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2022年第29期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等的文章《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把相城打造成为苏锡常都市圈战略门户的建议》。文章从苏州相城发展枢纽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四点把相城打造成为苏锡常都市圈战略门户的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把相城打造成为
苏锡常都市圈战略门户的建议
段进军 张婷婷
进入新发展阶段,每个城市与区域都需要把自身置身于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去思考自身的定位与功能,才能找到发展的科学定位,并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相城作为苏州最年轻的行政区,建区 20 余年以来,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相对完善的“3+7”产业体系。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相城优越的交通区位。从未来看, 随着通苏嘉甬高铁的建成通车,这种区位优势将会更加地突出,届时相城在苏州大市乃至于整个苏锡常都市圈中的区位也将会更加重要,相城要力争发展成为苏锡常都市圈的战略门户。为此,一方面要主动作为,抓住“区位机会窗口”,在区域范围内加强与周边重要节点城市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综合的交通枢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将交通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和创新优势。为把相城打造成为苏锡常都市圈战略门户,特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一、加强与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深度融合,打造北向拓展带进一步向外辐射的桥头堡
相城区被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纳入“支持与虹桥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地区”,也被《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列入北向拓展带。相城作为北向拓展带的重要节点,与其他节点城市重要区别在于独特的区位,其与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深度合作,可以使其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进一步向外拓展辐射的桥头堡。北向拓展带与在苏州沪宁战略轴线基本吻合,沪宁轴线是长三角也是江苏最重要的一条高技术产业轴线,沿线布局诸多国家级开发区,集聚大量的高端生产要素,对江苏特别是苏锡常的发展起到重大的空间组织作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包括了太仓、昆山、工业园区和相城。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向外辐射不应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地区,应该包含更广的区域。相城独特的交通区位可以使其成为北向拓展带进一步向外辐射的桥头堡。加强与上海国际开放枢纽的合作使相城区成为苏州乃至于苏锡常都市圈战略门户的最重要选择。失去与上海国际开放枢纽之间的全方位深度融合,相城发展就失去重要的动力,区位优势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当然也无力承担苏锡常都市圈战略门户的作用。因此,相城首先应该接受上海国际开放枢纽的功能疏散和功能配套,应该承担一种上海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向更远地区辐射的战略节点。相城应借上海虹桥的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形成航空、高铁等的综合型交通枢纽,没有机场但可以具有临空经济的优势。因此,加强与上海国际开放枢纽深度融合,赋予相城航空和高铁等叠加综合型的交通枢纽的优势,并为形成一种枢纽经济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加强与无锡硕放机场的区域合作,合力打造苏锡常都市圈等融入大上海进而融入全球经济的战略门户
苏南硕放机场的前身是空军硕放机场,位于无锡市新吴区硕放街道,紧邻相城区望亭镇,西距无锡市中心16公里、无锡新区2公里,东距苏州市中心20公里、苏州新区5公里、硕放机场又位于两市之间的几何中心地带。无锡空港经开区位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要地,拥有环太湖唯一的枢纽型空港,是无锡融入上海都市圈的东部桥头堡,区位优势极为明显。辖区沪宁高速、环太湖高速、锡张高速、312国道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地铁3号线通达机场,紧临沪宁高铁新区站,地理位置优越。在地理、交通、产业各个维度都拥有独特的战略价值。2021年,无锡空港经开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485.08 亿元,同比增长20.6%;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70.19亿元,同比增长 40.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0.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 19.66亿元。到位注册外资1.62亿美元。预计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苏南硕放机场是苏州无锡两座GDP万亿级城市融合发展的握手区,相城应该承担苏州无锡融合发展的战略任务,相城应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加强与无锡苏南硕放机场全面深度合作,特别是要加强高铁北站与硕放机场的空间可达性,缩短两地之间的时间距离,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相城与硕放机场的合作并非是零和的游戏,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合作,高铁枢纽与苏南航空枢纽的叠加,联合打造苏锡常都市圈的战略门户,对于苏南整体的开放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借通苏嘉甬高铁的建成通车,相城“十”字型交通枢纽的格局将愈加突出,相城要打破与常熟等协同发展的断点,加强与沿江地区、苏北地区等区域合作与联系
沿江轴线是中国除沿海轴线以外另外一条一级产业轴线,这得益于长江的强大的通航能力,以及沿江港口对重化工业、装备制造的重要支撑能力。沿江轴线也是苏州重要的一条制造业带。相城虽然不靠海不靠江,没有海港与河港,但是随着相城的交通区位的强化,与沿江地区空间可达性增强,一些沿江的重化工业、装备制造等企业总部、管理机构、研发机构也可以选址在相城。对于整个苏州来讲,在工业化初期、中期阶段,沿江港口对苏州整体工业发展起到重大的支撑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将会持续发挥。相城打通与常熟的协同断点,加强与沿江区域合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相城的区位优势,推动单一的高铁交通枢纽向着高铁、航空、公路、水运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的转变。随着通苏嘉甬高铁的建成通车,相城“十字”型高铁的枢纽格局将会凸显,东西融合、南北贯通,东西与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无锡苏南硕放机场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南北贯通,一是通过打通与常熟的“断点”,实现与沿江区域的协同发展,并且通过南通打通与苏北等关系,引导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向相城的集聚。通过通苏嘉甬高铁加强与浙江杭州等城市的合作,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加强与杭州的合作。将互联网经济、高铁经济、航空经济、水运经济等叠加在一起,相城的战略地位将会愈加凸显出来。因此,对于相城未来的战略地位,必须要从与周边城市多尺度的空间关系与合作中去认识相城战略地位,不能就相城论相城。从相城看相城是个“小相城”的发展观;从苏州看相城是个“中相城”发展观;从宏观区域角度看,特别是从与大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无锡苏南硕放机场、沿江城市、南部杭州等城市关系中去看相城, 是个“大相城”的发展观。相城要想取得大发展,就必须要有大格局,必须要放在与周边合作关系中去看待自身定位和战略,需要从综合型的交通枢纽去看待相城。相城需要借势才能造势,虽然没有机场,没有港口,但是可以借势形成一种综合型的交通枢纽,进而大力发展综合型交通枢纽所支撑的枢纽经济。
四、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助推相城成为苏锡常都市圈对外开放与接轨上海的“战略门户”
枢纽经济是因交通而兴起,不同区域枢纽经济的内涵是不一样的,由此形成的产业体系也是不同的。苏州在工业化时代发展主要依靠沿江和沿海的港口,当然这些港口今后依然会持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港口主要作用在于降低运费,实现成本的最小化。但是进入信息时代,创新发展将主要依靠信息、知识、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并由此形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其发展已经远超越简单的成本概念。因此,高铁枢纽、航空枢纽、信息枢纽、水运枢纽叠加的节点应该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的首要考虑的区位,在此区位可以获得更多的高端要素,并能够寻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相城在与周边城市关系中,可以看到未来其枢纽经济应该是建立在信息时代的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体系。目前,相城区的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数字人民币试点等在一定程度诠释了相城枢纽经济的核心内涵,但是目前十大产业对于相城来说过多,很多具有共性产业可以合并同类项,要突出重点产业。但相城区发展枢纽经济不应局限于此。从大的格局来看,相城可以大力发展以信息、知识、人才等高端要素支撑的现代服务业, 即以高端要素投入的“头脑经济”,包括总部经济,金融、法律、会计、新型研发机构、中介机构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这应该成为枢纽经济的内核。第二层面就是这些现代服务业所服务的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这构成相城枢纽经济发展的外围或腹地。包括相城自身的制造业发展,也包括苏州大市的制造业发展,以及苏南地区制造业的发展。相城区既然作为苏州的战略门户,与周边交通节点合作形成“综合型交通枢纽”,这种综合型交通枢纽必须转变为综合型的创新枢纽,形成一种创新生态系统,这应该成为相城发展枢纽经济的最终目标。相城首先应该集聚高端要素,形成独特的创新型产业体系,提升自身的能级,然后才能服务周边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典型的“核心-外围”的关系。这应该是相城发展枢纽经济的完整内涵。
(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商学院教授,博导;张婷婷系东吴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