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东吴智库研究员黄建洪教授接受《看苏州》记者采访,从专家视角解读全国首个地铁站内的社区食堂——苏州广济南大食堂。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3月7日,全国首个地铁站内的社区食堂——苏州广济南大食堂正式开业。短短一周,这里已成功火出圈,成为市民口中的“暖心厨房”,更被老苏州人称为“新时代的集体食堂记忆”。
走进大食堂,欢声笑语间,情感在这个空间流淌。周边上班族开心地说:“拒绝预制菜,新鲜爆炒的菜谁不爱?”72岁的苏州阿婆感叹:“我们5个姐妹78元能吃到十几种菜,在家没精力烧这么多菜!”
地铁站里开社区食堂,“下沉”的是温情!这不仅是便民服务的升级,更是一座城对“人”的关照。食客们点赞的不只是便利,更是藏在背后的温暖,而这恰是城市最珍贵的“刚需”。
不过谁能想到,这个日均客流3000人次的社区食堂,半年前还是一片闲置多年的“沉睡”空间。如何盘活地铁地下空间存量?必须优先考虑老百姓的需求。
“民以食为天,轨交集团员工食堂就在广济南路地铁站上方,考虑到地铁流动客流量,还有周边上班族、居民的用餐需求,我们决定打开内部食堂,利用闲置空间,开门迎客。”苏州轨道交通城市运维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谷亚军坦言。
事实证明,以百姓心为心,必有回音。如今,13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内,6个餐食档口、280个座位,高峰时段更是一座难求。
当通勤族在地铁站就能解决吃饭问题,当周边居民把社区食堂当作家庭厨房,一波波的流量接踵而至。这种创新实践足以证明,公共服务品质的提升,不在于“大而全”的铺陈,而在于“小而美”的精准触达。
今年以来,苏州地铁还陆续引入711便利店、MANNER咖啡、星连书站等业态。当多数地铁商业止步于便利店,苏州却把社区食堂、书店、早餐店搬进站厅;当“蹭凉族”带来地铁管理压力时,苏州选择将纳凉区升级为“文化驿站”……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黄建洪认为,这种转型升级背后,正是人文经济学落到日常烟火中的具体表现。如今苏州的地铁站早已超越交通属性,成为映照城市文明的精神地标,这种“将需求转化为体验”的思维,正是城市治理从“管理”走向“共情”的缩影。
当然热潮之下也需保持“冷思考”,受众群体稳定后,如何找准定位,获得长足发展,保证服务品质,才能网红变长红。
城市温度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在对个体需求的细微体察里。当公共服务不再止于“达标”,而是追求“贴心”,市民收获的便不仅是便利,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而这恰是城市最珍贵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