至江苏战略的“新门户”作用,在苏锡常都市圈和苏州市域一体化过程中,不断开拓自身腹地资源。“北虹桥”“双枢纽”“新门户”,这三者相互作用、良性互动,构成太仓发展的“战略三角”。
02 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战略目标是把“虹桥北”变为“北虹桥”
“虹桥北”是一个静态的地理方位概念,“北虹桥”是一个动态功能区的概念。太仓特有的区位优势使其能享受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商务功能和产业、要素外溢的红利,太仓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德资企业的聚集、创新要素的集聚等无不得益于区位红利。太仓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太仓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其分工,承担其特有功能。太仓提出做深做实“接轨上海、以港兴市、对德合作”三篇文章。“接轨上海”是太仓在“十一五”规划中就鲜明提出的,后来改为“融入上海”,这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战略。把“虹桥北”转变为“北虹桥”,实现“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这是“接轨上海”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同时我们认为,“北虹桥”是太仓重要的功能,但并不是全部,太仓除了承担“北虹桥”功能以外,还应在苏州大市、苏锡常都市圈中发挥好战略门户作用,融入苏州市域一体化之中,在苏州制造业大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太仓要担负起“北虹桥”和“新门户”的战略角色,变区域竞争为区域竞合,获取更多空间红利,推动特色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以港兴市”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港口和高铁枢纽的作用,形成“双枢纽”。“以港兴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进入新发展阶段,高铁在改变区域空间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时间成本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
03 积极融入市域一体化,建设江苏和苏州的战略“新门户”
将太仓定位为苏州的战略“新门户”,一方面基于苏州港的整合和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太仓作为北向拓展带苏州段起点城市,是江苏和苏州全面融入大虹桥和世界发展的桥头堡。要“跳出太仓看太仓”,从多尺度空间叠加去思考太仓的发展。“虹桥北”、“双枢纽”、“新门户”构成了一个“战略三角”,构成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战略格局,一个中心就是“双枢纽”,两个基本点就是“虹桥北”和“新门户”。
除北向拓展带以外,还要加快打造娄江科创文化走廊,提升娄江科创文化走廊建设能级。一是持续加强研究谋划。策应苏州大市南部“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适时建设环“阳澄湖生态经济圈+娄江科创文化走廊”的重要发展廊带,提升科创走廊在苏州市域一体化战略中的能级和重视程度。加强苏州市级统筹,尽快出台指导意见,编制相关空间规划,争取空间、项目等多维度的政策支持。二是加快推进昆太协同发展。加快规划建设沿娄江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推进昆太协同发展产业园建设。聚焦产业发展、交通互联互通、生态保护等方面,项目化推进相关工作。三是打造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节点。招引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组建娄江科创文化走廊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促进创新资源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实质性合作。
04 在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市域一体化过程之中,力促“双枢纽”的战略崛起
“双枢纽”是太仓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优势。太仓的“双枢纽”相互叠加,相互促进,在新的发展阶段显得越来越重要。娄江新城是太仓进入新发展阶段最大的潜在战略空间,是太仓实现产城人融合的最重要空间。娄江新城发展与战略崛起,对于集聚全球和区域高端创新要素,推动市域一体化,拓展太仓自身发展腹地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加快高铁枢纽建设。高铁枢纽是重要的节点空间,这个节点对于带动整个太仓的开发区等板块制造业的转型和创新发展,以及推动进入新发展时期太仓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它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是“节点经济”在太仓的重要体现。江苏与上海之间的首条跨省市域铁路——嘉闵线北延至太仓段今年开工建设。未来,这条市域铁路将串联起上海 10 条轻轨和地铁线,真正实现交通无缝对接。同时,嘉闵线北延至太仓段将在太仓站与沪苏通铁路一期、沪苏通铁路二期、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以及苏锡常城际铁路交会,形成“5+1”轨道交通网络,推动太仓成为苏州对接上海的重要枢纽门户城市。在区域一体化快速重构的过程中,太仓要获得一种空间红利,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娄江新城的发展,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打造以高铁枢纽为中心的区域创新极。
另一方面,加快港口枢纽建设。娄江新城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北向拓展带和娄江科创文化走廊的交汇点,加上其“5+1”的交通体系,未来空间红利巨大。娄江新城发展对于港口枢纽的港产城建设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港城的转型和发展也会促进娄江新城的发展。娄江新城建设要和港城、老城互动起来。当前,太仓正建设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战略定位中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太仓港已经形成了“沪太同港”效应。全国率先实现沪太通关一体化,创新推出“沪太通”物流模式,随着上海港太仓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太仓港将聚焦打造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近洋集装箱枢纽港和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喂给港,高标准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再加上苏州港一体化发展,将进一步地提升太仓港枢纽地位。
“双枢纽”形成于开放的格局,同时又服务于太仓进一步开放,太仓发展战略应聚焦“双枢纽”:一是加快新城建设。推动高教创新区建设,打造娄江新城核心区的标杆工程。提升项目整合能力,强化产城人融合、创新驱动,重视人才导入和商业配套,实现职住平衡。二是推动港产城融合。以港口型物流枢纽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城市更新、市政基础设施、载体建设等内容,推动港区提质升级,完善集疏运体系。三是加强宣传推广和城市营销。太仓要做足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和娄江科创文化走廊交汇点的文章,针对“北虹桥”“新门户”“双枢纽”等战略定位进行精准化的战略营销,擦亮中德合作、中欧碳中和示范区、苏州港的品牌名片,适时向全球征集和发布相关发展规划,打响知名度。
综上所述,未来“时间红利”将让位于“空间红利”,区域之间关系也由单纯的竞争关系走向竞合关系,苏州各板块要在区域合作中凸显自身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数字时代独特的产业创新集群。产业创新集群不能在碎片化的空间中实现,必须要在开放的空间中才能实现。因此,“空间红利”的本质就是改革和开放,把行政区经济转为区域经济。谁能够率先突破行政区划,按照市场的规律去发展,谁就赢得了先机。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依靠大量土地等要素投入的增量发展阶段“板块思维”转向了存量经济阶段创新要素集聚的“节点思维”。太仓要抓住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市域一体化等大势,推动“双枢纽”战略增长极崛起,实现太仓整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教授、博导,苏州市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黄嘉聪系太仓市委党校总支专职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