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市情专报》2022年第6期刊登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等的文章《关于苏州空间结构战略调整的思考与建议》。文章基于苏州空间结构战略调整的三大目标,为苏州实现“轴带经济”“湖区经济”“临空经济”高度链接性和叠加性,实现水、陆、空综合立体的空间战略,提出五个方面的具体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苏州空间结构战略调整的思考与建议
段进军、华怡宁、黄奕
从新年第一会“数字时代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到“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环阳澄湖国际城市发展”等空间战略的提出,再到从空间结构层面推进市域一体化。这些谋划背后隐藏着一以贯之的逻辑。苏州空间结构战略调整必须满足三大目标:一是有利于苏州进一步地开放发展,进一步深度融入大上海都市圈,进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之中。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一个战略目标,必须要解决“散装苏州”问题,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市域一体化。三是要将一些潜在增长空间及潜在资源置于发展的循环之中。基于上述三个战略目标考量,未来苏州发展的空间战略调整,需要进一步稳定沿沪宁、沿江等战略轴线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组织作用,继续发挥“轴带经济”的作用;需要将太湖、阳澄湖等湖区经济发展置于空间结构战略调整之中,“湖区经济”要在苏州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作用,以及与硕放机场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总之,苏州要实现“轴带经济”“湖区经济”“临空经济”高度链接性和叠加性,实现水、陆、空综合立体的空间战略。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继续发挥沿沪宁、沿江轴线对苏州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的空间组织作用,保持其在苏州区域发展空间战略中的长期稳定性
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沿沪宁、沿江产业轴线的对创新要素、产业集聚所形成的巨大集聚效应,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分工。沪宁毫无疑问已经成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轴线,北向拓展带进一步强化了沪宁轴线作为区域战略轴心的作用。这条轴线的地位对苏州而言至关重要,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作为龙头对这条轴线的带动,使得其地位是其他轴线所无法替代的。沿江作为苏州发展另外一条战略轴线,随着高铁通车,其复合轴线的地位更加突出,沿江产业必须转型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这两条东西轴线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是稳定的,地位都不会改变的,因为它与国家重大的战略轴线是吻合的。
二、随着未来通苏嘉甬的建成通车,与原有的苏嘉杭高速公路的叠加,南北轴线的地位将会更加突出,相城要超前谋划建设苏锡常都市圈的战略门户
相城要依托苏州高铁北站国家级高铁枢纽,联动上海虹桥机场、苏南硕放机场,构建京沪高铁和通苏嘉甬高铁、苏锡常城际铁路和如通苏湖城铁“双十字”交汇的国际综合型交通枢纽。作为东西南北的交汇点,相城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地位将更加突出,相城要加强与虹桥、硕放的深度合作,与硕放共建苏锡常都市圈中的战略门户。第一,要加强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深度合作,成为北向拓展带进一步向外拓展的桥头堡;第二,要加强与硕放机场的合作共建苏锡常都市圈的战略门户;第三,要打通与常熟协同发展的断点,加强与沿江经济带之间的联系,其特殊的区位将会集聚沿江区域的企业总部、研发机构、咨询机构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南北轴线除了相城战略门户的潜在增长极以外,其南部的长三角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要打造成为南部的绿色增长极。除此而外,南北轴线向北通过南通加强与苏北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向南加强与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城市之间的合作。因此,在苏州发展长期以东西轴线为主的格局下,要重视南北轴线在空间结构调整和市域一体化中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阳澄湖国际城市”建设等在苏州空间结构战略调整中的地位,重视湖区经济在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湖区经济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自然环境赋予的商贸便利、产业链布局,到现在的自然优势到科创优势的转变,这符合湖区经济演绎的规律。深入研究世界级湖区,会发现其文化、生态、旅游等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禀赋与科创产业发展实现了完美的融合,这种融合发展赋予了世界级湖区的独特价值和品牌。比如,世界级湖区日内瓦、华盛顿两个世界太湖级湖区将大量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明确纳入到湖区的战略定位,看重的并非是旅游业本身的经济价值,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借助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对内提升区域生活品质,对外传播区域品牌形象,进而集聚大量高端要素、科研机构和世界级的企业总部,推动湖区的科创产业集群的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苏州发展步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激活更多的潜在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转化为资本和产业,推动苏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些重要湖区比如太湖、阳澄湖、独墅湖等在社会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太湖作为长三角的内湖,苏州应该在太湖建设世界级湖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以太湖为组织,特别是通过太湖1号隧道打通吴江太湖新城与吴中太湖新城之间的断点,加强吴江、吴中、新区、相城协同发展。同样,阳澄湖也要发挥重要的空间组织作用,要加强昆山、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常熟之间的协同作用。阳澄湖要加强与其他重要空间板块的联系。要以引力湾科学家村(苏州实验室)、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为核心功能,向西经黄埭、望亭镇连接环太湖科创圈,向东覆盖阳澄湖西岸,向北经漕湖街道,北桥街道联动常熟市,向南衔接苏州古城。因此,进入新阶段,湖区不仅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大力发展科创产业方面具有优势,而且也会促进不同板块之间的协同发展,在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充分借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及其北向拓展带的作用,加强与硕放机场的合作,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临空经济是指以航空运输(人流、物流)为指向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将形成具有自我增强机制的聚集效应。不断引致周边产业的调整与趋同,这些产业在机场周边形成的经济发展走廊、临空型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及各类与航空运输相关的产业集群,进而形成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以航空货流和商务人流为支撑的经济就称之为临空经济。苏州没有机场,但并不意味着苏州不能发展临空经济。北向拓展带中的太仓、相城全面融入上海“大飞机”产业链,围绕大飞机及配套产业发展、航空产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新材料研发等领域,协同构建航空产业集群。另外,除了以上航空产业以外,可以承担上海国际开放枢纽的一些服务功能的外溢,以及发展以航空为区位指向高新技术产业。
五、充分发挥“轴带经济”“湖区经济”“临空经济”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综合的叠加性和链接性
在相当长时期,苏州经济发展更多是发挥“轴带经济”作用,即主要依靠沿江的港口经济、沿沪宁高速公路、铁路的轴带经济的作用。随着交通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高铁的发展,轴带更加呈现出一种“复合轴线”的作用,这将进一步强化“轴带经济”在苏州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对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的集聚性。但进入新时期,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变化,“双循环”战略的提出,在新背景下,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必然引发空间重构、战略新资源的利用。首先,苏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湖区资源,如何将生态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转变成为科创产业,发展环境友好型科创产业,这是进入新时期需要考虑战略问题。除了湖区以外,还有“运河经济”。其次,苏州没有机场,但并不意味着苏州不能发展临空经济,因为苏州邻近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邻近硕放机场,这些优势资源都可加以利用,太仓、相城等航空产业发展充分说明这一点。临空经济不仅仅包括航空产业,还有很多对时间敏感有较高要求的高科技产业。苏州各个城市都有这个叠加优势,每个城市都要考虑自身在这个新发展阶段中的叠加优势,推动苏州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新时期苏州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充分考虑轴带经济、湖区经济、临空经济、临海经济的叠加性,要充分发挥“水”“陆”“空”的叠加和综合优势,以推动苏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博导;华怡宁、黄奕系东吴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