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市政府研究室、苏州港航集团发展研究中心、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组成联合调研组,赴广东深圳、佛山、东莞三市考察学习,并深入生产经营一线调研,倾听企业需求呼声,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等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推进新型工业化苏州亟需补足航空物流短板》,提出完善苏州航空物流服务体系的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推进新型工业化苏州亟需补足航空物流短板
- 黄翊华 段进军 姚梦钰 方鸿鸣 -
一、其时已至:
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空中跑道”
(一)着眼产业转型升级的演进趋势
制造业是苏州最大的优势,也是构筑未来竞争优势的最强支撑。当前,苏州正加快构建“1030”产业体系。在全球经贸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和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的大背景下,各地都在构筑高效智能的物流系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导产业巩固优势、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例如,拥有完整制造业体系的东莞,面临无大港、无机场的窘境,主要依赖公路通道。如何更好服务企业、产业“出海”?2023年4月,东莞与香港机场合作设立空港中心,在机场安检、海关查验前置的模式下,出口货物在空港中心完成航空安检和打板,而后直接在东莞港通过水路运输到香港国际机场装机,运往全球各地,实现进出口航空货物东莞“直装”“直提”。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将莞港联运全流程压缩至不到6小时,物流成本降低30%,还极大消弭了地理的阻隔,便捷了粤港澳大湾区与共建国家(地区)、全球各地的贸易。2023年,东莞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额增长11.7%,出口集成电路大幅增长37%。同样,与之相邻的佛山,也通过联动南航物流设立前置货站,为企业提供完整的物流集成系统和快捷高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促进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顺。去年,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超过广州,仅次于深圳、苏州、上海,晋级中国工业“第四城”。
(二)着眼高端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
高端物流与高端制造历来是“孪生兄弟”,高端物流不仅能推动产业向高端价值链迈进,还能加码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苏州集聚企业超4000家,与北京、上海同列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方阵,其中工业园区产业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一。但相比高端产业发展的“热”,苏州高端物流,特别是作为产业集聚先导因素的航空物流业还偏“冷”。发达国家经验可资借鉴,波士顿地区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生物产业集聚区,全球前20强制药公司有19家在波士顿布局,前20强医疗器械公司全部在波士顿布局。形成这一强有力磁吸效应,除了来自政产学研良性互动、集结高素质人才队伍等因素外,其通达全球的航空物流体系,同样是推动波士顿成长为生物医药高地的重要引擎。美国孟菲斯则依托国际机场航空物流优势,不仅吸引了以国际快递业巨头FedEx为重点,包括UPS、西北航空在内的多家物流企业开展航空物流活动,还推动对航空物流有着特殊依赖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向其靠拢,现已集聚了美国最大的隔夜药品检测中心——先进毒理监测中心、世界最大的眼角膜银行——国家眼科银行中心、全美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中心等生物科学类企业。同样,韩国仁川机场周边,则形成了以三星生物科技、三星制药公司、赛尔群等全球医药生物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医药生物集群。
(三)着眼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大势
跨境电商正在成为全球贸易“新势力”。2023年,苏州跨境电商同比增长63.4%,增幅远超全国(15.6%)、全省(13.4%)水平,发展势头良好,但对比深圳、广州等先进城市,仍存在差距。2023年,深圳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超3000亿元、增长75.2%,其中一条清晰的突破路径是——面向超15万家的跨境电商出口企业,从安检创新、设施建设、智慧赋能、通关政策、流程优化、业态升级等多方面主动改革创新、服务客户。其中,2022年初获批全国首个航空货运短途驳运安保链试点的深圳机场,将安检前置到前海综合保税区的做法,尤为业界称赞。调研组在深圳前海综合保税区美邦运通仓库看到,一批导光板、信号转换器、导热胶片等电商货物,迅速完成订舱、安检、打板、海关查验等全部流程,通过短途驳运安保链顺利运抵深圳机场国际货站,快速出口。在跨境电商全业态海关监管场所监管中心的智能监管流水线上,货物包裹更是仅需6秒,就能获得720度全景“无死角体检报告”,并完成与报关单的核对,清关后2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深圳湾口岸,一小时内到达香港机场发往全球各地。
二、其势已起:
苏州海陆空全方位链接全球
(一)苏州虚拟机场三次起飞
航空物流,是苏州国际供应链体系中的突出短板。苏州产业基础雄厚,特别是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对航空物流需求旺盛。在尚无本地机场的现实条件下,企业需将商品从工厂运输至上海物流企业中转仓库,再由物流企业集拼后送至机场货站进行查验、安检和组板,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为此,2002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国首设“虚拟空港”,赋予“国际货运机场”新功能;2019年,再度创新推出“空运直通港”模式,前置上海浦东机场货站服务,进一步优化环节、压缩时间。
2022年以来,苏州港航集团与省、内外大型枢纽机场及航司合作,创新推出陆空联运业务,先后设立长三角国际空港苏州航空货运中心及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苏南硕放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苏州货站,对“虚拟空港”和“空运直通港”功能再升级。以长三角国际空港苏州航空货运中心为例,在原先基础上实现了预安检、沪苏航空货运系统对接和区内外货物集拼三大创新,同时配备了无尘查验室、生物医药监管平台、冷藏集装箱等配套服务,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航空物流解决方案。据测算,该模式降低了企业超过10%的物流成本,整体时效较常规模式节省6小时以上。截至目前,已运输货值超1300万元,其中生物医药冷链货物占比近五成。此外,昆山也加大创新,并于去年9月启用专属的国际航空三字代码——KHL。自此,从昆山进出口的货物在国内周转时间由以往的6、7个小时缩短至约2小时,推动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5%,物流时效平均提升50%。
(二)多式联运体系基本构建
随着航空物流的叠加,苏州现已补齐“公、铁、水、空”立体国际物流大格局的“关键拼图”,基本构建起多式联运体系,物流运行效率持续改善,单位物流成本稳中有降。从运输结构来看,海铁联运、河海直达、中欧班列等多式联运持续做优,内河与沿江沿海基本实现有效互联互通。2023年,苏州港沿江三港区及内河港区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58.2万标箱,完成货物吞吐量5.93亿吨;海铁联运、河海直达合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4万标箱,苏沪间物流成本下降约38%;苏州中欧班列开行进出口班列521列,货值21.6亿美元,其中苏州本地货源占比50.6%。
从物流成本来看,2023年,苏州物流需求规模实现稳定增长,社会物流总额为68990.74亿元,同比增长5.1%;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1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4%)和全省平均水平(13.13%),但高于深圳(11.83%)。根据中物联测算并综合深圳第三产业占比,在当前产业结构下,苏州物流业发展较为领先。但与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盟、东盟10国,物流费用占GDP比例分别约为7%、6%、10%)相比,物流成本还相对偏高。
从供需结构来看,制造业外向型发展派生出高附加值的国际物流需求。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苏州进出口总额长期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空运货值更是占外贸总货值近50%,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30%)。苏州虽有3.7万余家物流企业、75家4A及以上物流企业,但传统物流服务向供应链全链条延伸相对较少,嵌入产业链深度广度不足,物流新技术新装备更新滞后,对新型工业化发展支撑不足,现代物流服务支撑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航空物流短板亟需补齐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苏州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和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集聚,高货值、高时效、小体积的特性对航空运输需求尤为迫切。据统计,2023年,苏州货物进出口货值达24514.1亿元,其中10564.9亿元的商品通过航空运输进出口,占比达43.1%。
从通道看,主要依靠上海浦东机场(进出口商品占比96.2%),次之郑州新郑机场(进出口商品占比0.6%),无锡硕放机场列第三(进出口商品占比0.4%)。从货种看,主要以医药产品、电子产品、精密仪器为主,其中生物医药冷链类产品占比最高、货值最高,且正在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从区域看,苏州工业园区进出口企业中65%为高附加值产业,80%企业的货物通过空运运输,航空物流货源集聚。
相较旺盛的航空物流需求,苏州航空物流体系短板还比较明显,目前仅能解燃眉之急,尚不足支撑产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的需要。具体来说,还存在缺少机场等航空物流载体、航空物流服务体系不健全、本地国际货代企业普遍存在订舱、组板、国际货运等“门到门”国际运输服务能力偏弱等问题。大多数企业只能通过陆路运输将货物运往上海、无锡等地机场。一方面,各企业分散运输导致物流集约化程度低、运输结构不优,而苏州货代公司规模较小、不享有本地订舱权,企业在与航空公司、国际货代合作过程中也处于劣势地位,很难享受到优质航空货运服务资源和政策;另一方面,高价值、高时效要求的生物医药等货物在机场通关、安检过程中,极易发生退回风险,企业面临较高的物流时效风险和成本风险。
三、其兴可待:
推动航空物流快速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必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当前,苏州正以“打造物流成本最低城市”为核心,着力健全现代物流服务网络,推动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效支撑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发展。
调研组分析认为,当前单纯靠单一物流环节、物流价格的降本空间较小,着眼通过降低区域内推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尚难立竿见影,而推动整个物流体系向供应链全链条、物流组织系统化、跨区域协同化的提质降本增效转变,是更为迫切而现实的发力方向。
(一)创新制度,拓展前置货站功能
目前,苏州虽已探索异地货站等模式并设立航空货运中心,但尚不能实现一次安检、一次查验,较难形成核心优势。以去年设立的长三角国际空港苏州航空货运中心为例,此举虽大大提升了物流效率,企业可在航空货运中心完成称重、贴唛、制单、收运、预安检等机场服务,并在上海机场享受绿色通道,但仍需在浦东机场进行第二次安检和接受海关查验,便利化优势并不明显。为加快构建完善与苏州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补齐航空运输短板,建议借鉴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深圳前海离港空运中心的经验做法,积极与民航、海关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推进改革创新,重点联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在全国率先打造跨省市、跨关区监管的前置货站,创新安全便捷的长三角跨区域、一体化监管模式,通过将机场货站的集拼、安检、组板、拆板、理货等核心功能,以及海关查验作业前移至苏州,一体化实施航空安检和海关查验。
(二)做强服务,提升航空货运时效
聚焦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产业对国际航空运输的实际需求,提升三大服务。一是在已对接上海浦东机场两大货站货运信息平台(东航物流货站nCargo系统、浦东机场货站天运通easyCargo系统)的基础上,加快实现与机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和航空货运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构建航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并支持企业在线完成订舱、报关、制单等操作,实时掌握货物运输动态等。二是推动沪苏两地海关通关服务再提升,深化双方在商品分类、制度法规、通关流程、贸易统计等方面的协同。推动海关监管模式创新,推进数据互联、监管互认等通关便利化措施的实施,简化通关流程,缩短通关时间,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服务。三是加强与国际货运航司、货运代理企业、综合物流集成商、地面服务代理企业、供应链服务商及海外货站合作方等上下游物流企业合作,拓展航空物流链条,打造高效便捷的航空货运产品,推动物流与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低空赋能,打造物流低空廊道
低空经济是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点之一,而低空物流普遍被视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整体效率的重要渠道。根据《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我市拟“探索中、大型载货低空航空器在运输机场异地货站中的应用”、“建设以苏州为中心,辐射东南西北的空中走廊,推进苏州与周边运输机场的联程接驳”。建议紧密对接上海浦东、上海虹桥、南京禄口、苏南硕放等周边客货运输机场,探索载货低空航空器在苏州“异地货站”的应用,开通联程接驳、城际飞行、跨境飞行等空中货运新业态,从空侧到空侧,建成连接苏州异地货站、物流园区与货运机场之间的空中走廊;支持港航集团整合现有航空异地货站业务,设立航空物流公司,大力拓展低空智慧物流应用场景,构建“天地协同”的多层次低空物流枢纽体系,提升末端和短途物流效率。同时,支持智慧港口、智慧枢纽、智慧园区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1030”重点产业链智慧物流升级,着力提升物流智慧绿色水平。
(四)优化政策,提升区域服务能力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均致力于物流降本增效,以物流支撑带动产业发展,苏州亟需强化支持。一是物流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以相关奖补政策为例,尽管已经对相关企业给予了一定的奖补,但奖补标准偏低、适用范围有限,其扶持力度与周边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建议借鉴周边先进经验,强化高位协调机制,加强物流跟踪研究和数据监测,出台市级层面航空物流专项支持政策,并将相关配套政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各项产业政策。二是物流与产业融合联动还需持续增强。当前,苏州国际物流对外依赖度高,国际物流韧性偏弱。与上海、深圳相比,落户苏州的国际物流总部企业少,港航集团、太仓海运等本地物流企业发展尚在起步培育期,服务“新三样”、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的专业物流服务供给不足。建议支持鼓励本地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并加强与国际头部物流企业在业务、资本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总部或业务总部,积极推进现代化供应链体系建设,助力“苏州智造”通达全球。
(作者黄翊华系苏州港航集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梦钰系苏州市政府研究室四级主任科员;方鸿鸣系苏州港航集团发展研究中心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