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日,苏州市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资政建言》2022年第7期刊登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等的文章《打造苏州“一核多极”空间格局的建议》。文章根据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市域一体化的战略举措,从推动形成科学完善的空间体系、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战略目标、打造“一核多极”的空间格局和大力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建言献策。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打造苏州“一核多极”空间格局的建议
段进军 翟令鑫
今年的“新年第一会”上,苏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打造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随之又提出了市域一体化的战略举措。产业创新集群与市域一体化在逻辑上是一以贯之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不可能在碎片化的空间内实现,必须在要素自由流动的一体化空间中才能实现。市域一体化推动了苏州空间结构的重构。我们认为,市域空间结构的重构必须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形成科学完善的空间体系,特别是要推动苏州“一核多极”空间格局的形成。具体建议如下:
一、市域一体化要推动形成科学完善的空间体系
市委、市政府在东西向沪宁产业轴线、沿江重化工业产业带的基础上,部署推动“吴淞江科创产业带+环太湖科创产业圈”建设。建议在北部同时推进建设“娄江科创文化产业带+阳澄湖沿湖经济圈”。当前有观点认为“圈”、“带”过多了。但我们认为,如果说苏州沪宁产业带、沿江产业带以及未来的苏嘉杭、通苏嘉甬叠加的南北轴线是苏州的一级产业轴线,那么“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和“娄江科创文化产业带+阳澄湖经济圈”则应成为两个二级产业轴线,它们共同构成了苏州较为完整的空间体系。苏州新空间战略的提出,是区域经济“点—轴系统”渐进扩散的基本规律使然。空间重构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潜在的增长空间和潜在的资源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之中。因此,苏州区域空间重构必须建立在“点—轴系统”渐进式扩散的理论基础之上。
二、市域一体化最大的战略目标是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
上世纪90年代,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廉价生产要素,县域经济板块发展速度较快,中心城市相对周围板块优势并不突出,呈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经济发展基本是开发区支撑的“板块经济”,属于“增量经济”,只要有土地就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发展。经济发展进入“存量经济”阶段,已经没有多少土地支撑“增量经济”扩张,必须考虑经济布局问题,即区域发展的空间战略,以促形成有利于创新要素集聚的空间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就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创新要素高浓度、高密度投入的过程。创新需要更强大的集聚效应、面对面接触效应,创新经济比传统制造业在空间上需要更强的集聚性。如果说制造业发展依靠开发区的“板块经济”,那么创新一定是依靠高端要素集聚的“节点经济”。当前,发展的空间逻辑已经出现了根本性变化,“节点经济”相对于“板块经济”重要性越发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中空间战略节点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苏州进入制造业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阶段,中心城市在对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的集聚,以及在创新方面的区位优势相对周围板块将更加突出,这必然要求中心城市在有限空间中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和创新经济。为了超前科学地布局产业格局,就必须尊重位置级差地租的法则,将一些制造业大项目往沿江和边缘地区引导,形成中心城市与沿江区域和其他边缘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沿江以其特有的港口等自然禀赋,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集聚发展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边缘和沿江区域应该成为上海、苏州等中心城市科技成果的转化地区。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比如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与常熟海虞镇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光生物医药要形成“1+N”的格局,其他产业发展也需在中心城市与沿江区域、边缘区域形成类似的分工格局。苏州未来发展一定是一个多中心的现代城市,除了姑苏区、工业园区、高新区以外,高铁新城、太湖新城也是未来发展的新中心。不同中心之间的联动发展非常重要,这有利于提升中心城市的首位度。总之,在市域一体化过程中,如果没有提升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市域一体化就是不成功的。
三、市域一体化要打造“一核多极”的空间格局
在市域一体化过程中,必须运用“点—轴系统”理论,大力发展轴带经济,特别重视轴带上“增长极”的作用。这是因为要素向某一个核心集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一体化过程中,“核”与“极”非常重要,“核”与“极”地位是否凸显是市域一体化和轴带经济发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市域一体化过程中,苏州应该形成“一核多极”相互作用的空间格局。在“一核多极”空间体系中,从经济层面上看,首推工业园区为“核心”;从文化层面上来看,首推姑苏区为核心;从区位层面来看,相城区具有独特优势。但把三者联合起来则有综合性优势。因此,建议将工业园区、姑苏区、相城区联合起来共同打造苏州中心城市的“核心”。太湖新城、高新区包括其他县域经济区域中的发展极则作为“一核多极”中的“极”。“核心”和“极”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不能和周边地区进行雷同化的低端竞争,特别是“核心”要发展高能级现代服务业等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一核多极”最根本在于“核”与“极”的互动,“多极”要形成向心力,作为“核”的组成部分——工业园区、相城区与姑苏区之间也要互动起来。“核心”与南部太湖新城、高新区以及各县市的“极”也要进行互动,共同形成“一核多极”的空间格局。
四、大力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一核多极”空间格局
苏州制造业的转型与创新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制造型研发与制造型创新,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高端服务业,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创新集群发展。制造业发展可以借鉴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展经验,没有实行大批量、规模化福特制大规模工业经济模式,而是着眼于全球产业分工,聚焦高附加值、高能级、高集成的高端制造,如提出打造“全球动力之城”,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汽车、海洋、能源等五大动力产业。同时,临港新片区积极打造国际创新协同区,建设临港实验室、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滴水湖AI创新港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以及落户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建设顶尖科学家社区等。临港新片区的发展模式值得苏州借鉴,走的就是制造型研发和创新的道路,也应成为苏州制造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制造型研发和创新必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又需要新的空间区位来支撑,而不能是传统开发区的“板块”来支撑,必须转型到“节点经济”。“一核多极”是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重要的空间组织,靠的不是厂房,而是楼宇经济以及由楼宇所承载的总部经济、研发经济,金融、保险、咨询、会计、法律、中介以及大量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来支撑。苏州要依托工业园区、高铁新城、姑苏区、太湖新城、高新区狮山片区的新城片区等共同形成楼宇集聚的空间,集聚高端现代服务业,进而形成创新力,通过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推动“核心”的形成与壮大。在每个县域板块中也需要形成服务业推动的战略节点。总之,“一核多极”空间格局是苏州制造业转型与制造型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反过来“一核多极”的空间格局又会极大推动制造业转型与创新发展。
(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市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翟令鑫系苏州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