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决策咨询
调研通报 | 段进军等:苏州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2-06-27

【编者按】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通报》2022年第31期刊登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等的文章《苏州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政策建议》。文章围绕基础研究、产业创新主体培育、产学研融合、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为苏州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集群提供参考。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苏州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政策建议

段进军   李雪

生物医药产业是当前苏州重点打造的高水平创新集群之一。创新集群建设主要取决于创新型企业家和专业人才、知识交流学习的过程、产学研合作的频率与质量以及合作网络结构等。为进一步推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国际知名的高端创新集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源头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目前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已取得一定创新成果,但真正的原始技术创新还不多,截至2021年仅有4款创新药获批,约占本土创新药的31%,上市产品仍以跨国生物创新药为主。要切实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为创新开辟道路。一是设立药物基础研究专项基金。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抗肿瘤药物与细胞疗法等领域重点科学问题进行突破,鼓励支持大学与科研院所积极投身特定领域基础研究。二是强化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与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聚焦临床重大需求和新靶点的发现,促进临床需求向临床供给转化的良性循环。三是建设一批研究型医院,着力提升临床试验能力。临床研究是医药研发的必经环节,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1075家临床试验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但真正有能力做临床试验的一半不到。我市要继续大力引进知名医院,鼓励与支持医院进行临床试验资质认证,以苏大附属医院为载体率先建设一批可满足一期临床需求的研究型医院。四是搭建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加速创新成果中间转化过程。《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状况白皮书》显示,近10年来我市生物医药专利申请数量达16405件、授权5628件,但真正转化为产品的却不多,需要在前沿研究与新药开发项目之间搭建转化平台,及时将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2.强化主体培育,发挥领先企业带动作用。一是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主体,2021年我市共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选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约占省级生物医药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23%,位列全省第一。要继续以创新为导向加强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从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企业认证奖励、技术创新交流服务等方面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小而专、小而精”的小巨人企业,在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与新型疗法、mRNA与DNA疫苗研发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成为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二是做大做强领先企业。对信达生物、吉玛基因、百济神州、亚盛医药等骨干企业,应加大支持力度,在人才引进、企业经营管理、申请审理批件、参与竞标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建设小试中试基地等方面给予指导,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高端医药器械和前沿生物技术等领域国家重点研发技术课题,积极开展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机构申报与建设,提高自身研发创新水平。三是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和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通过合作研发、并购重组、高端人才引进等途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营理念,可以以License-in合作交流为突破点,与海外知名企业合作,获取产品的独家开发权,借此弥补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2020年在国内License-in交易额前15笔交易中,我市占5笔,其中信达生物与罗氏医药达成20亿美元授权交易额,排名第一。

3.促进产学研融合,推动建设创新协作网络。产学研协同合作有利于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2018~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专利申请量为752件,其中合作申请量为70件,仅占9.31%,创新成果大多由企业或研究机构单独完成,亟需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协同创新水平。首先,通过资金扶持以及其他政策工具等方式,对标世界一流生物学科水平支持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本地大学提升医学院教学质量与科研实力。建立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清单,开展校-企-研对话和合作对接项目,持续跟踪合作项目情况,解决好合作中的协调问题,共同研发一批重大创新产品。其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生物医药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将产学研合作的供需信息、合作项目进展、公共技术服务等信息汇总,为企业、大学和研究院所提供精准化的产学研合作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切实解决各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合作渠道不畅通等难题。最后,开辟跨地区跨国合作通道,拓展集群外部合作网络。与研发创新资源丰富的上海、北京、广州以及国外发达城市等结成产业联盟,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式促进研发合作、资金流通与人才交流等活动。

4.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完善产业生态圈建设。一方面,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产业化加速阶段,产业政策需要更多转向后端支持,通过飞地模式,在常熟、张家港、太仓以及泰州、连云港等地合建产业园,作为创新成果中试与批量生产基地,突破土地资源限制。这一阶段融资需求旺盛,但据PitchBook数据库统计,2016~2020年我国用于支持基础研究成果产业转化和概念期项目孵化的种子和天使轮资金占比为0.5%,远低于欧美国家的4%以上的占比。因此要加大对临床试验阶段与小试、中试环节的资金支持,成立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为母基金,带动风投资本向创新成果产业化阶段集聚,满足企业在产品商业化阶段的资金需求。强化人才支撑,成立专业人才招引团队全球招引生物医药领军人才及顶尖团队扩充自主研发力量,同时也要注重人才培育,引导辖区内高职院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与企业共同培养生物医药技能型人才,组建生物医药产业大学联盟为企业提供各类人才培训和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围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提供便捷精准的政务服务,加强集群网络治理能力。培育非营利性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参与集群创新网络建设,由中介服务组织作为产学研合作联络人,定期举办产品推介会、产业论坛会、合作促进会等活动加强各创新主体间的联系,为产业园内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知识产权咨询与保护服务,及时发布行业最新研究进展及创新成果供产业园内企业进行学习。


(作者段进军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雪系苏州大学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