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苏州日报》刊登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的文章《把“一圈一带”打造成接轨上海的第三条战略通道》。文章聚焦极富潜力的“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科创产业带,为更好地推动苏州接轨上海的第三条战略通道形成与建设提供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把“一圈一带”打造成接轨上海的第三条战略通道
段进军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形成了两条接轨上海的战略通道,其中一条是沿沪宁高新技术产业带,另一条是沿江重化工业产业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一核两带”空间格局中,北向制造业拓展带与南向数字文化拓展带是虹桥商务区核心区重要的支撑。也就是“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这条极富潜力的科创产业带,是苏州接轨上海的第三条战略通道,对苏州未来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重效应,届时苏州将会形成三条接轨上海的战略通道。
为更好推动第三条战略通道形成与建设,建议如下:
第一,高起点谋划,把“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成为上海世界级科创中心的拓展带。苏州打通这条接轨上海的第三条战略通道,将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要持续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大对人才、资金、创新等要素的吸引,建设成为上海世界级科创中心的拓展带,同时与沪宁、沿江制造业产业带形成互补和支撑,推动制造业创新集群建设及产业空间协调发展。
第二,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与上海等城市的空间可达性。最近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吴淞江在历史上就是水运时代的辐射通道和产业带,上海开埠前是苏州辐射上海的战略通道,上海开埠后则成为上海辐射苏州的战略通道。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沿线道路的升级改造、吴淞江整治工程建设、吴淞江沿线的绿色慢行通道建设以及中远期铁路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强化与上海、嘉兴、湖州、无锡、常州等地的互联互通。与此同时,科创带战略通道的巨大建设投资,也是未来拉动苏州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三,加强“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战略节点建设。目前吴淞江科创带和环太湖科创圈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各种产业园零星遍布各地,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缺少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能力的战略节点。按照“点—轴”系统模式,在夯实轴的基础上,需要增强轴上“战略节点”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根据相关规划,要将花港湾商务会展创新区、吴淞江科技城、吴淞湾未来城、吴淞江畔创新中心、花桥国际创新港等打造成科创带上的五大功能节点。要认真研究成为战略节点的可行性,各战略节点应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培育其作为吴淞江科创带上重要的增长极。要不断强化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在开放中形成分工合作关系。要立足现有基础,明确五大战略节点的产业定位,发挥“生态+”优势,构建以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第四,按照“产、城、人融合”理念,加快完善太湖新城功能。环太湖科创圈在整个第三条战略通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离不开太湖新城的支撑。目前,吴江和吴中的太湖新城建设非常迅速,新城格局已初具规模,但主要以房地产开发为主,预留的科创产业空间相对较少,缺少强大的产业支撑力,产城人融合格局并未形成,与苏州工业园区差距很大。没有高品质的太湖新城,就无法吸引高端人才,就很难集聚高端研发机构、平台、高校,进而形成辐射力强的科创产业。要跳出太湖新城看太湖新城,从接轨上海的第三条战略通道视角去谋划其发展,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要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要按照“产、城、人融合”理念,高品质建设新城,持续完善太湖新城商业配套、交通线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功能,进而促进环太湖科创圈发展。
第五,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完整的“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科创带。打造苏州全面接轨上海的第三条战略通道,对于新阶段苏州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作用,也是沪苏同城化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在区域合作中进一步拓展苏州发展腹地,形成完整的“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科创带。苏锡常、湖州、嘉兴构成了环太湖城市圈,这是大上海的核心腹地。苏州要在科创带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与组织作用,加强与太湖西岸的无锡、常州的联通,密切与浙江的嘉兴、湖州等合作,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科技资源平台共建共用共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整体联动发展“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在东西联动、左右协同中赢得新一轮发展主动权。
(本文作者系东吴智库执行院长、苏州大学教授)
相关链接: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