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库研究  决策咨询
调研与参考 | 段进军等: 以空间结构战略调整推动市域一体化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6-20

【编者按】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调研与参考》2022年第74期刊登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等的文章《以空间结构战略调整推动市域一体化的建议》。作者从产业创新集群布局、中心城市板块协同、中心城市首位度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四个方面为调整推动市域一体化建言献策。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以空间结构战略调整推动市域一体化的建议

段进军 黄奕 华怡宁

苏州提出“数字时代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这一战略目标,预示着步入从成本推动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新阶段。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空间上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加快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实现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各板块特色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为高质量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区域空间结构需做出重大战略调整,特别是在制造业集聚的沪宁、沿江轴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同时,中心城市能级和首位度提高对于推动苏州市域一体化亦具有重大的作用,中心城市能级和首位度的提高可以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来实现,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与以太湖新城为核心的科创产业集群的两大增长极的联动,有利于改善苏州的产业结构,提升以科创为主的生产型服务业的水平,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和能级,进而推动市域一体化。二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之间协调发展,提升中心城市的能级和首位度,进而推动市域一体化。

市域一体化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做出根本性重大变革。产业创新集群等总体战略的提出、太湖世界级湖区空间战略的实施,将倒逼市域各板块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又会进一步推动市域范围内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域一体化。推动市域一体化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一、以重大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推动市域一体化

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的布局符合“点—轴系统”的模式。主要产业轴线体现了与上海的关系,目前制造业集群主要布局在两条重要的产业轴线。一条是沪宁制造业集群带,这个带与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北向拓展带基本吻合(除太仓以外),北向拓展带的太仓、昆山、工业园区、相城区等,如果加上姑苏、新区,大致占苏州经济总量的67%,可见这一条轴带在市域范围内的战略地位。另外一条是沿江重化工业带,这条轴带随着高铁的通车,利用高铁枢纽集聚高端要素推动重化工业的转型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第三战略轴带是“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要与太湖联系起来,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沿沪宁和沿江产业是典型的制造业集群,其特征符合阳刚之气,那么“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更符合阴柔之美,二者形成刚柔相济、结构互补的产业创新集群的太极图。苏州向世人展现的不应该仅仅是制造业阳刚一面,也应该给世界展现围绕制造业发展的科创产业集群阴柔的一面,这与进入新阶段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完全统一的。把这个太极图置于长三角整体发展格局之中,也是成立的。可见这条战略轴带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三条东西向的战略轴线以外,还有一条南北向的产业带,即苏嘉杭与未来的通苏嘉甬叠加的轴带,将沟通三条东西轴线,有利于实现市域范围内各个板块的协同发展,同时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完整的苏州区域空间结构应该呈现出“丰”字型。“三横一纵”科学地反映进入新发展阶段苏州空间结构的特点,特别是在原有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出现的潜在空间,要充分发挥潜在空间比如“吴淞江科创带+环太湖科创圈”、南北轴线在区域协同、市域一体化方面的重大作用。科学的空间结构是实现市域一体化和各板块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能够高效地组织市域一体化的动态空间过程。

二、打通吴江与吴中、工业园区与昆山、相城与常熟之间协同发展的三个断点,推动市域一体化

只有中心城市与各大板块协同起来,才能产生“1+1”大于2的协同效应。因此,苏州各个县级市发展的空间战略方向选择要与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战略调整方向相衔接。随着苏州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需要向外的拓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构筑苏州城市发展的空间包括三个圈层,第一圈层就是中心城区,包括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相城区、吴中区、吴江区;第二圈层就是昆山市、常熟市;外围就是张家港市、太仓市。在中心城市范围内要加强各个区之间的协同,比如苏州工业园区与相城、吴中的协同。此外,在中心城市范围内,要重点解决吴江与中心城市其他区域协同发展的“断点”。吴江区要通过苏嘉杭和通苏嘉甬南北轴线主动向北发展,与中心城市工业园区、相城等对接;同时要早日开工建设太湖1号隧道,实现吴江向北与吴中的空间可达性,协同共建太湖新城(如图所示)。此外,在苏州城市空间扩张的过程需要弥补其他两个断点,一个是苏州工业园区与昆山的一体化,这对于进一步强化沪宁轴线,形成各大节点之间的互动,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一个是常熟与相城区的一体化对于提升南北轴线各节点的互动,同时也对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具有重大的作用。以上三个协同“断点”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很好地促进中心城市内部以及与周边各县市的协同发展,进而推动市域一体化的发展。苏州要在市域一体化的基础上巩固放大和上海的同城效应,这不是各大板块各自与上海等之间的对接,而应该是实现市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与上海的协同。一方面眼睛要看上海,实现与上海等城市的外部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回看中心城市,解决“散装苏州”的内部协同问题,外部协同必须建立在内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

三、加强制造与科创两大战略增长极的联动,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推动市域一体化

实现市域一体化和不同板块的协同发展,就必须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提升,一方面要加强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创新集群的核心地位,引领带动与相城、吴中等板块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的核心组织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太湖新城战略核心作用,实现吴中、吴江、新区和相城的协同。太湖世界级湖区建设要形成以太湖新城等为核心的科创中心,弥补苏州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足。制造业城市不可能有太大腹地,苏州中心城市的凝集力之所以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服务业占比不高,服务业层次不高。建议苏州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在培育新的增长极同时,对全市形成强大辐射带动效应;太湖新城在发展中要提升生产服务业的占比,提高新消费的比例,强化对太湖世界级湖区的引领力和带动力。

四、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情况下,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协同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协同发展在微观的企业、中观的区域,以及宏观的全球层面都全面展开。以邻为壑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协同发展构成未来区域发展最重要的空间红利。因此,苏州十大板块要深刻理解市里提出的“数字时代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战略内涵,以及通过体制机制的变革响应重大空间结构的调整与空间的重组,比如打造环太湖科创圈与吴淞江科创带等重大空间战略,这些战略预示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预示空间协同红利时代的到来。要充分获得协同发展的空间红利,各市(区)需主动突破行政区划、思维限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打破在市域范围内与其他板块协同的障碍,有效地推动市域一体化,在多尺度的空间层面上实现协同发展。


(作者:段进军,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东吴商学院教授,博导;黄奕、华怡宁,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