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关于姑苏区的战略定位及发展建议》一文刊载于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市情专报》2022年第10期。文章认为姑苏区需将自身发展置于大苏州“文化认同”的战略高度,在苏州大市的空间重构之中,重组内部空间,理顺深层体制机制,以改革促发展,释放苏州发展的新活力。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姑苏区的战略定位及发展建议
段进军 王宁 叶继红 周永博 付双双
苏州新年第一会提出了“数字时代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为未来苏州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有效地推动这一重大战略落地,苏州实施了全新的空间战略,对空间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东西向沿沪宁制造业产业轴带、沿江制造业产业轴带,以及南北向苏嘉杭产业轴带的基础上,将“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纳入到了整体空间结构的调整之中,以推动市域空间结构更加均衡化与合理化,将一些潜在的增长空间和潜在的资源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之中。在市域空间结构调整与重构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市域一体化的战略举措,各个板块都在积极推动市域一体化,并在市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寻找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据此发展自己独特的产业创新集群。战略定位和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不可能在碎片化的空间中去实现,必须在市域一体化乃至更大的空间一体化的流动空间中才能找寻自身的科学定位。对于姑苏区来讲更是如此,市域一体化给姑苏区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市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姑苏区探索战略定位比其他板块更加迫切,因为它涉及到整体大苏州的转型与创新发展,当然也涉及进入新阶段姑苏战略崛起的重大问题。因此,本文从更大宏观背景下探索姑苏区的战略定位,并提出姑苏区的发展思考与建议。
一、姑苏区的战略定位
苏州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经济阶段)。在前工业化阶段,特别是运河时代,经历相当长时期,古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区域发展的统帅和灵魂,具有广大的腹地支撑。进入工业化阶段,姑苏区因为空间所限,相对于其他板块来讲,发展落后有其必然性。但进入到了后工业化阶段特别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在生活和发展中作用的时候,姑苏的战略崛起就具有时代的必然性。2021年苏州的GDP已经达到了2.27万亿元,规上以上工业产值已经超过4万亿元,制造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对苏州未来发展的正确研判,预示了苏州发展已经从过去依靠廉价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要素支撑的产业集聚,走向了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新阶段,由后发优势战略走向先发优势战略。在这样大的时代转型过程中,姑苏区可以依靠自身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承担重要的功能。在转型阶段,人们一定会追根溯源,寻找一种文化认同。姑苏区是江南的魂,是苏州的根。为此,我们提出姑苏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定位,即“江南之魂,创意之都”,打造文化创意CBD是姑苏区的战略选择。姑苏不是姑苏的姑苏,姑苏是苏州的姑苏,姑苏是江南的姑苏。但客观地讲,目前姑苏还不能承担这样的文化之核和江南之魂的功能,没有文化创意经济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之核就缺少必要物质基础。以上定位决定了姑苏区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制高点,必须在开放空间的大格局中去看待姑苏发展,去寻找姑苏发展的新动力。在封闭的空间中不可能科学地确立姑苏的战略定位,也不可能推动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更无法承担“江南之魂,创意之都”的战略担当。回顾历史,当年姑苏城取得辉煌成就和创造灿烂的文化都是在开放的空间中实现的,在承担更大区域范围市场分工的功能中取得的,古人是在开放空间、自由环境中创造出了辉煌成就。以此类推,今天的姑苏区也必须在开放的空间中才能崛起,在与其他板块,以及更大的区域深度合作中才可取得,也才能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为推动姑苏“江南之魂,创意之都”这一战略定位和目标的实现,我们提出姑苏发展相关思考与建议,即提出了跳出姑苏看姑苏的“五个置于”。
二、姑苏区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要把姑苏区发展置于大苏州“文化认同”的战略高度,以“文化认同”推动姑苏深度融入市域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开放空间之中。上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苏南模式”,90年代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推动了“新苏南模式”的形成。“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都是基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结所提出的,尚未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认同”高度。当代“文化认同”已经成为发展过程中的题中之义,对江南文化品牌的打造对于当前苏州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都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以“文化认同”凝心聚力,对于大力发展产业创新集群和推动市域一体化均具有重大的意义。姑苏所承载的是江南之魂,姑苏与苏州其他板块是“魂”与“体”的关系,如果说在制造业规模化扩张的过程中,是一个“体”快于“魂”,“魂”与“体”分离的过程,二者没有实现有机地融合,那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魂”与“体”的有机融合过程。在市域一体化的过程中,苏州提出了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的问题,首位度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层面,还应该体现在文化层面,文化的凝聚力对于推动苏州市域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观引导作用。但姑苏文化的核心地位又必须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来推动,没有经济的崛起,姑苏的文化核心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核心。
第二,要把姑苏发展置于苏州制造业大转型的新阶段来认识,以其他板块制造业的大转型来推动姑苏的战略崛起,反之亦然。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以及打造江南文化品牌,表面看二者是不相关的,但事实上这二者是完全统一的,是相互支撑和良性互动的。其根本在于要将江南的文化元素、工匠文化,通过人的创意和创造有机地融入到制造业的发展之中,打造苏州制造品牌,实现江南文化品牌与制造业的品牌融合发展,要赋予苏州制造品牌更多地方文化元素。当然除了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以外,也包括文化产业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必然形成了对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品牌设计、广告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大需求,姑苏区2500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决定在这个空间中发展工业设计、广告设计、数字文化创意更具先天的优势,这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能有效地实现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因此,姑苏与各大板块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在本质上是制造业和文化创意等生产型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是制造业的“体”与文化的“魂”之间的融合。在市域一体化过程中加强与其他板块的合作在当前具有十分的紧迫性。
第三,要把姑苏区发展置于苏州大市的空间重构之中,要在空间重构之中寻求发展新动能。之前苏州中心城市提出了“一核四城”的空间结构,但缺少与其他板块融合的廊道规划建设,依靠廊道可以实现对高端要素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目前,苏州空间结构处于快速的重构之中,每个板块都在这个市域一体化过程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和动力,姑苏当然也不例外。苏州在传统优势的沪宁制造业带、沿江制造业带、南北苏嘉杭轴线、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基础上,将“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纳入到了整体的空间发展战略之中,还有未来可将娄江科创文化走廊纳入到空间结构的调整之中。在所有这些轴带的建设中,姑苏都大有作为。姑苏不能忘记自己所承担的时代使命,即“江南之魂,创意之都”。作为苏州之魂,姑苏必须要在这些轴带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文化赋能作用。一方面可以整合苏州大市乃至于更大空间范围内的文化资源,文旅商的融合要置于更大的区域空间之中,形成与其他板块和区域的文旅合作与分工新格局。同时也要赋予沪宁、沿江制造业带、苏嘉杭更多文化内涵和文化含金量,实现制造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工业设计等产业之间的融合展。
第四,要把姑苏区发展置于其内部空间重构之中,在内部空间重构过程中释放一种内生的动力。根据姑苏战略定位,姑苏发展必须与外部空间之间实现有机地融合,同时要根据新的定位,重组内部空间,以“时间换空间”,在有限的空间中推动更加高端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姑苏的崛起,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的转型和升级,不断推进数字时代商业模式的转型,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实现“消费之都”和“创意之都”的叠加与复合。第一,应通过做精苏式生活典范,将姑苏区建设成为一个消费之都,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富有文化含量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生活方式。姑苏区在GDP上可以不领先,但必须要在现代与传统融合的生活方式上领先。第二,姑苏区必须是一个文化创意之都,没有创意就不会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形成一种文化产业,姑苏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就不会激活。创意是提升和保护传承姑苏文化的重要选择,是提升姑苏价值的重要选择。姑苏必须要在创新发展中保护,在创新发展中传承,我们不应该仅仅消费古人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比如园林、双面绣、核雕等,我们必须赋予这些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要创造新的文化。姑苏虽然从表面的空间形式上可能在不同时代没有什么变化,但其所承载的业态和内容则是要不断升级和演化的。姑苏区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必须靠人才,必须要有新创意阶层的崛起,才有创意产业崛起,进而实现姑苏战略崛起,姑苏也才能承担“江南之魂,创意之都”的时代担当。消费之都和创意之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年轻创意阶层喜欢的生活方式,就不能集聚创意阶层,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创意之都的崛起。反过来没有创意产业的崛起,也就不会为消费之都注入新的动力,创意阶层为代表的年轻人是赋予姑苏活力最重要的群体。
第五,姑苏区发展需要置于理顺深层的体制机制,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释放发展的新活力。姑苏没有其他板块相对大的财政实力,姑苏区还未步入相对良性的发展道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偏小,未能形成基于内生的发展动力。在发展的过程中,姑苏的体制机制牵涉的面要比其他板块更加复杂,市里的“条条”与区里的“块块”之间的矛盾相对更加突出,这对于整合区域的各种文化资源不利,对于打造姑苏独特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不利。目前虽然在体制上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但在一些关键领域还需继续改革。姑苏因没有经过其他板块大规模的工业化过程,在工业化上缺少其他板块的实践探索,所以更应通过改革姑苏区才能焕发新的时代活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姑苏这一文化核心的巨大正的外部性,所以,市委市政府也要在某些关键领域给予姑苏更大的支持,特别是给予姑苏以政策上的反哺。
(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博导;王宁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文学院教授,博导;叶继红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周永博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社会学院教授,博导;付双双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州大学档案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