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决策咨询
调研与参考 | 段进军等:关于沿江产业带转型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11-02

【编者按】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调研与参考》2022年第104期刊登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等的文章《关于沿江产业带转型发展的建议》。作者从紧盯临港新片区、建设沿江三市、推进常熟与相城特别是高铁新城的一体化、引导苏州制造业的大项目向沿江转移和借鉴莱茵河沿线鲁尔区的转型经验五个角度,为苏州沿江产业带转型发展建言献策。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沿江产业带转型发展的建议

段进军  华怡宁

沿江一带是苏州产业布局最重的地方,集聚了大量大耗水、大耗能、大运输量的重化工业,产业发展主要利用沿江的港口支撑和水运优势。沿江一带也是最需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抓好大保护的地方,沿江制造业带为苏州工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环境和资源的约束加大,沿江重化工业必须转型,以推动沿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沿江三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区位优势更加突出,特别是跨江通道和沿江高铁的建成,推动沿江三市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为沿江产业转型和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纵观国内外一些大江大河,比如德国沿莱茵河鲁尔区的发展,也经过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这些都为苏州沿江区域转型提供很好的借鉴。苏州沿江地区的发展必须要置身于更大空间格局变化中去思考,积极响应更大尺度空间格局的变化,利用格局变化之势,助推自身产业与空间转型发展。针对沿江区域转型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紧盯临港新片区这个龙头,积极谋划沿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沿江制造业带是苏州接轨上海的一条战略通道,也是中国两大一级黄金产业带沿海与沿江的交汇点(可以从更大空间把苏州沿江区域看成中国“T”字型格局的交汇点)。在长三角重大区域空间重构中,上海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最具有增长潜力的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其发展必然会对苏州整体特别是沿江区域产生深刻的影响。回顾改革开放后,上海每一个重大区域决策都会对苏州产生重大影响,苏州紧跟上海,接轨上海是苏州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基本经验。上海作为沿江和沿海交汇点的核心,临港新片区和苏州沿江轴带存在密切的空间关联,而且在战略方向上都是以制造业为主,苏州沿江三市要紧紧接轨上海临港新片区这个龙头,以带动苏州沿江区域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临港新片区没有走大批量、规模化福特制大规模工业经济模式,而是着眼于全球产业分工,聚焦高附加值、高能级、高集成的高端制造,如提出打造“全球动力之城”,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汽车、海洋、能源等五大动力产业。同时,临港新片区积极打造国际创新协同区,建设临港实验室、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滴水湖AI创新港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以及落户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建设顶尖科学家社区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临港新片区与苏州沿江三市在制造业发展方面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梯度差。沿江三市要充分利用这个梯度差,对标和接轨临港新片区,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

二、把沿江三市建成苏州进一步跨江联动,辐射苏中苏北的战略节点。跨江联动是江苏的重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也是苏州进一步拓展自身腹地的战略选择。特别是通苏嘉甬建成通车后对于沿江三市是一个重大契机,沿江三市将成为苏州辐射苏北的战略节点,成为苏州抢占苏北发展腹地的重要节点。沿江三市既要考虑与上海临港新片区这个龙头的对接,也要考虑充当苏州跨江联动和辐射苏中苏北的战略节点,起到拓展中心城市和苏州港腹地资源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沿江三市要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做大做强苏州港,进一步提升集疏运水平;另一方面,港口与高铁站点的叠加使得其对于高端要素的集聚作用更强,沿江三市要充分用好几个跨江通道建成通车,以及未来海太过江通道、南沿江高铁、北沿江高铁建设的机遇,将从单一水运变成为重要的复合轴线,增强服务辐射能力,成为与中心城市、苏中苏北之间的集聚与扩散通道。

三、加快推进常熟与相城特别是高铁新城的一体化,为沿江地区的转型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打通沿江制造业带特别是常熟与高铁枢纽之间的关系,对于苏州整体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苏州疏通水运、铁路、航空之间的关系,建设苏州综合性交通枢纽重要选择。加快疏通常熟与高铁枢纽的关系,高度重视南北苏嘉杭(未来将叠加通苏嘉甬)的轴线发展,沟通沿江制造业带、北向拓展带、“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丰”字型格局。实现常熟与中心城市一体化,为沿江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更多高端要素的支撑。总之,沿江三市制造业带的发展与转型必须要在开放的空间中去实现,不能在封闭的空间中去实现。不能按照过去分割的封闭的相互内耗的逻辑去发展,必须要在市域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开放空间中去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四、利用苏州内部产业布局的调整,引导制造业的大项目向沿江转移上世纪90年代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廉价生产要素,苏州县域经济板块发展速度较快,中心城市相对周围板块优势并不突出,但是进入制造业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阶段,中心城市在对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的集聚,以及在创新方面的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这必然使得中心城市有限的空间要更加倾斜于发展高端产业。为了更加超前进行科学的产业布局,就必须要尊重位置级差地租的法则,将一些制造业大的项目往沿江和边缘地区去引导,沿江以其特有的港口等自然禀赋对高端的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这个时候中心与边缘、核心与腹地的特点就更加明显。沿江区域应该成为上海、苏州等中心城市科技成果的转化地区。形成中心城市与沿江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的关系。目前,已经呈现出这样的一些迹象,比如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与常熟海虞镇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光生物医药要形成“1+N”的格局,其他产业发展在中心城市与其他板块特别是沿江区域都会形成这样的格局。要遵循位置级差地租的法则,形成高效空间格局与布局支撑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五、借鉴莱茵河沿线鲁尔区产业转型的经验,加快推进沿江三市产业转型。按照能源的消耗(折合成标准煤),沿江三市消耗的能源大致占全市76.3%,但创造的GDP仅占全市的31.9%。特别是张家港占全市消耗的能源(折合成标准煤)46.8%,创造的GDP仅占到全市的13.3%。德国鲁尔区是莱茵河流域的重要工业区,原来也是以生产煤和钢铁为主,后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成功从重化工业城市群转型为新兴产业城市群,是世界传统工业区成功转型的典范。依托因地制宜的产业政策,不同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如多特蒙德依托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软件业;杜伊斯堡发挥港口优势,成为贸易中心;埃森则凭借广阔的森林和湖泊,成为当地休闲和服务中心。总的来看,鲁尔区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结构多元化及经济增长的动力,通过加强产学研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更新产品。同时注重加快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全面改造,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因此,建议沿江三市要充分借鉴鲁尔区的转型经验,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端的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科技服务业、航运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重化工业的转型升级。


(本文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博导;华怡宁系苏州大学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