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决策咨询
智库专报 | 陈一等:高水平建设苏南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0-01-04

【编者按】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智库专报》2019年第27期刊发东吴智库研究员陈一、赵高辉研究成果《高水平建设苏南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对策建议》。文章指出,要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用好新闻舆论这一重要执政资源,优化基层舆论环境,提升县域治理水平。苏南各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成立前后,存在安于现状本领恐慌的情绪,技术平台数据获取难以迅速解决,存量变革增量崛起中欠缺互联网思维等问题。因此,建议苏南地区以融媒体中心建设助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强县域融媒体平台和产品;省市相关部门应考虑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强化专业性的考核督导。现将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高水平建设苏南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对策建议

陈一 赵高辉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同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2019年,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相继成立。“物理融合”是第一阶段,接下来将面临更为关键的“化学融合”阶段,从“相加”变为“相融”。苏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媒体市场潜力大,苏南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应该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匹配。目前国内已有的“长兴模式”“项城模式”“邳州模式”等,难以在苏南县域复制,苏南地区完全有条件克服融媒体“本领恐慌”,实现组织结构再造和内容生产优化,提供媒体融合发展的“苏南经验”。

一、苏南县级融媒体发展的现状:“尖子生”如何更进一步

相比省内、国内其他县域,苏南各县(市、区)融媒体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媒体的“底子好”。2003年全国报刊集中整顿之后,江苏省保留的12家县级报纸中有9家在苏南地区,同时苏南县(市、区)广播电视拥有多个频道频率,自办节目较多,品牌栏目较强。与国内多地县域媒体“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不同,2018年苏南的江阴、昆山、常熟、张家港等,其“报业+广电”的总产值一般在6000-7000万元人民币,个别地方过亿。因此,与其他地区多以广电为主成立融媒体中心的模式不同,苏南县域两类传统媒体各有千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需要更高的技术与艺术。

2.融媒体实践“起步早”。2010年以来,移动互联网和融媒体的概念逐渐普及,苏南多家县(市、区)媒体先后开发上线了自己新媒体平台,一个APP、若干个微信公众号成为县级媒体的“标配”,其中江阴、宜兴、吴江还拥有两个媒体类APP。此外,课题组监测了2019年6-9月江苏所有已挂牌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从综合实力来看,前十位中有六个公众号来自苏南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其中“最江阴”排名第一,它也是全国县域媒体公众号中影响力最大的之一。

3.县域融媒体发展“潜力足”。苏南县域的经济实力提供了融媒体发展的外部支撑,例如江阴融媒体中心承接的2019全国滑翔伞比赛(江阴站)的全案执行,签约总费用达170万,“最江阴”微信公众号2018年的广告额达700万。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以来,苏南各县(市、区)本级财政支持力度大,例如昆山市委市政府承诺3年共4.5亿元的扶持资金,张家港市委市政府2019年安排了500万元平台升级专项资金。

二、苏南县级融媒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心态与本领、技术与数据、观念与制度

调研中发现,苏南各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成立前后,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安于现状”与“本领恐慌”的情绪普遍存在。个别融媒体中心的领导和不少一线员工认为“现在日子还比较好过”,成立融媒体中心能“得到财政支持、拿到事业编制”,搭乘融媒体中心建设“顺风车”,能得到更多的体制性保障。面对传媒行业以广告服务为盈利模式的产业链坍塌,不少人没有转型与长期奋斗的准备,甚至怀念起“大锅饭”的日子。从根本上说,“安于现状”源于“本领恐慌”。县级媒体从业人员习惯于写写“本报讯”,拍怕“本地新闻”,大多数对新媒体技术和业务不熟悉,缺乏互联网思维,“网感”较弱。原来苏南县级新闻单位从事融媒体工作的编外人员多,非专业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新媒体领域的专业运营团队和技术人才奇缺,引不进、留不住。

2.“技术平台”与“数据获取”难以迅速解决。和苏中、苏北的县(市、区)不同,在中央厨房、全媒体指挥中心等硬件配置上,苏南多地融媒体中心在挂牌之前就已基本实现,但是技术团队几乎都是外请外包的。同时,报纸业务流程和广电差异较大,目前全省统一部署的“荔枝云”还难以将这两个模块深度整合。调研中,多个地方希望“荔枝云”平台能兼顾各地的特色和要求,防止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和实际运维之间的不匹配。在融媒体建设的目标上,国家明确提出要落实“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服务”等能。但是截至2019年10月,除了江阴作为江苏省集成审批改革试点,江阴市融媒体中心获得了多个部委办局的数据支持和共享,其他县(市、区)的融媒体中心在协调数据对接的时候,由于跨部门沟通、利益分配等因素,难度大,进展慢。

3.“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欠缺互联网思维。目前,国内省内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模式与案例,多出自于传统媒体并不很发达的地区,这也意味着“存量变革”的确困扰着苏南地区县域的融媒体中心建设。因为传统媒体工作惯性的存在,不少地方在媒体融合转型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内容+”思路,即只是把报纸广电的内容“复制粘贴”到新媒体平台上,而没有适应“互联网+”的思维。对存量生产力、存量资源的路径依赖,也导致县级融媒体中心仍然仅仅把自身定位为媒体,而没有跳出媒体看媒体的“增量意识”,在有机整合“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三大功能上还缺乏亮点,在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能上还有待破题。

三、高水平建设苏南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郡县治,天下安”。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绝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县级媒体生存状态,而是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使用好新闻舆论这一重要执政资源,优化基层舆论环境,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把服务延伸到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融媒体中心建设助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苏南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经验。通过融媒体传播,县级党委政府可以建构地方政府形象,提升公信力;传播和解读政策,提升引导力;推进基层民主实践,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政民互动”,实现民意的反馈与吸纳;最终实现党和政府在基层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治理。融媒体政务服务和融媒体群众工作也是新的增长点。强化数据分析和预判能,通过政务数据分析工作成效,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处理,发现隐而不彰的线索,创造性地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工作;通过网上网下社区的营造,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让党的声音更有效地抵达百姓的指尖、眼前、心头。

2.做强县域融媒体平台和产品。不少其他县域的App是“从零到一”,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苏南各县域的融媒体平台是“从一到百”的关系。主流舆论阵地建好,就能让综合服务平台聚拢更多的用户,进而通过服务来吸引更多的流量,让县域新型融媒体平台成为重要的节点。而社区信息枢纽则是通过网络社区建设,让平台成为当地群众打开手机的“第一落点”、“一网通办”的应用平台。服务讲“创意”、社区讲“粘性”,再把党建,民生,文化,教育,增值服务等有效植入,完全可以将“阵地、平台、枢纽”整合起来。调研中发现,“最江阴”APP已整合61个部门单位、8个公益组织,开发65个服务能模块,提供超过2000项生活服务;张家港充分发挥全国文明城市的特色,在“今日张家港”APP上聚集的公益服务志愿者已经超过了10万人;吴江区也正在筹划将现有的“东太湖论坛”与APP打通。这些都是县域融媒体平台提升内容生产力与用户活跃度的有效探索。

3.深度释放政策红利。建议省、市相关部门适时拿出顶层设计,推动县(市、区)因地制宜出台实施细则,降低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沟通和协同成本。一是可以在苏南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用人和分配的试点。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资源向一线倾斜,打破编内和编外人员的身份差别,用“一把尺子”量人才、评业绩,对于重要技术人才探索实行年薪制。二是细化“采编宣传属事业主体、经营属企业主体”的定位,在考核方案中打通事业、企业两条线,在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明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考核比重。三是大力推动各类数据的对接与更新,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考虑成立多方参与的“大数据服务公司”,在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等维度上破题出新。

4.强化专业性的考核督导。苏南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大,对于各类技术引进、平台建设要有清晰的规划。既有的能模块平稳过渡到统一的“云平台”,用户端和运营端的平顺对接、过多的微信微博账号“关停并转”等,都需要缜密的策划论证。建议省级宣传管理部门牵头,根据流程融合、技术融合、运营融合的要求,拿出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或督导指标体系。可以委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第三方,考察各个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及技术上的可靠性、灵活性、兼容性、可移植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用户体验的满意度、舒适度等指标。从出口导向看入口建设,避免走弯路。

(作者陈一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传媒学院教授;赵高辉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