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学术研究
屠立峰:打造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苏州范式”
发布时间2024-05-08

【编者按】4月30日,《苏州日报》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屠立峰副教授等的文章《打造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苏州范式”》。文章阐明了苏州积极打造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苏州范式”的过程、意义及引领作用。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打造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苏州范式”

- 屠立峰 叶子锐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4月上旬,在苏州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围绕国防工业高新技术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成果对接、路演发布、展览展示和交流研讨活动,助力地方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苏州是我国大陆制造业门类最多、产业链最完整、配套设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异,在承接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苏州紧密围绕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先进技术成果创造、转移、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一、积极打造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苏州范式”



自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设立以来,苏州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核心器件供应为抓手,多渠道开展成果转化。同时,探索信用机制,引入转化公司、转化基金,为企业承接项目提供担保措施,分担转化风险,形成成果转化成功案例,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更大程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完善条件提升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一是建设孵化基地。苏州在相城区、高新区、太仓市设立3个孵化基地,承担科技成果展示、供需对接和孵化促进等职能。相城区成果转化产业载体聚焦航空航天、车联网、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其中,航空航天产业园围绕总部经济规划发展企业总部园,高铁新基建智能交通产业园聚焦发展智能车联网产业,贡湖科创园聚焦发展智能装备、高精密加工等高端制造业领域。相城区还成立了经济技术发展中心等分支机构,数十个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相城落户。二是成立投资平台。苏州注册成立了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研究院(苏州)有限公司,专注开展成果转化项目投资和转化中心委托的相关业务,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设立转化基金作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资本投入。三是强化线上线下服务。苏州落地了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线上服务,成果供需模块、用户中心模块为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线上对接渠道。同时,高标准打造一站式服务大厅,提供咨询服务、精准对接、跟踪问效,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提高转化效率和成功率。

2.统筹谋划推进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一是持续完善服务流程。瞄准成果征集、成果筛选、项目孵化、项目落地等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全生命周期,不断完善服务流程。二是建立多种对接机制。发挥工业科技成果转化联络机制,以及地方政府的联络员对接机制,搭建稳定可靠的成果供给渠道,资源丰富、力量融合的开放模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信用体系。三是建立多类成果标准。出台成果评价标准,为成果收集、分类、筛选和入库提供判定依据。制定孵化器入驻评价标准,为转化项目入驻孵化场地提供判定依据。设置转化项目评定标准,为转化项目提供资金、基金扶植等支持条件提供判定依据。

3.持续举办重大活动扩大转移转化影响力。一是举办全国先进技术成果交易大会,探索建立技术交易平台,同步开展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对接会,组织好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先进技术创新大赛,以平台为基础,汇聚更多创新成果和创新资源。二是举办区域性政策宣贯。在长三角地区持续开展成果转化政策宣贯活动,面对面推介先进技术成果,宣贯和答疑成果转化政策,洽谈可以孵化落地的合作项目,快速实现立足苏州市、面向江苏省、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目标。

4.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系统。苏州以打造全国先进工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系统为抓手,不断完善成果供给侧、技术需求侧、转化服务侧、政策支撑侧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例如,在核医疗(成果供给侧)方面,苏州着力推动核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聚焦核医疗新兴产业全链条,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核医疗专项活动,通过科技成果和转化项目路演、核医疗发展规划和核科普展示、专家集中研讨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核医疗企业培育、应用场景拓展。在氢能(技术需求侧)方面,苏州把氢能产业作为成果转化的重点领域围绕“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全产业链条,开展氢能专项活动,探索氢能应用的市场前沿,探索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生态,推动氢能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在科技金融(转化服务侧)方面,苏州开展科技金融专项活动,召集政、产、学、研、金等机构代表共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成果转化的生态,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先进技术成果商业化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在转化人才(政策支撑侧)方面,苏州探索建设适合全国先进工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技术经理人团队,围绕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内容,开展转化人才专项活动。


二、苏州积极优化全国先进

技术成果转化生态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推动工业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响应党中央“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发挥工业科技成果溢出效应、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苏州建设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有助于畅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转化通道。科技创新的核心使命是以科技成果催生高新技术产业。要实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必须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这是对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的现实要求,通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催生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材料,进而形成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经济增长点。苏州建设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通过深耕细分市场领域,唤醒沉睡的技术成果宝库,提高转化成功率,成为畅通技术转化通道的重要策略,不仅是推动创新有序进行、确保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关键手段,更是实现从技术到产业飞跃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完善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生态,既可增加高质量的创新供给,还可培育新的消费点,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无疑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关键举措。

苏州建设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有助于增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效率与成果。数字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对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至关重要的牵引和赋能作用。数字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促进创新与转化,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涌现,从而加速主导技术体系的更迭。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被纳入数字网络,形成庞大的数字生态系统。苏州积极打造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不仅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协同,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强化主导技术体系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苏州建设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有助于优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要素资源配置。颠覆性创新技术往往会催生新的关键生产要素。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知识从一般劳动中分离出来,以人才的形式成为关键生产要素。苏州加速构建适合工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生态系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凝练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能汇聚起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地方头部企业和金融机构等转化生态系统的重要主体,能更好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先进技术成果,实现一批便捷化、集成化的市场应用,把苏州打造成为先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高地,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苏州积极打造全国先进技术

成果转化中心的引领作用


一是统筹布局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载体。以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为核心总部,建设一批集技术创新队伍、成果转化基金、服务体系、孵化平台、创新制度等重点要素的示范载体,形成示范引领。明确示范载体的研发方向、功能定位,以支撑支柱型产业为基础,推动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为核心,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形成重点突出、方向明确、层次清晰的建设格局,进一步提升苏州综合创新能力。

二是着力突破阻碍源头创新活力的机制障碍。苏州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源头力量,在探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知识产权归属、科研人员奖金分配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更好地保护技术源头创始人的利益,激发创造积极性,保证技术创新的源头供给。在科研经费安排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加灵活的使用自主权,改善研究环境。

三是聚焦创新链应用技术与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联合创新体链接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技术需求的重要功能,聚焦创新链应用技术与成果转化中间环节,以市场化为技术研发导向,突破新兴技术产业化瓶颈,突出联合创新体在应用技术研发的专注程度。大力推进内外部机制创新,拓宽创新主体的成果转化孵化渠道,提升成果转化孵化成功率。

四是探索创新适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敏捷型组织。鼓励研究机构打造敏捷型研究组织,充分保证技术研发活力。例如,探索“专职+兼职”“专业+复合”等多元模式,组建一批技术力量强劲的专职研发团队开展常规研究开发,同时,强化与国内外学术单位合作,形成兼职队伍,扩充研发能力,加速推进前沿技术研发创新。建立专业及跨学科研究团队,既能应对专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又能通过跨领域合作研究,解决复合型跨学科技术创新问题,提升研究弹性与效率。


(作者屠立峰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叶子锐系苏州大学商学院金融科技系科研助理)

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