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陈雯发表文章《科创湖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最靓引擎》。文章就苏州出台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四个方面阐释科创湖区作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最靓引擎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科创湖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最靓引擎
陈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殷切期望苏州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太湖是苏州最有魅力、最吸引人地方之处,也是苏州最具潜力、最有前景的空间。2022年7月,苏州出台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的指导意见》,掀起了科创湖区建设的新高潮,对苏州未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引擎力量巨大。
一、将科技创新作为苏州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和动力,充分彰显了苏州面向未来的高起点与高站位
创新一直是苏州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数字经济及信息化快速渗透、未来产业及新经济推陈出新且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高涨的时代背景下,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竞争更为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亦退。苏州要继续勇立潮头,只能依靠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占据新产业发展制高点和集聚高附加值财富,这无疑是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引领,也是苏州高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最强劲引擎。
国家“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明确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也将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有序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作为关键任务。环太湖地区历来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不仅拥有优美的江南水乡生态、独具魅力的吴文化禀赋气息,更拥有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科技部发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环太湖创新带发展“。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特别提出要在沿太湖地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苏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环太湖世界级湖区”的设想。2021年5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提出“共建太湖科技创新圈”的战略任务。苏州市委市政府将“环太湖科创圈”建设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标准推进科创湖区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了中央及各级上位规划的要求,体现了苏州对未来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深谋远虑和远大格局。
二、将最好的湖区空间留给科创布局,充分体现了苏州对科创的无限期待与一体化的高度重视
苏州水韵之地,河湖纵横,最美地方在于水边,最佳的环境也在水岸。湖泊不仅提供饮水之源,舟楫之便,富氧之空气,使得湖区成为人民工作生活最适宜的空间,依水而居是最高境界、最高品质。苏州的科创湖区建设,就是把最好湖区空间、最佳生态区位留给了科创活动和企业布局,既体现了对科创活动区位选择的科学回应,也真正反映对科创的高度重视。
依托湖区发展高科技产业,不乏成功案例。日内瓦湖区,横跨瑞士和法国,包括日内瓦、洛桑和蒙特勒等城市,是世界闻名的创新湖区,在医疗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及生物技术均全球领先。国内有武汉东湖科技板块,成都科学城也建设在兴隆湖畔,苏州工业园区的独墅湖创新园区,也是苏州科创发展的最重要板块。科创湖区的创新板块,并不是把湖岸线全部占用进而把湖泊紧紧箍住,而是以串珠状、圈带型、组团化的集聚开发方式,带动湖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协同。苏州的环太湖科创圈包括了苏州高新区、吴中区、吴江区和相城区,各区分别在湖区有重点地建设科技新城,苏州高新区建设苏州科技城、吴中建设太湖新城,重点规划数字经济创新港、吴淞江科技城、甪端新区等十大科创园区;吴江太湖新城,重点开发花港湾片区,相城以望亭—黄埭镇为主体规划建设太湖临空科创港。这样的空间,东接上海、西联无锡常州、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呼应并放大沪苏同城化、苏锡常一体化的发展效益,推动长三角中心区的核心科技力量不断聚集与提升。
三、顶层设计、逐级落实、分步实施,充分体现市域一体化高水平发展的联动效应
环太湖科创圈的建设,按照顶层设计、规划引领、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分步实施,正在有序推进之中。202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依据上位规划进行环太湖科创圈的总体谋划,7月由市委办和市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的指导意见》,相关四区也纷纷推动规划与建设,营建最优质的生态与区位兼容的品质空间,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和未来产业,高水准引入各类总部及科创载体与人才队伍等,凝聚“环太湖科创圈”的发展合力,高水平融入市域一体化发展。
一是产业共建。面向数字经济“主赛道”,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总体方向,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各地进一步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将数据资源作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面实施“智改数转”,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深化产学研融合,推进技术成果有效转化和规模化生产,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创新网络,形成产业创新集群竞争新优势。
二是空间共链。打造由湖向内的科创服务—科创策源—产业转化的创新空间链:以太湖新城为依托打造科创服务中心节点,以数字经济创新港、花港湾科创商务区和苏州湾科技城作为苏州湾区三角增长支点;以太湖科学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昆山未来城为依托打造科创策源中心节点,努力聚集一流大科学装置、一流国家级平台、一流研究型大学、一流创新型企业、一流科技队伍;以离岸15公里左右的重要产业园区为产业创新集群节点,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强化与科创服务、科创策源中心节点的功能互动,推进技术成果有效转化和规模化生产。同时,做强做大花桥数字经济实验区,以望亭镇—黄埭镇为主体规划建设太湖临空科创港,以七都镇—震泽镇为主体规划建设太湖新经济协同发展区,积极推动跨市域产业创新集群的空间联动。
三是基础设施共联。建设东太湖隧道和苏州湾隧道、连接苏州无锡太湖隧道,适度增加环太湖地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现代高效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科创湖区的交通可达性、推动市域及更大范围的一体化。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奠定基础。
四、科创湖区建设,要把保护太湖及生态系统安全放在最重要的基础位置
科创湖区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于优美的湖区生态环境,因此要保护好太湖及湖区的生态系统,建设低碳美丽幸福生活样板区,形成水清、岸绿、天蓝、景美的滨水生态格局,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
一是树立和践行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太湖湖区是宝贵的发展资源,同样也是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供给区。保护太湖生态,也是保护由湖区生态优势转化的科创发展成果,这也是可持续的意义和作用所在。
二是要不断提高湖区应对生态系统及气候变化的韧性和适应性。气候变化对人类福祉和星球健康都是重大威胁,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和洪涝的风险不确定性在增加,特别是与降水及水文关联更密切的湖区暴露风险更大,脆弱性更明显。如何增强生态环境系统变化及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是湖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议题,需要具有环境及气候韧性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基于知识的生态创新支持。
三是以生态创新提升湖区生态保护及环境变化应对能力,并可以创造生态可持续的新产业。目前苏州本地也有若干环保科研机构入驻,如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苏州大学等。近期成立与中科院专家合作的太湖生态岛研究院,依托机构平台及更大的产学研力量,进一步开展水土资源环境状况监测与生物多样性观测、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生态健康状况评估、水系生态化改造与水土环境综合治理、低碳村镇建设与产业绿色化技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规划设计及工程建设工作,保障湖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并通过相关技术的组合创新与集成示范落地,有可能为科创湖区带来一个新的产业集群—生态环境治理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集群。
(本文作者陈雯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