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宋言奇等:关于工业园区率先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4-05-30


【编者按】近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宋言奇教授等撰文《关于工业园区率先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建议》。文章指出,苏州工业园区具有率先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基础和条件,并提出了切实的发展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工业园区率先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建议

- 宋言奇 卞振 -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包括七大体系,在七大体系中,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涉及环境治理公众环境参与、公众环境监督、公众环境素养等,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核心环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园区之一,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我们认为,工业园区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先发优势,有条件、有能力在全国率先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

一、工业园区率先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基础和条件

(一)发展阶段基础

工业园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均GDP为4.5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口素质较高,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24年,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3.8万人。就发展阶段而言,目前工业园区已进入工业社会后期阶段,对环境治理已跨越“污染驱动模式”(公众为保护自身的环境权益而参与环境治理)阶段、进入“世界观模式”(公众偏好美好的生态环境而参与环境治理)阶段。

(二)制度建设基础

工业园区在全国首创或者较早开展了联合河长制、伙伴计划制度、碳普惠制度等做法,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环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格局。

1.联合河长制。为保护辖区河流,工业园区整合各方力量参与河道治理,推出联合河长制。联合河长最初分为官方河长、社会组织河长、企业河长、民间河长。后来扩大到外籍河长、巾帼河长、骑士河长等,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进一步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河道治理的积极性。

2.伙伴计划制度。工业园区聚焦多方合力,帮助企业开展环境治理,构建了环保局、地方EHS协会、第三方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通过“对口技术帮扶”“问题诊断”“改善计划指导”和“改进成果验收确认”等措施,帮助企业消除环境风险隐患、规范环保管理制度、完善环保手续和设施。伙伴计划制度获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19年度十佳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创新案例”,入选江苏自贸区第一批改革试点经验。

3.碳普惠制度。2022年,工业园区正式启动碳普惠体系,打造我国首个实现自愿减排交易的市场化碳普惠体系。这是面向企业实施的中小型减排项目和市民节能减碳行为的激励机制,将大大调动中小企业尤其是居民参与节能减碳的积极性。

(三)公众参与基础

工业园区倡导多元共治,重视公众作用发挥,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态势良好。如企业自发成立了EHS协会(职业安全健康环保协会),开辟了不同类型企业合作共治与“自组织”之路,形成了环境治理“企业互助”新模式,成为我国首家以区域为“抓手”的EHS协会,契合工业园区环境治理现实情况,具有较强的创新价值;不少企业“自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环境教育、循环经济等行动,为生态园区建设添砖加瓦。社区成为工业园区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社区环境管理自治机构汀兰家园环境理事会等。需要指出的是,工业园区环境治理公众自发性参与比重较大,这是最突出的优势所在。

(四)环境宣传与教育基础

工业园区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宣传与环境教育活动,如基于园区产城融合、企业较多特点,开展了“最美工厂”评选活动,吸引众多制造企业、研发企业、基础设施企业、产业园等参与。基于园区生物资源丰富特点,构建了多元互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立体化课堂等。这些环境宣传与教育活动为提升居民环境素养、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工业园区率先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建议

(一)制定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总体规划与指标体系

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中,目前国内尚没有城市出台系统性规划及指标体系。建议出台《苏州工业园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总体规划》,明确目标、指导思想、推进路径、保障措施、阶段性任务等。同时出台相关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志愿者队伍建设、环境宣传与环境教育、公众环境素养、环保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环境信息公开、环境设施建设与开放等因子),将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予以量化与操作化,以便对实践工作进行测量与考评。

(二)开展公民环境素养调查

公民环保素养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技能等维度,是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建议工业园区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公民环境素养进行动态调查,作为打造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晴雨表”。也可以定期发布《工业园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蓝皮书,作为打造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指南”。

(三)强化环境设施开放

环境设施开放是构建和完善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重要务实举措,能够提升居民环境素养,保障居民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通过环境科普与环境体验,能够激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业园区环境设施比较完善,各类企业较多,开放环境设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议选择性开放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热电等基础设施,并作为环境教育与环境科普基地。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置“环境开放日”,吸引更多居民参观,满足居民环境体验的同时,让更多居民监督企业环境行为。结合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科普馆。鼓励社区(小区)利用开放空间、架空层等公共空间,建设环境教育与环境科普基地。

(四)充分发挥企业“自组织”与环保组织作用

进一步完善EHS协会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模式,支持EHS协会开展企业环境信息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效率,助推工业园区企业环境治理。加大对辖区环保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发挥沐风环保服务中心、巾帼环保发展中心、爱莲同舟环保志愿者联合会等环保组织作用。搭建环保组织之间沟通与交流平台,组建“工业园区环保组织联盟”,形成环境治理全民行动的合力。环保部门、“工业园区环保社会组织联盟”、EHS协会共同搭建环保志愿者参与平台,推动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环保志愿者培训、开展环境宣传、组织相关环保活动等。

(五)加强社区环境组织建设

鼓励街道层面建立生态协会,社区层面建立分协会,作为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载体,吸引辖区居民参与。推动“绿色+银色”结合,引导有条件的老年人参与,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生态协会主要开展环境宣传、监督居民环境行为、推进垃圾分类等方面工作,街道有条件给予一定的经费与场地支持。

(六)建立环境治理社会人才库

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人才资源多、参与意愿强特点,组建环境治理社会人才库,并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环境治理内容,从社会人才库中遴选合适人选,分别担任环境顾问团、环境监督团、环境议事团、环境协调团、环境宣传团、环境跟踪团等角色,为工业园区环境治理群策群力。

(七)拓展碳普惠的场景应用

作为社会公众和小微企业节能减碳行为的激励机制,碳普惠理应成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载体。今后要进一步夯实这一载体,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充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围绕“低碳出行、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文旅”四大方向,探索拓展公众侧低碳场景,扩大社会公众参与碳普惠的利益空间。 

(八)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技术成为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要依托工业园区高科技的优势,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公众环境参与。比如通过一站式环境信息公开、查询式环境信息公开、图文并茂通俗化式环境信息公开等形式,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兴趣。比如可以开发“工业园区在线环保”,综合通过运用5G通信、三维、模拟仿真等技术,设置水生态、土壤生态、大气生态等各个模块,整合环境监督(随手拍)、环境咨询、环境决策等功能,实现公众“近距离”、全过程、个性化的参与环境治理。


(作者宋言奇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卞振为苏州工业园区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