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方世南:唯有“敢”字当头才能永葆“探路者”姿态
发布时间2023-03-01

【编者按】近日,《苏州日报》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的文章《唯有“敢”字当头才能永葆“探路者”姿态》。文章从时代精神反映实践任务、敢于超越来自现实需要、成就超越唯有实干担当三个层面,奏响了苏州“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时代最强音,彰显了苏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作为探路者的威武姿态和敢于挑大梁的高度自觉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唯有“敢”字当头才能永葆“探路者”姿态

方世南

勇毅前行者动如脱兔,敢于探路者前程锦绣。兔年伊始,苏州大地上就奏响了“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时代最强音。不负中央和省委重托,永葆“探路者”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力当好排头兵,是苏州人民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庄严誓言。言出必行,知行合一。勇于厉兵秣马迎鏖战,敢于蓄势待发克难关,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有力地彰显了苏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勇于探路者的威武姿态和敢于挑大梁的高度自觉,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引领示范的坚强决心、必胜信心和实际行动。

一、时代精神反映实践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气壮山河的伟大事业,目标恢宏,任务繁重。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还远远没有到可以歇歇脚、松口气、守摊子的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决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也决不是靠豪言壮语说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干出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尽管四个“敢”字从不同侧重点的维度展示出丰富内涵,对干部、地方、企业、群众分类型提出了基本要求,但是其核心词就是一个——“实干”,落脚点就是要聚合广大干部、地方、企业、群众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实践中攻坚克难去实现实干兴邦的目的。“实干”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鲜明的关键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苏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强大动能。

最早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邓小平同志就是一个坚决反对空谈的马克思主义实干家。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干精神、实干劲头和实干作风,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2022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改革开放以来,时刻听党话、跟党走,通过发扬实干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敢试敢闯、不畏艰险的旺盛斗志跋山涉水,过关斩隘,精心描绘新姑苏繁华图,是苏州人民坚定不移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今天,苏州奏响“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时代最强音,就是以勇于超越、敢于作为的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台阶。2023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就召开“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动员会暨作风建设大会,发布《中共苏州市委关于推进“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的意见》,发出了“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时代最强音,极大地鼓舞着苏州人民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永葆探路者姿态,万众一心,再接再厉,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以实干精神、实干作风和实干劲头去不断设置新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新的超越,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力当好排头兵。

、敢于超越来自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苏州的发展,对苏州提出了“勾画现代化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新经验”“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等殷切期望,为苏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性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实践遵循。大力发扬“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四敢”精神,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书写新篇章。

江苏省委对苏州工作极为重视、极为关心,同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更高的要求。江苏省委认为,苏州是举足轻重的发展高地、勇立潮头的时代先锋、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要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以“探路者”的姿态和“挑大梁”的自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为此,要强化苏州制造这个根基和支撑、释放苏州创新这个最大潜能、重塑苏州开放这个重大优势,更加注重以人才成就事业、用事业造就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上作出引领示范要顺应人民新期盼,聚焦富庶之地、宜居之城、文明之都,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建设新时代的“人间天堂”,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上作出引领示范。要统筹做好“水”“碳”“绿”三篇文章,尽显江南水乡生态魅力,把一个更加美丽的苏州带向未来,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作出引领示范。要完成江苏省委要求的这些目标任务,苏州必须在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激励下付出更大的努力。

苏州全力奏响“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时代最强音,是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策意识结合起来破解当下发展难题的现实需要,是自觉践行新思想、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现实需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作为外贸万亿级城市的苏州,稳增长的压力前所未有;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对苏州经济运行产生明显制约作用,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部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苏州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亟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增强;在民生领域苏州存在着急需补齐的不少短板和弱项,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供给方面仍显不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城市品质在加大市域统筹力度方面的任务还很繁重;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做大做优“蛋糕”和分好“蛋糕”;美丽苏州建设还在路上,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绿色发展需要持续发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城市管理、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方面还需要下大力气。面对着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必须大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坚持只要符合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只要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只要有利于苏州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解决难题、有利于工作落实的,都应打开思路想、大胆放手试、甩开膀子干,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明道方能定其行,激志方能尽其责。苏州全力奏响“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时代最强音,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底气。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三大法宝”,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三大法宝”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共同的价值诉求和价值目标就是“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三大法宝”历久而弥新,绵延而不绝,是鼓舞苏州人民永不满足、永不言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动苏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是苏州文化中最可值得珍惜和大力弘扬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也是塑造苏州城市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改革开放40多年来,苏州之所以能够实现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实现从长期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刻变迁,实现从古代科举之城向现代科技之城的华丽蝶变,实现从传统封闭社会向现代开放型社会的重大转型,实现从长期贫富不均到共同富裕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可喜成就,实现在不少领域科技实力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贯穿其中并实现驱动引领的就是以“三大法宝”为价值共识的一种敢为人先、不断超越的巨大胆识和旺盛干劲。凭借“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以“样样都要争第一”的干劲,张家港走出了一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探索之路,实现了由“农”到“工”的第一次飞跃,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苏南“边角料”蝶变成全国“明星城”;以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开创的“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昆山之路”,昆山发扬历史上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巴解勇士精神,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勇开自费创办开发区先河,并在“农转工”之后,迅速闯出一条“散转聚”“内转外”“乡转城”“量转质”的发展之路;比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起步整整晚十年,苏州工业园区始终瞄准一流,敢于向优者学、与快者比、跟强者争、朝高处攀,创造了后来者居上、跨越腾飞的发展奇迹,催生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相互激荡、相得益彰,点燃了苏州大地干事创业的“熊熊烈火”,进而凝练成苏州砥砺奋进、一往无前的“三大法宝”,成就了苏州崛起的时代传奇。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的跃迁,苏州“三大法宝”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新时代苏州精神多姿多彩,但“敢”字始终是其精髓要义,是其核心价值诉求。

三、成就超越唯有实干担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中,只有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巨大潜力,营造出争先恐后破难题、解新题的强劲活力,提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高超能力,增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首先要求干部敢为。这是因为干部既是干事创业的主心骨,又是走在前列的先锋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干部要“做到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同时要求地方敢闯。张家港市要肩负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历史重任;常熟市要擘画“城市向南、产业沿江、老城更新”的总体发展格局;太仓市要强化沪太、昆太协同,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昆山市要承担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的重大使命;吴江区要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中走在最前列;吴中区要保护好苏州山水资源,高水平建设太湖新城,打造代表苏州标识的城市高端功能区;相城区要加快苏州高铁新城建设,打造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和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姑苏区要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苏州工业园区要强化服务全市发展的功能,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虎丘区要全面推进太湖科学城建设并引领环太湖科创圈发展,推动形成全市创新发展新格局、沿江的三个县级市要主动对标上海临港,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要完成这些重大任务,都需要发扬地方敢闯精神,促进各板块主动拉长长板、贡献长板,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景象。企业敢干十分重要。苏州是全省经济压舱石,广大企业是苏州经济的顶梁柱,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苏州始终与285万家市场主体,包括1.2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共生共荣、相互成就。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仍然面临着巨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只有鼓励企业敢干,才能实现预期主要目标。政府要营造出优良的亲清政商环境,促使企业坚守实业、深耕主业,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敢干敢闯敢投中不断发展壮大。群众敢首创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作风。1600多万苏州人民既是城市的主人,也是创新创业创造的主体。要积极营造弘扬群众首创精神的浓厚氛围,全力打造激发群众首创意愿的优良环境,以政府、企业、干部、群众多元主体构成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使命共同体、共享共同体的强大合力将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不断引向深入。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专家咨询团专家)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