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30日,《苏州日报》“思想+月刊”B01版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的文章《同心共建福气之城的行动逻辑》。文章从“创新”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行动逻辑。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同心共建福气之城的行动逻辑
- 方世南 -
以创新之城推进福气之城建设的行动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显著表现;以包容大气的开放精神推进福气之城建设的行动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重要经验和成功法宝;坚持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福气之城建设的行动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价值旨归。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展示出了现代苏州美而富、美而福的理想图景。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首站就来到苏州。在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他详细听取情况汇报,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感受到了这座千年古城“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的历史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称赞“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展示苏州形象的一个窗口,总书记说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既是高度肯定和夸赞,又是饱含重托的殷切希望。铭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就要围绕有福气的定位,将苏州建设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满满的福气之城。为此,要锚定建设返本开新的创新之城、包容大气的开放之城、以人为本的人文之城、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舒适惬意的宜居之城的价值目标,采取科学的行动逻辑,将锦绣江南福气之城建设得更加美好。
福气之城是返本开新的创新之城
福气之城,是祖荫福泽和现代创造有机结合的产物。祖荫福泽是老祖宗留给苏州人民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和宝贵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还有许多作为民风民俗、信仰禁忌等人文资源的无形资产。然而,现代苏州人如果只是当“啃老族”,必然会坐吃山空,祖传福气势必会荡然无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返本开新中建设现代化创新之城,是苏州永葆福气的根本之道。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千百年来这一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中外闻名的谚语,使苏州赢得了媲美天堂的美誉。明代苏州大才子唐寅写《江南四季歌》,开头一句就是“江南人住神仙地,雪月风花分四季。”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描写姑苏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清代苏州,留下了名列天下“四聚”之说,即,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苏州是全国四大商业中心之一,又称“繁而不华汉川口,华而不繁广陵阜,人间都会最繁华,除是京师吴下有。”这些说法都表明,在那个时候,苏州事实上已是中国东南最发达的都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神仙地”“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最繁华”等诸多说法,是苏州建设福气之城的底气,值得我们自豪和倍加珍惜,更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
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之城推进福气之城建设的行动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显著表现。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都是开拓创新的结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全国率先“勾画现代化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率先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加快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在率先建设经济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率先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率先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率先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率先建设秩序优良与活力彰显的现代化等方面,都在创新引领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使苏州以活力迸发的风姿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福气之城是包容大气的开放之城
福气来自大气,所谓大气,就是要有开放包容、友好相处、合作共赢的雅量。要做到洪福齐天,更要以海纳百川的心胸集聚天下英才,抱团打天下,在做成大事业中享受更大的福气。闭关自守、孤芳自赏、单打独斗的小家子气,是不可能有福气的。苏州发展的实践说明,福气之城必然是包容大气的开放之城。
苏州,从古至今,都有包容大气的气质。自古以来,尊奉先贤、名贤之风在苏州相沿不废。苏州沧浪亭内有清代建的五百名贤祠,对联为:“百代集冠裳,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三吴崇俎豆,维风励俗,岂徒在科第文章。”这副对联说的就是苏州自古就崇尚尊重先贤、立祠建庙以劝勉后人的文化传统。很有意思的是,在入列的596名先贤中,“其中80%以上是外来人”。多样性的人才、多元文化价值观在苏州都得到了包容和尊重,五百名贤祠正是体现了苏州这座城市的包容大气。
包容大气就有福气。以包容大气的开放精神推进福气之城建设的行动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重要经验和成功法宝。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以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气质,营造最优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人才,不仅通过全球布局方式倾力打造“苏州制造”品牌,而且对于多元经济成分、多元文化心理、多元人群都能兼容并包,在苏州实现了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苏州以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使命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共享共同体的理念和行为,集大气为福气,使外来人到苏州,能够有归家之感,有获得福气和享受福气的同等机遇。
福气之城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之城
福气,是和人联系着的,福气是人的福气。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才能创造福气和享受福气。因此,福气之城,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之城。
苏州历来有注重人文关怀、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传统。唐代著名诗人、苏州刺史韦应物,在任期间勤于吏职,体察百姓疾苦,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北宋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州胥门接官厅有一座“民不能忘”石牌坊,是百姓为清代的江苏巡抚汤斌所立的。汤斌为官清廉,生活清俭,每天采野菜供膳,每餐必有一味豆腐羹,因此民间称他为“豆腐汤”。汤斌去世时家里仅剩下八两俸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老百姓夸奖汤斌说:“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生活像黄连汤那般苦,于世像人参汤那样补。”这些官员的思想和行动体现了古代以人为本的理念,以造福于民的行动阐释了福气之城的内涵。
坚持为民做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注重造福于民的价值取向,城市就有福气。坚持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福气之城建设的行动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价值旨归。苏州在现代化建设中一直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将人才作为创新创业创优的强大驱动力,以浓郁的人文精神打造“人才友好城市”,加大人才招引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人才成为决胜未来的最大优势,使人才成为福气之城的动力源泉。
福气之城是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
福气,不仅仅取决于吃得好、穿得好等物质层面的富足,还来自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除了具有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以外,还有生态权益,生态权益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福气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将生态环境和人民福祉紧密联系起来,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道明了福气之城就是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
苏州古代就有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给城市增添福气的理念和做法。提出了在特定时期内禁止砍伐和捕捞的政策法规,以确保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汉唐时期,建立自然保护区,将山林川泽、苑圃等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清朝乾隆二年(1737),苏州府出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质保护法令,禁止在虎丘一带经营染坊,以保护当地水质。这一法令比英国和美国的相关法令早了数十年。这座千年古城,虽然历经变迁,经过了从伍子胥所建的“阖闾大城”,变为越国的姑苏城、楚国的春申君城、秦朝的会稽郡城,再变为吴郡的郡城,但是,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视在城市变迁中始终是不变的准则。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希望苏州在率先、排头、先行的内涵中,把生态作为一个标准,为江苏乃至全国发展作出新贡献”。苏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期望,紧紧围绕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军、排头兵的目标,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最美窗口”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展示出了现代苏州美而富、美而福的理想图景。苏州先后建成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经济社会整体性高质量发展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福气之城是舒适惬意的宜居之城
福气,总是和舒适惬意的宜居环境紧密联系着的。古人很早就大力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对舒适惬意的居住环境提出了要求。将福气和宜居联系起来,于是就有“有福之人必居福地”的说法。良好的居住环境,就是福地。居住在福地之中的人,就能体验诗意般栖居的美好生活,在寄情山水,回归自然中,尽享福气。这一事实也充分说明,福气之城就是舒适惬意的宜居之城。
从古至今,苏州都把建设舒适惬意的宜居之城作为福地和福气的重要内容。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伍子胥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生态理念建设“阖闾大城”,开凿胥江运河,既减轻了太湖流域的水涝灾害,又方便了沿河地区的灌溉和漕运,为老百姓营造了优美的宜居环境。随着历史的变迁,苏州城市空间结构也在漫长的时间里有所演变,但是,至今仍然保持“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雅风貌。苏州园林将山水画的构图意境融汇其中,营造出可游、可赏、舒适宜居的宅园合一的优美环境。苏州建筑以粉墙黛瓦、古朴典雅为特色,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水墨江南风格。
秉持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心绘制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城市建设蓝图,推进舒适惬意的宜居之城建设,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妥善处理好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关系,开创了经济优质增长与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不断实现的崭新格局,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含金量”和“含绿量”相得益彰的现代化发展新道路,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足。当然,舒适惬意的宜居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的情况下,苏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还任重而道远,建设舒适惬意的宜居之城还需要久久为功。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特聘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