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陈波: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值得期待
发布时间2023-03-10

【编者按】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陈波撰文《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值得期待》。文章就“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的战略任务,指出了战略规划的重心和面向未来的愿景。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值得期待

陈波

环太湖流域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带之一。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初衷之一便是通过便利的漕运,将丰足的太湖平原鱼米运往中原。到了宋代,更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法,说明以太湖之滨的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太湖平原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核心区域。时至近代,环太湖流域缫丝纺织工业的兴起,成为我国近代工业化的滥觞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环太湖流域兴起的乡镇经济成为我国市场经济腾飞的标志之一。可以说,环太湖流域在我国的农业经济、产业经济时代一直走在前列。随着我国步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着新一轮转型升级,环太湖流域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再次引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01 提出问题的背景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21年5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正式提出“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的战略任务。环太湖科技创新圈(以下简称“环太湖科创圈”),由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和安徽省宣城市组成,区域面积4.12万平方公里,202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超6.1万亿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科教资源高度密集,产业经济体系完备,协同发展强劲活跃,有基础、有能力、有责任打造世界级创新策源高地。从“制造”到“创造”,以苏州为代表的环太湖科创圈正在进行着大胆的探索实践。

作为区域创新网络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科创走廊正在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环太湖科创圈正是科创走廊模式的又一次具体发展实践。国内外科创大走廊的成功案例基本上均是由一个或多个科学城作为发展极,以便利交通作为纽带形成的知识产出、成果孵化、产业创新等科创全链条。“科创”代表着知识产出、创新孵化和成果产业化全活动过程;“走廊”则是科创主体沿主要交通路线集聚,在地理空间上呈现狭长、带状的特征。本质上,科创走廊是利用知识外部性和集聚经济效应,各类创新主体集中布局的区域空间。科创走廊具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高端人才资源汇集、新兴产业创业密集、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创新支撑作用明显等特征。通过知识的生产、转化和应用,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的孕育和外向扩散,带动区域范围内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环太湖科创圈显然已经具备了优秀科创大走廊的潜质:长三角拥有我国最大的区域市场、产业基础、人才储备、资本积累,国际化程度也是国内领先;环太湖公路(网)提档升级助力一体化发展,太湖流域环境治理成效显著;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苏皖合作示范区等国家和区域重大创新发展战略交汇的叠加效应明显。

02 战略规划的重心

良好的发展潜质只是环太湖科创圈成功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合理可行的发展战略规划则是其成功建设的基础。环太湖科创圈的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新高地,聚集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苏州太湖科学城等一批科技和产业研发极。通过科学城这样的极点带动整个科创圈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规划也致力于联合提升环太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于已有的长三角数字干线、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脑机融合智能技术研究院、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创新服务平台等高水平研究平台,整合环太湖区域甚至域外的科研力量,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期待更多原创性和突破性的科技成果诞生。

第二,加快推动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坚持硬核科技驱动,共建一批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划不光致力于打造环太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这样的硬件设施,同时也强调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这样的软件配套。当然,当代科技产品的生产日趋复杂,规划也重视推动重点产业自主创新链现代化,聚焦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建链、补链、长链、强链、固链”工程,全面实施“链长制”。具体而言,环太湖科创圈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及物联网、高端装备,以及碳纤维、高温超导、石墨烯等新材料。规划明确了这些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依托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等跨区域的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链联盟的支持,也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一批环太湖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第三,联合提升创新创业金融服务支撑能力,推动建立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共享机制。所有成功的科创大走廊都具备资金和人才这两大要素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环太湖科创圈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长三角区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孵化扩增的金融体系,推动更多硬核科技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区域内信用合作,着力打造“信用环太湖”。与此同时,规划也致力于加大跨省域人才支持政策协调力度,实行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制度。探索外国人工作许可证(A类)跨区域互认制度和海外人才居住证一体化机制,提高国际人才综合服务水平。推广实施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制度。通过跨区域协作,使得环太湖科创圈的资本和人才能得到整合利用,形成“1+1>2”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第四,共同推进环太湖更高水平、更广领域的开放创新,构建国际化、智能化、便利化的一流创新生态和服务环境。规划要求积极利用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和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的开放创新优势,推进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欧(无锡)生命科技创新产业园、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中以(常州)和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等中外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扩大环太湖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同时,注重参与和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世界级水乡客厅等高水平对外链接平台的建设。

第五,加快环太湖科创圈互联互通的软硬件建设。在硬件方面,规划将依托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和江海河空铁联运平台等规划建设,高密度建设“轨交环太湖”,加快完成环太湖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联通的完善。在软件方面,规划强调高标准建设“数字环太湖”:推动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加快华为(吴江)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昆山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和常州国家工业互联网数据交换中心等建设,推动环太湖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03 面向未来的愿景

可以说,环太湖科创圈的规划是全面而明确的,与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和发展基础也是相适应的。科创走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作为创新主体的研究人员,市场主体的创新企业以及监管主体的政府,以及关键创新要素的科技、人才、资金和企业家等。科创走廊的成功取决于超前的创新理念、优越的基础设施和活跃的创新生态。环太湖科创圈已经从规划上体现了创新理念,行动上建设了基础设施,但是创新生态的发展仍需要耐心地培育。一方面,政府需要努力消除跨省市的区域合作壁垒,同时致力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数据安全,提高法律执行的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育良好的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的良性自我循环发展。

作为一位生长在太湖边上的学者,我满怀期待地祝愿环太湖科创圈能大踏步地迈向世界水平,再次成为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龙头!


(本文作者陈波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