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决策咨询
调研通报 | 王俊:加快法律和会计高端专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05

【编者按】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通报》2022年第21期刊登东吴智库研究员王俊教授的文章《加快法律和会计高端专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文章主要研究了苏州法律服务业和会计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及原因,并从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鼓励集聚发展、引育高端人才、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四个方面为加快苏州法律和会计专业服务业发展建言献策。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加快法律和会计高端专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王俊

所谓专业服务,是指拥有特殊知识、技能和责任的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一系列专业的服务,包括法律服务业和会计服务业等类型。专业服务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本文重点研究了苏州法律服务业和会计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苏州法律和会计专业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与兄弟城市差距较大。从法律服务业看,全市共有执业律师5915名、律师事务所376家。均少于南京(8683人、485家)、北京(37351人、2887家)、上海(31679人、1709家)、广州(17956人、814家)、杭州(10738人、590家)等城市。从会计服务业看,全市共有会计师事务所122家、执业注册会计师1221人,低于天津(137家、2152人)、上海(352家、7069人)、北京(726家、13289人)。

2.本土头部企业较为缺乏。从法律服务业看,多次上榜《钱伯斯亚太排行榜》的知名律师事务所,如大成、天驰君泰、锦天城等,以及被美国律师杂志评为“全球律所百强”的盈科、金杜等律师事务所,没有1家是苏州的,只是在苏州设立了分支机。从会计服务业看,普华永道、德勤、安永和毕马威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均在苏州设立分支机构,全国聚齐“四大”的城市只有9个,彰显了苏州强大的吸引力。但鲜有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本土会计事务所头部企业,只有江苏华星会计事务有限公司进入2020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100名。此外,2021胡润民营企业500强信赖的会计师事务所,有32家会计师事务所上榜,其中北京和上海分别有13家和8家,南京和杭州各2家;无锡、福州、广州、济南、泸州、天津、武汉各1家,苏州为零,至今也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能直接承接上市公司业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3.主营业务较为单一。从法律服务业看,诉讼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为79%,共117603件;而非诉讼业务则仅为10492件,连诉讼业务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从会计服务业看,审计业务仍是本地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审计业务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66.55 %;非审计业务收入占比33.45%,其中咨询服务收入1.18 亿元,占总业务收入的8.2%。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业务显著增长,其中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业务收入占其营收比重高达41.5%。

二、苏州法律和会计专业服务业发展存在短板的原因

1.受城市区位和能级限制。专业服务业是典型的楼宇经济,也是轻资产型经济,主要依赖于律师或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经验,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质,服务提供者走到哪里,服务就可以提供到哪里,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提供服务。苏州虽然GDP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与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的上海相毗连,而且市场业务容量、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与上海存在落差,再加上沪苏之间便捷的交通,存在一定的虹吸效应。更多律师、注册会计师以及事务所更愿意选择落户上海,直接把苏州作为上海的业务范围,而苏州企业出于对大都市的信赖或者是品牌宣传效应,也更愿意选择上海的事务所承担业务,客观上增加了苏州专业服务业发展的难度。

2.缺乏针对性扶持政策。近年来苏州虽然出台了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但一直没有更具针对性和具体性的专业服务业发展政策。而国内一些城市已经通过规划和政策鼓励专业服务业发展,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及“专业服务”达10次,“专业人士”5次。深圳宝安区出台《关于促进专业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重点支持法律、会计等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发展,对优质律师事务所、优质会计事务所最高奖励500万。北京海淀区从2019年开始设立律师行业专项扶持资金,对“领军律师事务所”“律师领军人才”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奖励。南京自贸片区发布16条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对国内亚太区域五十强或全国优秀律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法律服务机构落户南京,给予50-100万元补贴;对优秀律所给予上一年营收40%或60%的贡献奖励,对个人上年度应税收入达到150万的,按个人贡献最高50%的额度给予奖励。

3.高端专业人才不足。从法律服务业看,上海律师有3000多人从事涉外法律业务,并有20多名律师担任国际仲裁组织仲裁员和国际调解组织调解员,而苏州被纳入涉外律师人才库的才几十名。从会计服务业看,一直存在注册会计市人数少、年龄结构偏老、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现有注册会计师中超过68岁的有80多人,占所有注会人数的比重为7%,他们都是根据有关文件直接核定的,并没有经过考试选拔,多数人知识更新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多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太小、收费偏低而导致员工待遇偏低,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同时,很多事务所股权架构不科学,优秀年轻人才进不了股东层,造成行业高端人才流失。

4.行业竞争秩序不太完善。无论是律师事务所还是会计事务所,普遍存在事务所定位不明确,缺乏个性化、品牌化服务,大多停留在传统业务领域同业竞争。近年来,行业低价竞争愈演愈烈,降低收费的必然结果就是执业质量降低,从而引发行业公信力降低的连锁反应。其中在政府采购领域表现尤为明显,法律服务和会计服务招投标一味追求最低价中标,导致大量行业内优质事务所处于劣势,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形成一方面要求服务提供者恪守独立公正立场、查错纠弊,另一方面又要求服务提供者压降成本、降低收费的怪圈,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三、加快苏州法律和会计专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在全社会营造鼓励专业服务业发展生态。建议借鉴兄弟城市做法,把专业服务业发展作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出台《关于促进专业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对专业服务机构落户、经济贡献、办公用房扶持、高端人才奖励、个人经济贡献奖励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鼓励以法律服务、会计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专业服务业发展。特别要充分利用苏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优势和中新合作优势,把国内外专业服务业发展经验吃透学好,制定适合苏州特色的专业服务业发展政策。

2.鼓励集聚发展,探索建立专业服务业发展联盟。在加大培育本地事务所的同时,引进国内外高端事务所,以新一轮苏州外资总部经济政策实施为契机,引进钱伯斯排行榜或美国律师杂志“律所100”榜单律师事务所,以中会协会计师百强排行榜和胡润民营企业500强最信任的会计事务所排行榜为参考,引进实力强劲的大型会计事务所。在姑苏区、园区、昆山等专业服务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引导律所和会计师事务所集聚发展,形成有一定影响力、形式多样的专业服务业园区。鼓励本土所与外来所合作,通过合作拓展业务领域和提升竞争力。借鉴“上海市专业服务业联盟”做法,逐步整合法律、会计、广告、人力资源、咨询、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标准化服务等行业资源,推进专业服务业多维度跨界融合和一体化品牌打造。

3.引育高端人才,逐步形成专业服务业领军群体。高度重视专业服务业人才梯队建设,设立专项财政资金,通过集中培训、研讨交流、观摩访学等方式,提升本土律师专业素养。着重培养熟悉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跨境投资、金融与资本市场、能源与基础设施、海商海事、跨国犯罪与追逃追赃、知识产权及信息安全、民商事诉讼与仲裁等9类专业领域的涉外律师,为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商务规则、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深度参与国际会计审计准则制定,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走出去”。借鉴并拓展无锡无锡“太湖人才计划”做法,将高端会计人才和律师人才进行人才认定,给予特别政策奖励、购买首套房补贴、子女就读便利等。

4.完善政府购买服务,规范专业服务业市场竞争秩序。修改完善现行政府采购中标管理办法,降低招标评分中价格权重,真正解决最低价中标问题,让优质事务所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同时,行业协会和工会组织加强呼吁,督促律所、会计事务所改变长年超负荷加班的工作状态,确保从业人员,尤其是底层年轻律师和会计师休息权和健康工作状态,从而降低行业流动率和人才流失率。


(本文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商学院教授、博导,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